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塘江河口治导线探索

2017-02-28韩曾萃潘存鸿

浙江水利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尖山海塘钱塘江

韩曾萃,潘存鸿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

钱塘江河口治导线探索

韩曾萃,潘存鸿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0)

治导线的科学合理确定是河道治理成败的关键。简要论述了钱塘江强潮河口导治线应遵循缩窄固定江道、减少潮量的原则,采取适当措施,适度增加河道的弯曲程度,以达到不抬高上游洪水位、减少明清老海塘塘脚冲刷、保护涌潮景观和明清老海塘风貌、改善排涝和水资源利用条件,同时满足两岸已有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生态环境和土地需求。经过60 a资料的不断积累,不同意见的探索磨合、逐步修改完善治导线,最终达到了以上目标。

治导线;缩窄江道;减少潮量;适度弯曲

钱塘江河口的天文大潮加上风暴潮高出两岸平原3 ~ 5 m,而两岸平原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钱塘江河口潮差、流速之大为国内之首,涌潮的破坏力巨大惊人,加之河床宽浅、游荡性强,主流极不稳定,这些都造成该地区灾害频繁,成为历代当政者的心腹之患。因此数百年来投入重金,修建了下有木桩上有条石的鱼鳞石塘数百公里。但当时缺乏科学理论、水文数据和先进的筑堤技术,故仍常有损毁,一直处于被动抢险之中[1]。

20世纪30年代,一批国内、外专修水利工程人员开始认识到,缩窄过于宽浅、游荡的河道才是治本之策[2],但限于内战外患的政局,也无水文、地形观测资料,未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治导线。新中国成立后,在立即修复破损海塘的同时,组织了专业水文、地形测绘队伍,成立了专业的河口研究机构,也请了国内顶级的专家,共同研究河口的河床演变规律[7]。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研究河口水文水质特征(水位、流速、含沙量、涌潮、盐度、污染物浓度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3]。从1946 — 2008年,钱塘江河口治导线规划历时60余年,编制了近10个规划,鉴于治导线涉及国计民生各个方面,加之人的认识局限性,资料的有限性和研究手段的单一性,规划过程必然存在一些争议和值得探索的问题。已有的文献[4-12]、专著[3]对具体问题正面论述较多,而对治理原则和治导线的重大问题争议记述较少。本文为弥补这一缺陷,力求概要地补充各种观点之要旨及差异,目的是记载其争议、探索、实践的历史检验过程,以求对强潮河口治理的成败得失有所教益。

1 钱塘江河口治理中重大原则问题的探索

钱塘江河口分为河流段、过渡段和潮流段,其中过渡段中闸口至澉浦的105 km最不稳定,因此本文重点介绍这一河段治理方案和治导线确定的重大问题争议和探索过程。

1.1 治理原则是加大潮量还是减少潮量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为增大航道水深,通常是增大潮动力即潮量[4],为此要减小河床阻力,将河床平面形态设计成平顺少弯。1946年钱塘江工程局局长茅以升、总工程师汪胡桢,邀请留德的张书农教授等制订了《钱塘江下游整理河床初步规划》[5],以加大进潮量为原则[3](P271图6.2.2),整体上河床比较平直少弯,由于时间很短未能实施这一计划;1952年由吴又新、马席庆和戴泽蘅等人编制的《钱塘江下游稳定江槽初步规划》[6]的原则是:“保滩以保塘,进占围垦,缩窄并稳定江道,减少潮量,附带解决航道问题”[3](P273图6.2.3),完全不同于1946年的规划,后者明确提出减少潮量,削减潮势的指导思想,是治江理念上的进步。1952 — 1957年按此计划用密距短丁坝的工程措施,实现了闸口至七格21 km的缩窄整治。到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即现在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钱宁院士等一批科技人员与浙江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即现在的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合作,用近10 a约50次钱塘江地形图,结合国内外其他河口演变资料,论述了钱塘江是强潮河口,海域来沙为主,形成从闻家堰至乍浦长达130 km的纵向水下沙坎[7],河道宽浅游荡,其治理不应加大潮量,应减少潮量,加大山潮水比值,从而从理论上进一步解释了1952年的治理原则并提出了定量判别指标[4],促使浙江省和水利部的水利专家统一了“缩窄固定江道,削减潮量”作为下一步治江原则的指导思想。

