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与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及意义
2017-02-28洪晓华
宋 斌 洪晓华 张 平
(惠州市中医医院消化内二科,广东 惠州 516001)
老年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与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及意义
宋 斌 洪晓华1张 平
(惠州市中医医院消化内二科,广东 惠州 516001)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MC)及血管活性肠肽(VIP)的表达及其可能作用。方法 33例腹泻型IBS患者(D-IBS组)、27例便秘型IBS患者(C-IBS组)及1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纳入研究。分别取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行VIP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MC计数,检测肛管直肠压力。结果 ①D-IBS组和C-IBS组乙状结肠部MC计数均较回盲部显著降低(P<0.05),两组间各部MC计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各部位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②D-IBS组和C-IBS组回盲部和乙状结肠黏膜VIP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各部位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③三组间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及松弛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IBS组和C-IBS组患者感觉阈值、最大容量阈值及疼痛阈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IBS患者结肠黏膜MC和VIP表达增加,可能对IBS患者内脏高敏感性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肠易激综合征;肥大细胞;血管活性肠肽;内脏高敏感性
肠易激综合征(IBS)以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伴大便性状或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但无器质性或生化指标异常改变,在亚洲国家其患病率达2.9%~15.6%〔1〕,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功能障碍。目前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但大量研究显示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异常在IBS中起到重要作用〔2〕。本研究观察IBS患者结肠黏膜肥大细胞(MC)及血管活性肠肽(VIP)的表达,并通过直肠测压探讨VIP、MC与IBS患者内脏高敏性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IBS患者60例,纳入标准:符合功能性胃肠疾病罗马Ⅲ制定的IBS诊断标准〔3〕,包括腹泻型IBS(D-IBS)患者 33例,便秘型IBS(C-IBS)患者 27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59~70〔平均(64.7±6.3)〕岁。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或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复查者18例作为对照组,均无胃肠道症状、大便习性正常、镜检肠黏膜无异常且近期无服药史,男女各9例,年龄58~65〔平均(55.5±5.8)〕岁。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肠黏膜标本制备 采用电子结肠镜(奥林巴斯CV-260)分别于回盲部(升结肠距回盲瓣约5 cm左右处)和乙状结肠(距肛门25 cm左右)各钳取2块黏膜标本,常规行固定、脱水、包埋、切片、脱蜡处理,采用免疫组化链霉亲合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法检测VIP,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检测MC。VIP兔抗人多克隆抗体和免疫组化SABC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甲苯胺蓝购自上海化学试剂公司,操作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2 染色结果分析 VIP 阳性细胞质呈棕褐色颗粒,MC阳性呈现紫红色颗粒。采用 Olympus-CH 光学显微镜高倍视野(×400)下观察5个不重复视野的黏膜层,分别对VIP、MC阳性表达进行计数,取平均值为检测结果。
1.3 肛管直肠压力检测 采用美国Medtronic公司生产的肛肠动力学检测系统,受试者均于检查当日空腹,检查前排空肠道。患者取左侧卧位,屈膝显露肛门外口,将测压导管经肛门插入肛管直肠内,按规范程序分别测定肛管直肠括约肌静息压、最大收缩压、括约肌松弛压。向测压导管的气囊内注气10 ml,并以10 ml容量逐次递增,检测有无直肠肛门抑制,并记录直肠感知阈值、直肠最大容量阈值及疼痛阈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组间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t检验,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
2 结 果
2.1 MC染色与计数 在D-IBS、C-IBS及对照组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固有层均可见MC散在分布,细胞呈梭形、圆形或不规则形。各组乙状结肠黏膜 MC计数均较回盲部显著降低(P<0.05),而D-IBS组及C-IBS组各部位MC计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见表1。
2.2 VIP免疫组化染色 在D-IBS、C-IBS及对照组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均可见VIP表达,主要分布在肠黏膜固有层内分泌细胞的胞质内,呈楔形或不规则形。各组在回盲部和乙状结肠肠黏膜VIP表达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D-IBS组与C-IB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各组肠黏膜VIP染色和 MC计数结果,个/高倍视野)
与对照组比较:1)P<0.05;与回盲部比较:2)P<0.05;下表同
2.3 肛管直肠压力检测结果 D-IBS组、C-IBS组及对照组均存在直肠肛门抑制性反射,且三组间静息压、最大收缩压及松弛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IBS组和C-IBS组患者感觉阈值、最大容量阈值及疼痛阈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见表2。
表2 各组受试者肛管直肠测压结果±s,kPa)
3 讨 论
