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次国共合作确立时期陈独秀的心路历程

2017-02-27罗乔丽

世纪桥 2017年1期
关键词:共产国际陈独秀共产党

罗乔丽

【摘 要】党内合作方式的最终确立是共产国际、国民党和共产党三方博弈的结果,陈独秀作为当时中共的最高领导人,在对国共合作的形式的认同和推动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陈独秀;党内合作;共产国际;共产党;国民党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08-02

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党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陈独秀作为当时中共的最高领导人,从一开始坚持党的完全独到同意党外合作再到认同党内合作的形式并且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在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复杂的心路历程。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提出与陈独秀的思想转变

1922年1月,列宁首先提出国共合作,但真正将国共合作具体化的则是马林。1922年马林来到上海,向陈独秀等中共中央局领导人提出国共合作的问题。基于之前对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对比考察,马林主张实行党内合作。然而,在此之前召开的一大,中共就通过了一个决议:“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1](P.10)。因此,马林这种提议一开始就遭到了中共领导人的强烈反对。马林最终没能说服中央局的几位领导,为寻求共产国际的支持,1922年4月马林离开了上海返回莫斯科。陈独秀也致信给维经斯基,希望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该信全文如下:

“吴廷康先生:

兹特启者,马林君提议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均加入国民党,余等则持反对之理由如下:

(一) 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之宗旨及所据之基础不同。

(二) 国民党联美国、联张作霖段祺瑞等政策和共产主义太不相容。

(三) 国民党未曾发表党纲,在广东以外之各省人民视之,仍是一争权夺利之政党,共产党倘加入该党,则在社会上信仰全失(尤其是青年社会),永无发展之机会。

(四) 广东实力派陈炯明,名为国民党,实则反对孙逸仙甚烈,我们倘加入国民党,即受陈派之敌视,即在广东亦不能活动。

(五) 国民党孙逸仙派想来对于新加入分子,绝对不能容纳其意见及假以权柄。

(六) 广东北京上海长沙武昌各区同志对于加入国民党一事,均已开会议决绝对不赞成。在事实上亦已无加入之可能。

第三国际倘议及此事,请先生代陈上列六条意见为荷。”[2](P.31-32)

通过陈独秀给维经斯基写的这封信以及中共一大决议,我们可以看出当时陈独秀是极力反对与国民党合作的。同时,也看出此时陈独秀对于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和形势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晰,忽视了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方式的形成与陈独秀态度的转变

(一) 开始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支持两党合作

1922年4月少共国际代表达林带着苏俄的特殊任务——与孙中山建立直接联系[3](P.43),来到了广州。随后,在广州召开了负责干部会议。在这次会议中,达林要求:“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加入国民党,但是要以保持政治和组织上的独立性为条件。”[4](P.90)这次会议,对于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国共合作的方式进行了激烈争论:“以张国焘为首的另外一些与会者反对统一战线。张太雷和瞿秋白则支持达林,他们认为在反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与小资产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必要的,和国民党联合以及共产党加入国民党都是必要的。而陈独秀则动摇不定,但在長时间的讨论以后他认识到了统一战线的必要性。”[4](P.91)

1922年6月15日,陈独秀发表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他指出:“在无产阶级未能获得政权以前,依中国政治经济的现状,依历史进化的过程,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2](P.44-45)。对于合作的方式,陈独秀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方法,是要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及革命的社会主义各团体开一个联席会议,在上列原则的基础上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向封建式的军阀继续战争;因为这种联合战争,是解放我们中国人受列强和军阀两重压迫的战争,是中国目前必要的不可免的战争”[2](P.45-46)。1922年7月中共二大召开,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发表了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陈独秀虽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但是他主张的合作方式,只是一种松散的党外合作的方式。

(二)被迫同意采取党内合作方式

1922年7月11日,马林向共产国际提交了《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对于国民党在南方的工作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还向共产国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求中共加入国民党。共产国际根据马林的报告,发布了给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命令:“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接短笺后,应据共产国际主席团7月18日决定,立即将驻地迁往广州并与菲利浦同志密切配合进行党的一切工作”[5](P.321)。