1.2 “减少潮量”治江方案的探索

在减少潮量的措施上,存在全线缩窄、在下游适当位置建闸(此方案兼具有大量利用水资源和潮汐发电功能)和在尖山附近建潜坝(坝顶高程在半潮位附近)3大方案。关于建闸方案分别有1960年提出在七堡[8]、1972年建议在黄湾[9]、1974年考虑在渔山[10],2002年拟定在乍浦[11]等不同位置建闸,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经长期研究[3],终因建闸方案存在较严重的闸下淤积,对防洪、航道、己建重大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太大而放弃;潜坝方案是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渠所方宗岱提出的,因潜坝在涨、落潮水头差作用下,一旦某处破坏全线溃决的风险太大,且对航运、防洪均不利而放弃。最终采纳风险小、逐步实施、逐步受益且较为稳妥的全线缩窄方案。对建闸方案争议了近50 a,还可以继续研究,但因杭州湾有重要能源和交通工程己实施,涌潮景观保护又提到很高的高度,故建闸方案难以为人们接受。

1.3 河道平面顺直还是弯曲的探讨

马席庆老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对3条感潮河口概括地总结为[12]:浦阳江应裁弯、曹娥江拟维持弯道,钱塘江宜造弯,这是他对治理3条河口的感性认识,他认为河势弯曲可增加河长,加大河床阻力从而减少进潮量,但弯曲程度和潮量间的定量关系尚缺少理论和数据支撑。1960 — 1980年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为此做了长期的技术储备工作,如应用计算机解决潮汐水力学的一维计算已比较普遍和成熟[13];邀请林秉南院士作为技术顾问,指导一维动床计算[14]和二维特征锥理论计算水流[15],并获初步成功;对保证杭州市生活供水江水含盐度的计算也在实践中逐步成熟[16];采用统计的经验方法,建立河口弯道[17]、断面、纵向放宽率、底坡等形态参数与上下游来水来沙等条件的河相关系[34-35]。有了这些高效、较准确的计算工具,尤其重要的是江道地形、潮汐特征也逐步积累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这些数据显示:河道弯曲导致上游低潮位抬升、进潮量减少、咸水入侵减弱效果明显;顺直河势则使上游潮差增大、潮量增加,涌潮对建筑物破坏力增强,但洪水位较低。如何把握弯曲的程度及各自存在的利弊,需要作详细的数学模型计算和比尺模型试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1.4 治江与围涂关系的探索

浙江省人多地少,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占用耕地面积不少,加剧了土地供需的矛盾。为平衡占补土地指标,各地方政府对围涂的积极性极高,而且钱塘江水资源丰富,土地开发当年即可收益。钱塘江河口研究人员也认识到,要在钱塘江长约100 km的河段全线实现抛长丁坝、顺坝,缩窄江道的投资巨大、进度缓慢、失败风险也较大,赭山湾在20世纪60年代的经验教训已证明,利用滩地符合治导线的有利时机,允许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利用小潮短时间抢筑土堤,以后运输石方保护堤外迎水面冲刷[18-19]的工程措施,对实现治江缩窄是经济、合理、可行的。时任浙江省水利厅厅长钟世杰十分支持萧山围涂,以地方政府自力更生为主,浙江省政府给予少量补贴,并总结出“治江结合围涂,围涂服从治江”的原则,从而大大加快了治江缩窄逐步逼近规划治导线的进程。在实践的过程中虽然出现过局部未按照治导线的坐标值突出0.1 ~ 0.3 km的现象,但一经发现便予以纠正,总体上按治导线实施。