内脏高敏感性是指内脏组织对刺激的感受性增强,导致引起内脏发生疼痛或不适感觉的阈值降低〔4〕。大量研究表明内脏敏感性增高是IBS最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因此,不能诱发正常人起反应的微小刺激可能导致IBS患者肠管剧烈收缩,并发生腹痛和排便异常等症状〔5〕。本研究结果显示IBS患者直肠动力是正常的。但不论是D-IBS,还是C-IBS患者,其感觉阈值、最大容量阈值和疼痛阈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IBS患者容量刺激的耐受性显著降低,结、直肠敏感性增加,而研究证实其也反映了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等内脏敏感性增加〔6〕。
MC是人体内具有重要免疫活性的细胞,在胃肠道广泛存在,作为一种抗原感受器在肠黏膜发挥局部免疫作用。据报道约1/3的患者在肠道感染后出现IBS〔7〕,感染后IBS患者肠黏膜MC明显增多〔8〕,表明MC在IBS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显示IBS患者结肠黏膜MC计数较正常者显著增加,与王承党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各种理化因素或内源性物质如神经肽等可诱导 MC 活化,并通过脱颗粒作用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如组织胺、前列腺素、5-羟色胺、白三烯等,这些介质作用于神经纤维引发肠道高敏感性。
VIP是一种含 28个氨基酸的碱基多肽,广泛分布于肠道和神经系统,以神经递质的方式局部发挥作用〔10〕。本研究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和IBS患者结肠黏膜均有VIP表达,且主要在结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的内分泌细胞内。而与对照组比较,IBS患者VIP阳性表达明显增强,且在不同类型IBS患者及结肠不同部位的分布均无明显差异,与赵志忠等〔11〕研究结果一致。提示VIP可能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不同环节发生作用。VIP增高使C-IBS患者肠蠕动性收缩作用减弱导致便秘,但在D-IBS患者中VIP导致胃肠道动力紊乱,促进肠道水和电解质分泌增加,肠道对外来刺激敏感性增强,因此导致腹泻、腹痛等症状〔12〕。
研究表明,胃肠道的功能受到自主神经-肠神经系统(ENS)的调控,ENS具有自主调节、自我控制的特点,但通过脑肠轴与中枢神经系统(CNS)联系起来,CNS间接通过各种脑肠肽调控ENS和胃肠运动〔13〕。MC作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桥梁,MC激活后一方面分泌活性介质,促进水、电解质和黏液的分泌〔14〕,另一方面作用于邻近的内分泌细胞和 ENS,促使VIP等一系列神经肽释放〔15〕,引发肠动力和敏感性变化,肠功能发生紊乱,最终导致 IBS患者发生腹痛、腹胀及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综上所述,MC与VIP在IBS患者结肠黏膜表达增强,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导致肠动力紊乱和肠道敏感性增高,在IBS的发病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1 Gwee KA,Bak YT,Ghoshal UC,etal.Asian consensus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0;25(7):1189-205.
2 周正华,马玲玲.肠易激综合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2):106-9.
3 Longstreth GF,Thompson WG,Chey WD,etal.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J〕.Gastroenterology,2006;130(5):1480-91.
4 肖 晨,王承党.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发生机制中相关受体的作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1;31(1):28-31.
5 蒋文瑜,张红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与内脏高敏感性〔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7):499-501.
6 Posserud I,Ersryd A,Simrén M.Functional finding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18):2830-8.
7 Guilarte M,Santos J,de Torres I,etal.Diarrhoea-predominant IBS patients show mast cell activation and hyperplasia in the jejunum〔J〕.Gut,2007;56(2):203-9.
8 Kim HS,Lim JH,Park H,etal.Increased immunoendocrine cells in intestinal mucosa of postinfectious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tients 3 years after acute Shigella infection-an observation in a small case control study〔J〕.Yonsei Med J,2010;51(1):45-51.
9 王承党,郭朝书.肥大细胞和类胰蛋白酶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升结肠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6):1682-6.
10 程晓雯,郑清华,李小玲,等.血管活性肠肽与某些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内在关联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237-41.
11 赵志忠,王俊平.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血管活性肠肽生长抑素的表达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45-6.
12 冯 璟,王俊平.血管活性肠肽对HT-29细胞水通道蛋白8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40-1.
13 霍 涛,胡团敏.肥大细胞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5):494-7.
14 Kim DH,Cho YJ,Kim JH,etal.Stress-induced alterations in mast cell numbers and 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2 expression of the colon:role of corticotrophin-releasing factor〔J〕.J Korean Med Sci,2010;25(9):1330-5.
15 周 磊,张 旭,杨清峰,等.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0;8(2):201-59.
〔2016-06-05修回〕
(编辑 袁左鸣)
宋 斌(1979-),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消化内科临床研究。
R574.4
A
1005-9202(2017)03-0654-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3.058
1 惠州市中医医院心内六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