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2017-02-28徐盼盼岳亚杰庞丹丹秦立超
徐盼盼 岳亚杰 庞丹丹 秦立超 赵 珩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徐盼盼 岳亚杰1庞丹丹2秦立超 赵 珩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目的 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用抽样方式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神经内科收入院的年龄60岁及以上的脑梗死患者450例,平均年龄(70.86±6.82)岁。入院当天进行病史采集,记录有无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及吸烟史,并于次日清晨对其血液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PG)的浓度进行检测。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按照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斑块组及狭窄组。结果 三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LDL-C及FPG水平差异显著(P<0.05)。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校正其他因素后,年龄、吸烟、LDL-C为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与其他三组比较,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患病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积分均较高(P<0.01)。结论 年龄、吸烟、LDL-C、高血压及糖尿病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形成及发展有明显相关性,对于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以控制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脑梗死;颈动脉硬化
颈动脉硬化是脑梗死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大多数颈动脉硬化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故未能引起足够重视。颈动脉硬化发病隐匿,远期影响大,本文旨在探究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年1~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入院治疗的患者中,用抽样方式选取年龄60岁以上的脑梗死患者450例,其中男261例,女189例,年龄60~87岁,平均(70.86±6.82)岁。纳入标准: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的诊断标准〔1〕,所有入选患者行头颅CT 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病程1 d~ 3个月。排除标准:心房颤动、肿瘤、严重感染、血液病、肝肾功能不全及不能完成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患者。
1.2 颈动脉超声检查 患者呈仰卧位,平静呼吸,由专业人员应用Neusoft380 彩色超声检查仪,对其双侧颈部动脉进行检查。检查内容包括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斑块数目、管腔是否狭窄并判断狭窄程度,以此评价血管状态。选取病变最重处记录,分为正常、斑块及狭窄3组。颈动脉管壁的IMT≤1.0 mm为正常,IMT局限性增厚≥1.2 mm视为斑块,管腔狭窄<50%为轻度狭窄,50%~70%为中度狭窄,70%~99%为重度狭窄,100%为完全闭塞。
应用颈动脉斑块IMT积分法〔2〕进行分型积分。(1)正常:内膜无增厚,IMT<1.0 mm,0分;(2)Ⅰ型:内膜局限性增厚,1.0 mm 1.3 临床资料 入院当天均由专业医生进行病史采集,记录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吸烟史。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3〕。糖尿病:空腹血糖水平≥7.0 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或既往明确诊断有糖尿病〔4〕。吸烟:一生累积吸烟达到100支及以上〔5〕。于入院次日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液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PG)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 回归分析。 2.1 三组临床资料与生化指标比较 三组年龄、LDL-C、FPG、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差异显著(P<0.05),且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TC及TG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危险因素分析 以颈动脉硬化作为因变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吸烟、年龄、LDL-C为独立危险因素(P<0.01),见表2。 表1 三组临床资料与生化指标比较±s) 与正常组比较:1)P<0.05;与斑块组比较:2)P<0.05 表2 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Logistic分析 2.3 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与其他三组比较,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患病率及IMT积分均较高(P<0.01),见表3。 表3 高血压、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s) 与无并发症比较:1)P<0.01 颈动脉硬化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已引起广泛关注。因为颈动脉具有位置表浅易于观察,同时其病变早于冠状动脉及脑动脉,颈动脉可以作为发现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与CT血管造影(CTA)、核磁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比,颈动脉彩超安全、禁忌证少、无电离辐射且费用较低,是目前首选的颈动脉检查手段,同时因为其操作简单,可普遍应用于颈动脉硬化病变的筛查及随访。对于颈动脉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可以提高人们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效降低其远期影响。 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作为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硬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有一定关系。于风辉〔6〕研究表明,颈动脉硬化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本研究显示,年龄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这与Casella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发生生理性退变,同时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越发明显,这在很大水平上增加了动脉内壁的负担,导致出现内膜损伤、脂质颗粒沉积在动脉壁内层,从而使内膜增厚,引起斑块形成〔8〕。吸烟可通过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及能量代谢等多种途径影响动脉硬化的发生和发展〔9〕。李涛等〔10〕通过对7284例北京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横断面研究证明,吸烟对颈动脉硬化的作用是累积的,并可与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代谢紊乱及肥胖等可控因素相互影响。 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病的传统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影响颈动脉IMT增厚的重要因素,其本身所致的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及内皮功能紊乱可促进动脉硬化发生发展〔11〕。研究表明,随高血压分级增加,颈动脉IMT 亦逐渐增厚,其中以收缩压影响较为显著〔12〕。对于已经明确诊断高血压的患者而言,观测血压变异性高低可预测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血压波动过大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不稳定,由此会增加对血管内膜的创伤,血管本身的应激反应造成血管壁纤维化,从而能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13〕。糖尿病也是颈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易建等〔14〕研究表明,糖尿病可促进颈动脉IMT增厚及斑块形成,长期高血糖状态可从多方面影响颈动脉硬化。糖代谢紊乱可导致血脂代谢紊乱,促进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高血糖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增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糖尿病所致微血管病变可影响血管弹性,血管收缩力下降,导致血管狭窄,加速颈动脉硬化的发生。 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中,LDL-C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硬化的可能机制是〔15〕:①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脂质沉积于内皮形成粥样斑块,巨噬细胞作用可破坏其稳定性,使其易于破裂致血栓形成;②血管内皮产生的溶血栓原激活酶减少,凝血功能增强促进血栓形成;③影响血管舒张因子功能,导致血管运动异常,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导致血管壁内遍布巨噬细胞及血小板致血栓形成。吴学兵等〔16〕研究证实,LDL-C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从血脂成分的功能和作用来分析,LDL-C携带的B型胆固醇,因小而密易进入动脉壁,被氧化后可导致斑块形成,进而加速动脉硬化。对于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行颈动脉彩超检查,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 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57. 2 盛 洋,付 强,李振勇,等.联合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和hs-CRP 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9(5):422-4.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579-616. 4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4〔J〕. Diabetes Care,2014;37(Suppl 1):S14-80. 5 杨功焕, 马杰民, 刘 娜,等.中国人群2002年吸烟和被动吸烟的现状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26(2):77-83. 6 于风辉.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与年龄的相关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24):5170-1. 7 Casella IB,Sotelo FJ,Yamazaki Y,etal.Comparison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 between brazilianeuro-descendants and afro-descendants with atherosclerosis risk factor〔J〕.Clinics,2009;64(7):657-64. 8 张亿倬,韩继武,黄玉玲.动脉硬化超声所见与危险因子及年龄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1):34-6. 9 李桂源.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 10 李 涛,张允岭,赵 晖,等.吸烟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2):175-8. 11 王亚蓉,韦建瑞,陈思伟.强化降脂治疗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5):90-2. 12 孟秀丽.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8):738-9. 13 潘维花,谢秀娟,李 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相关因素研究〔J〕.山东医药,2013;53(37):51-3. 14 易 建,姚汉金,刘明瑜.糖尿病脑梗死颈动脉斑块、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志,2010;18(6):767-8. 15 施志雄.血脂异常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2011;22(8):35-6. 16 吴学兵,王 琦,王 宏,等.血脂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检验医学,2009;24(1):37-9. 〔2016-03-25修回〕 (编辑 李相军) 赵 珩(1965-),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老年医学临床研究。 徐盼盼(1991-),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 R543.4 A 1005-9202(2017)03-0621-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3.042 1 亳州市人民医院 2 青岛市立医院2 结 果
3 讨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