1.5 坚持在实践中逐步观察、修改、完善治导线

在长达40 a左右的治江缩窄逼近治导线的实践过程中,不可能按规划一步到位,只能哪里的滩地涨出范围符合治导线,就先围哪里,不可能都按部就班地、自上而下很规则地进行,即应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机动性。而且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两岸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如20世纪80年代后提出的新要求—保护涌潮、保持秦山核电取排水口水深的稳定及曹娥江口门建闸等需求,因此应该适度合理地满足这些新需求。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在逐步深化,要用新观测的数据复核原规划的预测是否正确及寻求补救办法,尖山河段的规划就有1974年[20]、1985年[21]、1986年[22]、1989年[23]、1997年[24]以及2001年的《钱塘江河口尖山河段整治规划》[25],后期的规划均在不同程度上对前期的规划作了修正和调整,但自1985年[21]提出的经充分论证的“ 走中、弯曲”大格局是一直坚持的原则,未受到部门、市、县要求作大的变动。这也是钱塘江治导线确定理念上的一大进步。

2 全线缩窄中遵循的几项原则

负责钱塘江河口科研的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不断采用新技术,认真考虑两岸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在制定河口治导线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必须尊循的几项原则,这些原则也被浙江省水利系统的老专家(如吴又新、马席庆、陈绍沂、戴泽蘅、张克健、李光炳等)组成的浙江省水利厅技术委员会所认可。

2.1 保证老海塘的稳定

治导线实施后不能抬高杭州以上洪水位,也不能因缩窄加大河床冲刷深度,危及明清老海塘的稳定性。对洪水位问题,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采用基于实测60场洪水的多元回归分析[26]和动床数学模型[27]定量分析了影响上游洪水位的诸因素,发现洪水前闸口至盐官5.17 m以下的河床初始容积大小是决定性的因素。1985年规划[21]用定床数模分析了滩地围涂和主槽淤积分别会抬高洪水位0.20,0.40 m,而尖山弯道走中避免了极端弯曲河势,又可下降0.40 m洪水位,治导线的实施最终抬升杭州洪水位0.20 m;该报告还指出,这是定床计算的结果,实际洪水时必然是动床冲刷,洪水位抬高要小于此值。 将1960 — 2013年芦茨埠站的洪峰流量大于10 000 m3/s的29场洪水作了分析比较,得出治江后闸口洪水位比治江前降低了0.18 m的结论[37],原因是治江后闸口至盐官5.17 m以下的河床容积比治理前增大了0.24亿m3,该因素在1985年规划中未认识到[21],直到2013年系统作了新的研究才得到较全面的认识。

大幅缩窄的治导线实施是否使明清老海塘堤脚冲深。早在1964年李光炳分析了英国龙河[28]全线缩窄后河道的上游发生冲刷,但中下游是淤积的,原因是潮汐河流缩窄后潮量减少故发生淤积。另外钱宁等[7]用钱塘江河口的资料点绘了山潮水比值与沙坎顶点高程的关系,即使山潮水比值增加5 ~ 10倍,沙坎高程仅下降0.80 ~ 1.20 m,治导线实施后山潮水比值仅增加1倍,故河床的下游段即明清一线老海塘(盐仓至尖山)不会发生大于0.50 m的冲刷。1968年开始的缩窄江道,到1985年盐官河宽已由11.0 km缩窄到2.5 km,非明清老海塘的闸口至仓前段最大冲刷了1.50 m,而盐仓至尖山35.0 km的明清老海塘段淤积了0.50 ~ 1.50 m,明清老海塘的抗滑安全系数由1.18提高到1.33[29]。这些不同时期的实测数据有力地回答了当年的一些顾虑。实际情况好于以前担心的不利状况。

