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矫正措施
2017-02-27孙胜男
孙胜男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当今每位幼儿身上都有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如何纠正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成为教师和家长多面临的共同的难题。本文主要先分析了当下的主要不良行为习惯,再从幼儿不良习惯养成的原因、解决措施及如何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方面来进行研究。旨在在家长及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
关键词:不良行为习惯;纠正;家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77-02
一、引言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要注重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保护幼儿与的生命安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然而当今的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难免有很多娇惯和纵容,这样就造成了孩子很多的不良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对以后的成长造成的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怎样及时防止和纠正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出现和养成就成了当今教师和家长的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国内外已经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广泛的成果。本次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查找等方法,深入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并添加了个人的创新性思维的理论成果。本次研究首先先列举了当前幼儿常出现的几种不良行为习惯。如攻击性行为;挑食厌食行为;自私任性;乱扔东西;说谎;偷东西等。然后分别从家庭因素和幼儿园因素来分析,幼儿形成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最后又从家庭因素和幼儿园因素来总结如何纠正这些不良行为习惯。本次研究主要是从幼儿园和家庭入手,是幼儿日常生活中主要接触的生活环境,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影响不良行为习惯出现的原因
1.家庭因素。①家长的不良习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师,幼儿自出生起所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具有终身性、首要性、广泛性。家长对幼儿的影响是在无形中产生的,是潜移默化的。幼儿在学龄前每天所接触最多的人是父母,父母的所作所为幼儿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且幼儿的模仿能理很强,父母做什么孩子学什么。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孩子就是父母的翻版,幼儿很多的行为都是从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学来的。②父母的文化素养低。父母的文化素养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父母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孩子创造什么样的成长坏境,能否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否符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是否有利于未来的发展等等都至关重要。而文化素养高的家长会比较关注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对幼儿的反应能给予积极的回应。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会比较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爱好,能较好的激发孩子學习探索的积极性。③家庭关系紧张。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睦也会影响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样成。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很难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轻松的成长环境。家庭关系紧张会使幼儿长期生活在恐惧之中,幼儿阶段应有的童真、天真、善良的天性渐渐的缺失,相反为了得到父母的关心与照顾,为了得到父母的注意,幼儿开始出现不良的行为,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
2.幼儿园因素。①幼儿园的环境氛围紧张。幼儿园的环境不仅包括教师为幼儿创造的物质环境,而且还包括教师为儿童创造的精神环境。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紧张的环境氛围不仅会遏制幼儿对学习的兴趣,甚至会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感。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幼儿在学习中应自主的发现,发现问题的所在,并积极思考,自觉的去探索。但紧张的幼儿园的环境不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氛围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②教师的教育理念。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幼儿的保育者。教师不但要提高幼儿的文化水平,还应培养幼儿的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感,高尚的情操。教师的教育理念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样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和纠正,这样幼儿的不良行为才不会恶化。同时教师应运用正当的方式进行指导。如果教师一味运用强制的手段,对幼儿的不良行为只会惩罚、批评甚至体罚,幼儿的主权没有得到尊重,必将会生成一种胆怯的心理。幼儿对教师会有一只陌生感,不能真正的与教师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就不能从内心深入的对幼儿进行了解,不知道幼儿的真正的情感世界。这样也就会进一步导致教师对幼儿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没有及时的回应,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就会进一步恶化,甚至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③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应具备合理的科学育儿观、正确的心态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具备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管理能力、调节幼儿之间的关系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等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让幼儿积极的参与到集体活动中。面对幼儿出现的不良习惯,教师如果没有教高的职业素养,不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纠正,不能对幼儿的不良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不知道幼儿不良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就不能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正确的指导。
三、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措施
1.家庭方面。①家长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应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每日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尽量在孩子面前展现一位勤俭节约、乐于助人、勤劳勇敢的拥有高尚品德的形象。在幼儿面前,家长不仅要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还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在孩子面前树立正确的习惯,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②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父母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父母在教育幼儿时的教育理念。提升文化素养有利于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文化素养较高的家长能根据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阶段,给予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相应的教育内容,同时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选用良好的教育手段。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倾向,在日常生活之中,选取孩子们喜爱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教学。提升家长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家长能熟练的将游戏和教学完美的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同时在游戏中熟练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③创造和睦的家庭关系。和睦的家庭关系能为幼儿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家长尽量在孩子面前展现出一幅和睦的家庭景象,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如果家长之间出现矛盾,也尽量在私下解决。不应在孩子面前狡辩、争吵、说脏话,甚至大打出手。
2.幼儿园及教师的因素。①教师为幼儿创造轻松的环境氛围。积极鼓励幼儿参与集体活动,感受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和共同合作的快感。培养幼儿共同合作的意识和精神。幼儿所学的知识不单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幼儿通过自我怀疑、自我提问、自我探索发现的。培养幼儿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积极探索的精神。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环境氛围,充分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爱好,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发现,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所在,找出问题的答案。②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国家可以通过师范类学校、职业学校或专科等正规的学校对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提升师范类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国家应制定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教师入职应具备相应教师资格证等等。除此之外教师也可采用多种方式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如观摩或分析优秀教师的课程,与教学经验比自己丰富的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她们在面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时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进行微格教学、园本教研、自我反思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③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采取正确的措施。教师应经过深入观察分析幼儿,因人而异,即使是同样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在针对不同的幼儿时也应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纠正,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方式,不能一概而论。这有这样,幼儿才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是错误的,是对自己或他人产生不良的影响的,才会进行改正。
参考文献:
[1]刘艳.家园合作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途径[J].学前教育学研究,2010,(6):55-57.
[2]蒋俊梅.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J].教育探索,2002,(8):71-73.
[3]吴霞波.幼儿攻击行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9):64-65.
[4]刘闯,杨丽珠.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2007,(1):56-59.
[5]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