马林带着共产国际的决议再一次回到上海。关于中共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马林批评了中共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要求重新开会商讨国共合作事宜。

1922年8月28日,中共召开西湖会议。在会上,马林坚持要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陈独秀则反对马林的主张,提出:“一个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后,会引起许多复杂而不易解决的问题,其结果将有害于革命势力的团结。”[6](P.226)

但是最终陈独秀同意了党内合作的方式,其原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李大钊在过程中一直处在调和的立场,他认同陈独秀的一些看法,但是他也判断:“国民党的组织非常松懈,无政府主义者加入国民党已经多年,挂着国民党党籍,依然进行无政府主义的宣传,并未受到任何约束。即单纯的国民党党员也抱有各种不同的政见,单独从事政治活动的例子也不少,足见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同样不会受到约束”;“联合战线不易实现,采取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是实现联合战线的易于形通的办法”[6](P.227)。李大钊提出:“有条件的加入国民党和中共少数领导人加入国民党去为两党合作的桥梁,是实现第二次大会既定政策,同时避免与马林乃至共产国际发生严重争执的两全办法”[6](P.227)。

其次,马林也向与会人员强调,实行党内合作的方式是共产国际既定的决议,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必须要服从共产国际的决议。后来,陈独秀在《告全党同志书》中也提到:“最后,国际代表提出中国党是否服从国际决议为言,于是中共中央为尊重国际纪律遂不得不接受国际提议,承认加入国民党”[7](P.115)。张国焘在其回忆录里面也证实了这一点:“马林说这是共产国际已经决定的政策,陈先生还提出只能有条件的服从”[6](P.226-227)。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陈独秀起初仍然是坚持党外合作的方式,然而迫于共产国际压力不得不同意采取党内合作,也就是说,他这个时候是在思想上被迫接受了党内合作这一形式。

(三)认同党内合作,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进程

西湖会议后,党内合作进展缓慢,只有中共的几位主要领导人以个人身份加入了国民党,在其他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行动,这与中共党内对党内合作方式没有主动从思想上认同有关。

1922年11月,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1923年1月通过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以决议的形式肯定了党内合作的方式:“由于国内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由于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而工人阶级又尚未完全形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认为,国民党与年青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因此,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8](P.76)这份决议对陈独秀的思想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对他造成另一个冲击的就是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它让陈独秀清晰地認识到了实行党内合作的重要性。

1923年6月,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以文件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党内合作的方针。陈独秀在三大会议上也作了报告,认为:“起初,大多数人都反对加入国民党,可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说服了与会者,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从这时起,我们党的政治主张有了重大的改变。以前,我们党的政策是唯心主义的,不切合实际的,后来我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到中国社会的现状,并参加现实的运动”[2](P.169)。

至此,可以看出,陈独秀已经从思想上转变过来,认同党内合作的形式,并且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实现。此后,陈独秀积极参加国民党改组,召集中央执行委员会开会并通过《同志们在国民党工作及态度决议案》,商讨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的工作方法和态度,撰写文章宣传国民党等工作也正是验证了他的思想已从被动转向了主动。

三、余论

党内合作方式的最终确立,是共产国际、共产党、国民党三方博弈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陈独秀经历了复杂的思想变化的过程。作为中共幼年时期的领导人,能够在党内党外和国际环境复杂的情况下,作出党内合作的选择并且积极统一全党的思想,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这个方式确立过程中,共产国际对于中共的一些评价不够客观,存在右倾的一面,而共产国际又要求中共必须要服从其领导,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国共合作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 (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一册)[M].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3]姚金果.解密档案中的陈独秀[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1.

[4]达林.中国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联共(布)、共产 国际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第二 卷)[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6]张国焘.我的回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7]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资 料选辑(一九二八—一九四三)[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8.

[8]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国际有 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一辑[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秦 超]

猜你喜欢

共产国际陈独秀共产党
十谢共产党
共产党离我们远不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Review on 1921–A Gift for ourDearest CPC 《1921》影评——献给亲爱的共产党的礼物
An Analysis of George Orwell’s Anti—Utopian Elements in 1984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共产国际与苏区问题专题研究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