2.2 保护涌潮景观及明清老海塘原风貌

对保护涌潮景观的多样性,从事钱塘江海塘建设的人们,倒是有一个曲折的认识过程。20世纪70年代前,鉴于涌潮的破坏力实在是令人生畏,因此曾提出消灭、削减涌潮是治江的目标之一[9]。1980年美国陆军工程兵团等国外的工程技术人员,慕名参观钱江潮并和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人员交流时,提出了现代工程上完全可以修建足够坚实的海塘,像钱塘江这样壮观且具多样性的涌潮景观,一定要加以保护,决不能消灭、削弱,促使我们的思想有了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涌潮的成因、特性、模拟计算都有了新的研究[30-31],涉水工程也增加了对涌潮景观影响的评估内容。

明清老海塘已有约500 a历史,属保护文物,不能大动其结构原貌。但当时缺乏相应水文数据和近代科学理论,加之工程老化,数百年来一直处于被动抢险局面,未达到现行的海塘标准,主要问题是:底脚抗冲能力不够、堤顶防浪高度不足、塘身整体稳定性不足。为解决钱塘江北岸明清老海塘险段加固问题,经多年研究[3]建议用长10 m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替换原长4 m木桩,堤后土埝后退、加高予以解决,这样可基本保留原鱼鳞石塘的风貌。在原抛石体坦水附近打下长10 m桩的困难,采用专门设计的移动式连续振动打桩机不断改进下终于成功,明清老海塘加固工程得到水利部、国家计委的批准,于1997年开工,设计标准是在100 a一遇水位加12级台风和历史最低潮位下的涌潮条件下保持安全,其中临水33.5 km作为一期工程实施(不包括杭州段及南岸老海塘)。

2.3 满足经济发展对土地、航运、旅游、生态环境的要求

2.3.1 改善水资源利用保障条件

钱塘江虽然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年、季、月间分配极不均匀,新安江水库建成后,增加了枯水季流量,但近30 a中城镇供水量、环境用水量增加10余倍,作为水源的钱塘江江水含氯度每年7 — 11月受咸水入侵影响,15 d中有3 ~ 5 d取水口含氯度超过国家标准,只得停水或减压供水,因此降低杭州四堡以上设有取水口河段的江水含氯度也是治导线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

2.3.2 改善两岸排涝条件同时为曹娥江江口门建闸创造条件

钱塘江两岸的城市及两岸平原河网涝水都排向钱塘江,治江前排涝条件因江道深泓变迁,时好时坏,治江应改善其排涝条件,特别是南岸的曹娥江出口水道与钱塘江主流的衔接极不稳定,严重影响萧绍平原的排涝,治江还应有利于具有综合效益的曹娥江口门大闸建设、运行条件的改善。

2.3.3 满足两岸政府、群众对增加土地的渴望

水法上规定禁止在河道(含河口)内围垦土地,主要是行洪要求。但钱塘江河口江面过于宽广游荡,为治江必须缩窄,稳定江槽,围涂是治江的副产品,因此要准确把握“治江结合围涂,围涂服从治江”的原则,慎而又慎,在治江和改善行洪的原则下,适度增加国土面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3.4 适当为今后拟建码头、航道创造条件

目前钱塘江出海航运受制于涌潮和水深不足,但对非涌潮区通航条件还是有改善的余地,应予适当考虑。

2.3.5保护好两岸已有基础设施运行安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岸重大基础设施日益增加,除海塘安全保障是最重要的对象外,秦山核电站、嘉兴电站的取排水口不能淤积,还应考虑治江围涂对杭州湾过江石油管线、杭州湾大桥桥墩局部冲刷的影响。

