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变迁记
2017-02-27
修路固然是好事,但不能一修了之,修完之后的道路维护、交通安全管理更为重要。
“我们家后门外的路要加宽了。”春节放假刚到家,婆婆便告诉我们这个消息。这条路的拓宽工程去年就动工了,靠近镇上的那一段已经挖开。
这条马路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这个村庄的种种变迁。村里人的晚饭特别早,晚饭后,一声声“逛马路啰”,一大群人在路上散步,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
只是,这些年,路上的车越来越多,这条路的隐患也逐渐显现。
开路
公公清楚地记得,这条路是1993年修建的,是在我们家宅子建成后的第二年。那时,宅子四周都是大片田地,马路刚好从我们家后门穿过。
“要致富,先修路。”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村庄来说,修一条6米宽的马路是一件大喜事。村里原来的路在河堤上,只有2米来宽,大车通过十分困难,遇到河里涨水,路还很容易淹没。
新的马路修成之后,村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民们在修建新房时,都放弃原来的老屋场地,选择在马路边上盖房。因为路边上用地紧张,村民的宅子多数都是挨着。民居由原来松散的块状分布,变成了现在沿着马路的线状布局,而且更加紧凑。
家里人经常向我描述,原来老屋场子后面有一片竹林,竹林里有很多鸟,小孩子最喜欢在竹林里玩。现在,村民的屋前屋后大多只有两棵树。虽然难免有些惆怅,但大多数人更喜欢生活的便利。“住在路边上出门方便呀。”附近的村民异口同声。
各种管道、线路跟着铺设。几年之后,村里通了自来水,原来两个生产队共用的一口井逐渐废弃了,留下荒草丛生的井台。现在村里的有线电视、宽带都已经能到户了。
马路经历了三次加高工程,加高之后,我们家宅子的地基便比马路矮了很多,为了不陷在马路下面,房子里加了楼板,地面抬高约1米。
马路的路面也在变化,由泥土路变成了柏油路,现在即便下雨,村民也可以脚不沾泥了。
隐患显现
“乖乖,路上的车开得真快。”一位到我们家串门的老奶奶经常感叹。老奶奶眼睛不太好了,每次过马路都心惊胆战。
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路上的车越来越多,而且这条路上的车都跑得飞快,有的甚至能赶上高速路上车辆的速度了。站在路边看着这些飞驰的车辆,我经常担心,如果有什么情况需要急刹车,这些车刹得住吗?除了汽车之外,村里几乎家家都有电瓶车或者摩托车,这些车上路之后也开得飞快。
说实话,在北京过马路我都能从从容容,但在这里,我真是有些怕,这些车太野了。而且这条路上没有一个红绿灯,也没有斑马线,更不用说摄像头了。行人过马路,都是在车呼啸而过的缝隙里。
过年带着两岁的孩子回来了,我进门第一件事便是交代家人,后门一定要注意关好,不要让孩子跑出去了。马路没有任何缓冲带,也没有人行道,孩子跑到路上太危险了。
附近村民在家看孩子最重要的事情便是防止孩子上马路,为了安全起见,有的人家在门前围上了栏杆。
前年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让村里很多人后怕,一位村民走在路边上,却被车撞了,腿骨骨折,在医院动了手术,躺了几个月才能下地。路边也不安全,村民能走哪里呢?
拓宽工程
马路今年要进行拓宽,路的两边都要动工。据公公说,已经有人来测量过,要拓到我家门跟前了。有的村民家的房子因为太靠路边,只能拆掉。
对于占用我家后门外的场地,补偿了2000多元的水泥费及1000多元的土地费。我们觉得这个补偿太少,但公公说,“国家要修路,能怎么样呢?”在他朴素的意识里,对于修路这样的公家事务是要支持的。
然而,我更担心的是,马路离家门口更近,潜在的危险更多了。拓宽之后,马路会更气派,但村民过马路也更困难了。
我通过查询相关文件得知,拓宽道路是按照县政府的规划进行的,有县里的整体考虑。道路的加宽能让全县的交通更加顺畅,也配合了镇上产业园的建设,可能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只是在修路的时候,道路的设计能不能更人性化一点?更多地考虑当地村民生活及安全?加宽之后的马路,可能会更加繁忙了,路边是不是应该设置专门的人行道?是不是应该设置一些过马路的通道或者每隔一段距离加上红绿灯?至少可以留下一些斑马线吧?
毕竟,这条路不仅仅是县里一条交通线路,也是这里的村民出行必经的。作为家家户户门口的路,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事实上,在广大农村地区,道路都是越修越宽了,路面条件也越来越好,但因为缺少相应的制约,缺少交通标志标线,交通管理也十分薄弱,很多车在乡村公路上奔驰很难限制。再加上农村人在交通安全方面知识相对不足,乡村道路上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
对于各地政府来说,修路固然是好事,但不能一修了之,修完之后的道路维护、交通安全管理更为重要。只有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顾及村民的安全与便利,村里的道路才会真正受到村民的愛护。这样,穿村而过的马路才不会破坏村庄的安全,而是让乡村更加热闹、繁盛。
据说,家门口的路在拓宽后会有人行道和绿化带,但其他配套会怎么样还不得而知,我只能期待,这会是一条更美、更安全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