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工匠精神 坚持科技创新做大做优做强电力装备制造业
2017-02-28钟建英
文_钟建英
发扬工匠精神 坚持科技创新做大做优做强电力装备制造业
文_钟建英
装备制造业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纽带和载体,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始终是国家综合国力与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科技创新不足,原创能力薄弱,工匠大师缺乏,可靠性较低,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矛盾突出等,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的瓶颈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产业体系,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实施以来,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在支持国民经济、带动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实现经济增长和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军事安全等方面均发挥极大作用。
在河南省,有近180个产业集聚区,其中一半数量是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省里为了推动企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财税及金融扶持政策,设立了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贴等一系列财政扶持资金,助力建设制造强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在电网装备、农业装备,盾构装备、汽车制造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产品均在全国领先,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领先并填补国际空白。
然而,我国装备制造业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大而不强”“全而不精”也是不争的事实。我曾经到美国GE、ABB、西门子、东芝等国际一流企业参观交流,平高与美国、日本一些公司也设立有合资公司,开展项目合作,通过调研与合作,体会到我国制造业与国外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不足,原创能力薄弱,工匠大师缺乏,可靠性较低,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不足的矛盾突出,部分关键部件依然被国外企业垄断,以上均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的瓶颈。
继续弘扬工匠精神,完善人才培养选拔激励制度,为提升制造水平及品质做好人才队伍建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在这里,工匠精神指的是一种精工制作的意识。一个产品的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专注、精确、极致、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为制造业发展铺陈出明亮底色。它与创新、创造相互联系贯通,被视为产业的灵魂、品牌的基石。工匠精神应该是全民族的精神,是一种深层次的价值体现,需要通过树立“十年磨一剑”的社会风尚引导企业专注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带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我国现有的政策制度及评价体系对人才成长和激励起到较好作用,但有一些指标条件可能会造成重数量、轻质量,甚至追求“短平快”、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软实力。我国制造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总产值已列全球第一,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是大而不强、差距明显,成本、规模优势难掩质量、品牌方面的劣势。尤其要看到,当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同时处于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从“跟随者”转向“引领者”的关键时期,实现成功突围、转型升级、跨越发展,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匠艺精进,把追求细节完美、质量上乘的“匠心”融入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有效解决设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质量稳定性、消费安全性等问题,做到大工业时代的精细管理、精品制造。一个好的产品和优秀成果,不经过潜心钻研,精心打磨,长期积淀,是很难出精品的。
所以建议通过各类媒体、各种渠道对各行各业的工匠进行宣传报道,营造全民崇尚、尊重工匠精神的氛围。同时开展制度顶层设计,从国际视野按国际标准修订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激励制度,在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培养、扶持上形成社会共识,选定的人才既要有报国情怀、专业技能,更要有拼搏奋斗的奉献精神;另外,对国内本土成长的人才与海外人才要给予相同的竞争评选机会,给予企业在推选国家级人才方面更多话语权,从而真正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及保障机制。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保障,科技是实现梦想的翅膀,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这些充分体现中央领导对人才重视的决心和支持。河南省政府也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已培养出很多具有影响力的院士及创新人才,他们为国家、河南省的发展作出很大贡献。以我自己为例,2006年博士毕业后到平顶山,三年内平高即聘任我为上市公司的总工程师,随后,平顶山市政府、河南省政府分别授予我科技功臣、科技创新人才等多项荣誉,从各方面给予我成长的平台和机会。目前,我已成长为行业技术带头人,在平高也培养出一批专业领军人才,他们平均年龄只有28岁,但已研发出30多项新产品达国际领先水平,10多项产品和技术成为世界的领跑者,为世界特、超高压交直流输电线路提供了40%以上的设备,一举扭转了跨国公司长期获取高额利润的局面,累计为国家节省投资数百亿元,充分证明了良好的人才政策制度的重大作用。
继续加大对重大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重点培育壮大一批能够支撑和带动国家科技实力的装备制造业
纵观国内外百年企业,能够长久不衰的共同点就是坚持科技创新。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培养人才是基础,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和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只有坚持科技创新才能抓住重要机遇,选准突破方向,为迎接未来竞争积聚充足能量,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以平高集团为例,作为国有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国家领导人,河南省历届省委书记、省长,平顶山市领导均多次前往视察,省委书记谢伏瞻、省长陈润儿上任不久即到平高视察工作,现场解决平高改革发展创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多级政府的关怀下,在国家电网公司高标准的管理下,平高一直铭记中央对国有企业的殷切期望,坚持科技创新,40多年来一直坚持销售收入的3%~5%用于科研经费,并取得了飞快进步。一是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以集团技术中心为一级创新型研发主体、各产业单位为二级市场应用型主体的两级研发体系,实现与国际知名同行接轨,为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奠定组织基础。二是健全技术标准体系。国家电网系统内首家成立标准化技术研究所,系统开展技术标准研究,以实现科技和标准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三是科技成果丰硕。荣获各类科技奖项4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申请海内外专利338项;主持起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14项。四是创新做法。成立重大项目攻关组,加快推进重点产品研制。积极培育重大科技成果,抢占关键产品市场推广先机。通过战略合作、成果转化等形式,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交流,提升科技创新影响力。基于以上成就,平高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几千家开关设备制造企业的领头羊,特别是在特高压、超高压技术上完胜ABB、西门子国际巨头企业,实现了中国民族工业从“追赶”到“超越”的跨越。
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大部分制造企业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国家高标准严要求遴选出优质创新企业,将入选企业的中长期科技创新计划纳入国家科技战略中,并制定这些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连续5年对其进行政策及资金支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从科研项目、资金等方面向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进一步加以倾斜,助力优质企业破解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并让这些企业“以点带面”,协同发展,引领更多的装备制造企业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从而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的目标。
钟建英,女,博士,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平高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科技部兼技术中心主任,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
一直从事输变电工程开关设备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00千伏罐式断路器”、“863”项目等36项国家、省、市课题的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省(部)、市级科技成果32项,累计创造几百亿元的经济效益。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中发表专业论文36篇,SCI、EI收录12篇,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