3 治导线修正优化的探索

3.1 盐官以上治导线的制定和实施

1952年编制的《钱塘江下游稳定江槽初步设计》[6](只至仓前的蜀山)已明确提出减少潮量、进占围垦的思想,七格、赭山湾弯道都比1946年的治导线增大了弯曲程度。在1952 — 1957年闸口至七堡的整治采用短丁坝密间距基本成功的基础上,为指导蜀山以下的治江工作,用已有的水下地形图绘制了高滩(相当于4.0 m高程)保证率等值线图(见图1),再考虑北岸盐仓至尖山明清一线临江海塘应保留的原则,故20世纪60年代及1974年[20]的规划图(见图2)与图1基本一致,但亦有差异。对比图1、图2及己实施治导线的盐官以上河段(见图4),可以发现有以下的差异:首先是实际滩、槽(保证率低于20%)的冲淤规律反映在图1的滩地保证率等值线的分布上,实际的主槽比图2规划治导线更弯曲,规划治导线显然太偏顺直,并不顺从自然的弯曲程度,最终实践证明治导线还是按图1的深泓主流走向而实现,例如七格至仓前的2个弯道及盐仓弯道都比原规划的更弯曲一些;其次是北岸应保护的明清海塘长度亦有差别,海宁市为节省投资,保留的长度比原规划长了近1倍,有利一面是保留了更多明清老海塘,减少投资,不利的一面是使得盐仓和尖山2个弯道的过渡段直段偏长;三是尖山至澉浦原规划基本上走北、弯曲程度较小。好在1967 — 1984年治江缩窄主要在萧山南岸头蓬、新湾及北岸余杭、海宁的下沙一带。原规划闸口、七堡、仓前、盐官、尖山、澉浦各站高水河宽分别为1.0,1.3,1.5,2.5,7.0,12.0 km,1984年已实现盐官以上50.0 km河段的缩窄,盐官以下远未到位,留有修改治导线的空间和时间。

图1 滩地保证率等值线图

图2 20世纪60年代治导线图

图3 1985年尖山河段规划治导线图

3.2 尖山河段治导线的修改和实践

到1980年,治导线已实施1/2,但河道的摆动、潮差的大幅变动并未明显减小,如用盐官至澉浦的深泓线长度和盐官潮差大小为指标,1967 — 1968年代表枯水弯曲河势分别为70.0 ~ 77.0 km和1.20 m左右,而1978年前整个70年代的丰水顺直河道该指标为45.0 km和3.80 m左右,这说明盐官以上的50.0 km河段并非关键性的整治河段,尖山至澉浦河段的治导线才是最重要的河段,为此,研究修改原走北、弯曲程度较小的治导线迫在眉捷,应修改的关键问题是:

(1) 尖山河段治导线规划和修改。在1985年编制完成的《钱塘江尖山河段治导线初步研究》[21]中,首先统计了该河段5个断面主槽走北、中、南的出现概率,结果是走中最高;其次,比较了实际上已出现过的走北顺直(深泓长45.0 km)、走南极度弯曲(深泓长70.0 km)、走中弯曲适中(深泓长55.0 km)3个方案的优缺点,一方面用它们各自相应年份的沿程各站的潮差、潮量、咸水入侵程度(主要取水口氯度连续最大超标时间)、杭州洪水位及水下地形图特征值,建立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又用定床、动床数学模型(最困难的是地形的选用和预测,采用己发生的主流长度与地形图线性内插法及河相关系法克服上述困难)对上述各项指标进行比较,2种方法结论基本一致。结果推荐了江道走中适度弯曲的方案(见图3),首先,该方案既避免了对防洪最不利的极端弯曲走南方案,也舍弃了对防止咸水入侵最不利的走北顺直河势方案;其次,该方案相对自然状况可减少含沙量、河床冲淤、潮差和潮量变化幅度,即河道特性更稳定;第三,把该河段设计成一个走中、弯曲的河段,其凹岸主流顶冲位置位于曹娥江口,使得曹娥江口门大闸的闸下河段与钱塘江主流衔接最短;笫四,走中河势符合出现频率最多的自然规律,且弯道曲率半径由涨落潮流量大小确定[17]。因此,从1985年直到2002年尖山历次治导线规划和修改,基本上保持了“走中、弯曲”的河势,实践证明适度弯曲对削减潮量起到明显的作用,它适于强潮河口治理原则,尤其在尖山河段至关重要。

