牡丹的馈赠
2017-02-28王曼
文_王曼
牡丹的馈赠
文_王曼
编者按:人间四月天,洛阳赏牡丹。洛阳牡丹始于隋朝,胜于唐朝,甲天下于宋朝,其花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誉为“国色天香”。武则天与牡丹的故事人尽皆知,关于牡丹,你还了解多少?请看——
初次与牡丹结缘,还是在十岁时。
父亲到洛阳出差,恰逢当年花会,就特意带了我同去领略“甲天下”的牡丹之美。可惜十岁的顽童尚不解牡丹风情,只看见硕大的花朵粉黄紫白地开了满眼,热闹一如游览的人潮。比起牡丹,这熙攘到几乎壮观的观赏队伍才是着实让我开了眼界,我紧紧攥着父亲的手挤在涌动的人流间,耳畔灌入各种惊呼、赞叹、吟唱,抬头看去,无论男女老少,每一张形色各异的脸上都有同样闪闪发亮的喜悦。咔嚓声不绝于耳,每个人都热切地在有限的空间里寻找着各种角度,好把牡丹和笑脸一起装进相机。
多年以后,我又来洛阳工作、定居,也成了半个洛阳人。久居于此,耳濡目染自然尽是牡丹,街上的广告,路灯的灯牌,各种主题活动、图文展览等,都少不了这自带光环的主角。特别是每年花会期间,这里更是被铺天盖地的宣传席卷。我却一直觉得牡丹未免开得过于浓艳招摇,从未去看过花展。
但父母来了总还是要陪的。终于抱着尽义务的心态,在这年的牡丹文化节期间,我陪同全家人一起去到隋唐植物园看牡丹。
还未进园就已感受到赏花热度,前来游览的车辆沿路排到了几个街口之外,平日里隋唐植物园里宽敞的步道在此时的脚下已显得局促。我随大家在人群中缓缓地走着,本也对牡丹不抱什么期待,但这园子的格局巧妙,植物繁多,一路小桥流水,杨柳、翠竹、丁香、海棠都长得葱茏,在舒展的枝叶和花荫间看看停停,已觉得满足。
这时转入较为宽阔的一处园地,母亲在前头兴奋地喊了声:“牡丹!”就小跑着过去了。我在后面紧跟,远远看见有亮色铺满绿地,原本流动的人群在到了牡丹园后仿佛找到归处,我在层叠的人影晃动间穿行,向花田靠近。
犹如浅黄的群鸟呼啦啦扑棱着翅膀落入眼睛,一片盛放的黄色牡丹昂头以温柔又不可阻挡的气势在我面前铺展开来。我猝不及防地被这花开的盛况击中,瞬间竟然有些恍神。细细看去,每一片花瓣都如软玉般丰泽盈润,舒卷出曼妙的弧度,在绿叶间开得肆意而坦荡。丰腴的花朵大若玉盘,但却挺拔端庄,毫无缩头畏脑之相。透过粗朴的叶、坚挺的茎,娇柔而不示弱,枝蕊间有勃动的生命力鼓胀、生发,仿佛拼尽了全身的力气,要在这短暂的花期里开个酣畅,用最优雅的姿态诠释什么是真正的怒放。再向远处望去,莹白、娇粉、深紫各色牡丹竞相吐艳,花容、身姿虽各不相同,但这浓烈爽直,磅礴大气的美却一样地让我怦然心动。
身边依旧是络绎不绝的游人,欢笑惊叹此起彼伏一如我当年花展记忆里的热闹模样。姚黄、魏紫、豆绿、瑶池春、九都紫、金谷春晴、红楼争辉……人们像吟颂诗篇一样念着牡丹的名字,新买的绢制牡丹擎在手中,花环戴在额前,热情写在脸上,毫不掩饰地表白着对牡丹的喜爱。
此刻我才终于明白,人们对牡丹的热情为何流转千年还能经久不衰。
据载自隋朝起,洛阳就开始人工栽培牡丹,到了唐代,宫廷、民间无不种植,逐渐日盛于世,北宋时,洛阳已成为全国牡丹的中心,不仅养得认真,爱花之心也几近痴迷。白居易有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赏花已是“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的极乐之事。牡丹盛开之日,也是天下倾动之时,洛阳人赏花、品花、戴花、插花、唱花、咏花等活动达至极盛。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里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土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足可让人想见当时欢腾喧闹的景象。
其实,牡丹不独为洛阳所有,但洛阳却总是人们赏花的首选之地。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再加上花师们的精心培育,使洛阳牡丹花大、色艳、形美又香浓。更重要的是洛阳牡丹深厚的人文色彩,历史传说的纠葛,文人墨客的妙笔渲染,让这绝美的外表下又增添了引人沉思的文化底蕴。
关于牡丹的故事传说中,最广为人知的必定是遭武后贬黜的一则了。相传牡丹本生于长安,武则天寒冬时节要游览上苑,专门写了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不敢违抗旨意,一夜之间吐蕊开花。第二天,武则天驾幸上苑,只见千紫万红,芳菲满目,却只有牡丹很有些志气,不肯低首奉承,迟迟不开。武后一怒之下命人焚烧花木,并将别处的牡丹连根拔除,贬到了洛阳。幸而“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到了这里,反倒生长得更为娇美,成就了艳绝天下的牡丹传奇。
其实,不管是史实也好,杜撰也罢,这故事存在的本身就是人们对牡丹热爱和敬意的证明,赞美她艳压群芳的容姿,更赋予她刚心劲骨的高贵品格。许多文人雅士也不惜泼墨洒金,挥毫赋颂,因此从古至今,以牡丹为题材的各类文学作品不断涌现,灿若星河。牡丹谱记中,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可谓其中的扛鼎之作,是中国现存最早关于记述洛阳牡丹的专书;诗词方面,更是在众多名家的吟诵下,将对牡丹的赞颂推向了繁荣的顶峰。“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丛中十万家”“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翠帷遮日,红烛通霄,与醉千场”等等这些空前绝后的华章,把牡丹的天香国色尽数描写出来,手法之高妙,叫人叹为观止。
而我最喜爱的,则是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中回忆北宋时的洛阳风俗,写牡丹花开时,“于花盛处作园圃,四方伎艺举集,都人士女载酒争出,择园亭胜地,上下池台间引满歌呼,不复问其主人。”花事盛时,各家园林的大门都要敞开,无须问主人是谁,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可以带着酒肴到园中举行野餐,斗酒欢歌,尽情地在这春日花海里狂欢。
这真是洒脱到让人绝倒的赏花图。天气清和、草长柳绿之时,邀亲朋好友共赏牡丹的绝色,确实是融融春日里赏心悦目的一大乐事了。
牡丹在人们心中,是美的象征,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热望。她接受着古往今来人们给予她的珍重与疼惜,又以愈加惊艳的绽放,浸润着爱花人的眼睛和灵魂。我相信,这花展上每一个明媚的笑脸,与千百年间牡丹前流连的陶然神色都别无二致。我也相信,此刻每一颗沾染了芬芳的心灵,都升腾着愉悦,饱满充盈。这便是来自牡丹的丰厚馈赠。
(作者单位:洛阳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