图4 2007年杭州湾规划图[32]

(2)澉浦河宽的确定和修改。20世纪60 — 70年代的治导线均未考虑杭州湾的各种需求,曾把澉浦河宽定为12.0 km;但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杭州湾北岸深槽拟建万吨级的深水港,秦山核电群、嘉兴火电厂相继开建,为保护好这一深水岸线资源和能源工程取排水口水深要求,用二维动床数学模型和比尺模型比较过澉浦堤距18.0,16.0,14.0,12.0 km方案,对上下游河床冲淤变化和差异,1985年治导线规划推荐对上、下游均影响最小的18.0 km方案;经过实践检验,考虑兼顾杭州湾的主要需求,2001年和2008年的《尖山河段整治规划》[25]和《钱塘江河口综合规划》[32]修改为16.5 km。

(3)关于曹娥江出口方向及口门建闸位置、建闸条件的确定。曹娥江出口与钱塘江主流衔接长度和方向,受钱塘江尖山河段主流的摆动而极不稳定,影响了萧绍平原的排涝效果。曹娥江上游建水库减少了下游径流量和洪峰对河床的冲刷,加剧了河口段淤积;萧绍平原从钱塘江引水如何通过曹娥江进入宁波和舟山,以及萧甬运河穿越曹娥江等问题都需要曹娥江口门建闸,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先后提出过[33]。 1985年规划[21]和1989年《曹娥江出口水道规划》[23]进一步认识到在尖山河段弯道凹岸涨、落潮冲刷点附近位置建闸是可行的。20世纪80 — 90年代,上虞和绍兴两岸均按上述堤线规划和建闸位置同步挺进;1997年海宁市在大尖山开始抛坝后,钱塘江主流南摆,经1992 — 2002年的钱塘江深泓线对比,该处主流距南岸堤线由7.0 km左右缩短为2.0 km;与此同时南岸绍兴、上虞的堤线已逼近治导线上的建闸位置,经长达30 a的努力,钱塘江和曹娥江的治导线终于到位,曹娥江口门大闸的建设具备条件。

(4)河相关系理论在治导线放宽率、断面特征值的指导和校核作用。河相关系理论认为河道(含河口)的多年平均断面特征、平面形态、底坡大小等是与上、下游(河口)的多年平均来水、来沙等动力条件存在某种函数关系,该函数即称河相关系。在目前数学模型、比尺模型预测河床变形尚不十分成熟的情况下,河相关系宏观上预测多年平均的河床还是一种有效的工具。治导线是指中潮位沿程的平面线型,反映河宽沿程变化,加上中潮位上的滩地宽度,实际上就是两岸堤距宽度。所谓放宽率是河道某一断面为起点,向下游每1.0 km河宽的增加值,这个参数既决定了沿程可利用的滩地大小,又决定了沿程潮量大小、断面面积、河宽、水深的大小,还包括平面走向弯曲顺直程度(即弯道曲率半径和中心角)、过渡段长度等,是河床演变理论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周志德[17]利用钱塘江、曹娥江的资料建立河口弯道的经验河相关系;韩曾萃等[34]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利用国内外15条河口(浙江省6条)建立了潮汐河口的河相关系,此后历次钱塘江治导线的制定和修改都应用了该关系,进行治理前后潮动力变化及相应河床断面、河宽、放宽率、面积放大率、河床纵坡等的复核和校正,30 a来不断改进,其中重大修改是发现钱塘江河口由于存在涌潮,半潮河宽不由落潮流量决定[35],应由涨潮流量决定。复核钱塘江治理前、后断面上百个实测值与计算值,误差平均为10%左右,80%的点据小于20%。以河道放宽率为例,实测治理前、后最大值分别为0.039和0.040,基本未变,只是位置有变化,治理前起终点是闸口至尖山,治理后变为旧仓至乍浦,最小放宽率治理前、后都是0.015;而面积放大率治理前、后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 0.025、0.059和- 0.021、0.060,但位置最大值治理前为七格至旧仓(R21 — R61),而治理后在盐仓至澉浦,总长均为60.0 km,最小值(即倒坡负值,面积向下游减少)治理前在闸口至七堡,治理后延伸至盐仓,总长由20.0 km变为40.0 km。上述这些数值说明放宽率无变化,但位置变化,总体向下游推移。

3.3 澉浦以下治导线的确定

澉浦以下为杭州湾,2002年浙江省水利厅、浙江省发改委下达了包括杭州湾的钱塘江河口综合规划,但重点是杭州湾。杭州湾是一个淤积型河口湾,用近50 a地形图对比,年淤积量为1.4亿m3左右,受长江口、东海泥沙补给,并与澉浦以上泥沙交换频繁,总体是北岸冲刷南岸淤涨,20世纪80 — 90年代余姚、慈溪自然淤涨滩涂约2.67万hm2(40万亩)。规划结论[32]为:保护北岸深槽,不允许围涂;南岸以澉浦16.5 km宽、甬江口不动,外移南岸弧形堤线长约90.0 km。比较了当年(2005年)水下0.0,- 2.5,- 5.0 m等高线的方案,根据围涂所需泥沙补给强度,从避免可能对宁波市北仓港淤积等因素综合考虑后推荐- 2.5 m等高线作为2010 — 2020年规划方案(见图4)。20世纪80年代,戴泽衡从增加利用岸线、保护南北深水航线、码头等提出杭州湾人工岛方案[3],鉴于该工程涉及面和工程量都太大,未作深入研究。杭州湾作为钱塘江河口的潮流段,最终形态如何尚待今后加强研究。

3.4 治导线目标预测评估

2008年钱塘江管理局曾委托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及清华大学对钱塘江治理规划进行了全面治理目标及社会经济效益评估[36],此后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又作了补充[37]。限于篇幅,不再重述。总的来讲,治导线实施后,基本达到了缩窄稳定江道,改善了防洪条件,增强了抗御风暴潮灾害能力,减小了河口冲淤量、进潮量、咸水入侵的变幅,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改善了两岸重大基础设施安全运行条件,同时也保护了涌潮景观多样性和明清老海塘,并为今后航运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到2014年增加了约13.33万hm2(200万亩)土地,经济评估的投入产出比为1∶14,效益巨大。

芦茨埠—闻家堰77.0 km为钱塘江河口的河流段,河床相对稳定,在《钱塘江海堤堤线规划》[24]作了研究并有批文,本文不作介绍。

[1] 钱塘江志编辑委员会.钱塘江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5.

[2] 张自立.整理钱塘江之意见[J].水利,1933,4(5/6):259 - 265.

[3] 韩曾萃,戴泽衡,李光炳.钱塘江河口治理开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4] 周志德.“天人和一”治河观概说[J].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10,8(3):233 - 236.

[5] 张书农.治河工程(下册)[M].北京: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1955.

[6] 浙江省水利工程局.钱塘江下游稳定江槽初步设计[R].杭州:浙江省水利工程局,1952.

[7] 钱宁,李光炳.钱塘江河口沙坎的近代过程[J].地理学报,1964,30(2):124 - 142.

[8] 钱塘江治理工程局.钱塘江下游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规划(七堡工程)[R]. 杭州:钱塘江治理工程局,1960.

[9] 钱塘江治理规划办公室.钱塘江下游治理初步规划(黄湾枢纽)[R]. 杭州:钱塘江治理规划办公室,1972.

[10] 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所.钱塘江渔山引水工程对下游河道淤积的动床模型试验[R].杭州: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所,1974.

[11] 林斌炎.钱塘江下游水资源综合开发方案的设想[R].杭州: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2002.

[12] 马席庆.马席庆文存[R].杭州:钱塘江志编辑委员会,1995.

[13] 浙江大学应用数学教研组,浙江省钱塘江工程管理局.钱塘江潮汐水力学计算,水利水电工程应用电子计算机资料选编[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

[14] 林秉南,黄菊卿,李新春,等.钱塘江河口潮流输沙数学模型[J].泥沙研究,1981(2):16 - 29.

[15] 林秉南,赵雪华,施麟宝.河口建坝对毗邻海湾潮波影响的计算(二维特征锥理论)[J]. 水利学报,1980(3):16 - 26.

[16] 韩曾萃,程杭平.钱塘江江水含盐度计算的研究[J].水利学报,1981(6):46 - 50.

[17] 周志德.钱塘江和曹娥江潮汐河口弯道河相关系[R].北京: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渠所,1962.

[18] 戴泽蘅,李光炳. 赭山湾整治围涂工程技术座谈会上的发言[R].杭州: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所,1963.

[19] 戴泽蘅,李光炳.钱塘江河口治理艰辛历程的回顾[R].杭州: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2006.

[20]肖绪华,黄菊卿,等.钱塘江近期治江围涂河线规划[R].杭州: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所,1974.

[21] 韩曾萃,余祈文.钱塘江尖山河段治导线初步研究[R].杭州: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1985.

[22] 戴泽蘅.钱塘江尖山河段治导线调整补充分析研究[R].杭州: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1986.

[23] 赵雪华.曹娥江出口水道整治工程初步规划[R].杭州: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1989.

[24] 李光炳,韩曾萃.钱塘江海堤堤线规划报告[R].杭州: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1997.

[25] 韩曾萃,余炯.钱塘江河口尖山河段整治规划[R].杭州: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2001.

监测结果反映了场内道路施工期水土流失受降雨影响大,水土流失量与降雨量高度正相关,这也正是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力侵蚀的重要特征。

4 结 语

山丘区风电场内道路的挖填边坡是水土流失发生、防治和水土保持监测的重点部位,采用坡面径流观测场具有不新增占地,建设成本低,水土流失还原度高,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沿线地貌类形、土壤抗蚀性情况适地选取代表性强的路基边坡,设置简便,样本易取得,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成熟,观测精度和质量保证度高,能较好地反映工程真实的水土流失状态,可为工程建设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可靠的服务,同时监测成果也可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监督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郭索彦.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197 - 206.

[2]李智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姚小槐)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gulation Line for Qiantang Estuary

Han Zeng - cui,Pan Cun - hong
( Zhejiang Institute of Hydraulics and Estuary,Hangzhou 310020,Zhejiang,China)

A reasonable and scienti fi c regulation line is the key factor of successful river regulation.This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gulation line for Qiantang Estuary,which must adhere to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narrow and fi x the river bed,increase the resistance force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fl ood tide volumes.The measures were taken to properly increase the meandering and curving degree of the river bed.The following targets must be achieved:no increase of the fl ood level in upstream,decrease of the erosion depth in the forefeet of seawall,protection of the tide bore and the ancient Ming - Qing dynasty seawalls,improvement of the drainage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and meanwhile to satisfy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infrastructure,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and to meet the demand of lands on both sides. After sixty years of accumulating fi eld data and exploring different opinions,the regulation line was modi fi ed and improved, fi nally meeting the main objectives.

regulation line;narrowed fi xed river bed;decrease of fl ood tide volumes;proper meandering

TV148

:A

:1008 - 701X(2017)01 - 0058 - 06

10.13641/j.cnki.33 - 1162/tv.2017.01.020

2015-08-15

韩曾萃(1936 - ),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大学本科,主要从事钱塘江河口治理研究。

猜你喜欢

尖山海塘钱塘江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浅谈新时代古海塘文化面貌“蝶变”的启示与思考
钱塘江观潮
五尖山点将台
全国首个海塘遗址 博物馆杭州开馆
五尖烟云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周占林的诗
浙江杭州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