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知识环境下的高校学科服务模式构建研究
2017-02-27沈洋
〔摘要〕泛在知识环境下,高校学科服务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学科服务模式的深化改革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科建设和图书馆服务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选取国内高水平大学图书馆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理论探索+实践调查+对比分析”的研究思路,基于对现阶段高校学科服务运行模式的调查与分析,探索现行服务模式对比之下所暴露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学科服务模式的思考及建议,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泛在知识环境;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学科馆员;服务模式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14
〔中图分类号〕G2586;G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2-0075-03
〔Abstract〕In 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Subject service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The deepening reform of the subject service model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universit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he library to realize the service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 era.This paper selected high-level university libra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using“theoretical exploration+practical investigation summary+comparing analysis”,based on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ubject service mode,under the existing service model to explore the contrast of the problems exposed,so as to put forward the thinking and suggestions of the subject service mode under the 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which would provide the power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service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library.
〔Key words〕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university library;subject service;subject specialist;service pattern
泛在知識环境要求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信息服务,嵌入式学科服务逐渐成为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的新方向。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学科服务主要是图书馆员融入到用户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过程,嵌入到用户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提供个性化的随时、随地的学科信息服务[1]。不同于以往仅由图书馆员提供的传统信息服务,泛在知识环境下,学科服务系统化建设更加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构建起以图书馆为主、其它部门为辅的资源重组、机构重组、系统架构、服务设计的全新运行机制,为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保驾护航,以此来提升图书馆在学术科研领域中的影响力,为高校学科建设贡献图书馆的巨大力量[2]。为了更好地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需要创新突破,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学科服务应运而生,为高校知识服务勾勒出一个美好的蓝图。
1泛在知识环境下学科服务的理论探讨
迄今为止,学科服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相关学者所持概念各不相同。李春旺曾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定义为:在按照文献工作流程来组织科技信息工作的同时,注重以科学研究为主线,使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学科化,不再简单地将文献实现检索和传递,更是使服务内容知识化,从而使图书馆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更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需求。上海交通大学徐璟在《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探究》中将学科服务定义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的服务规划和运行模式设计,需要整体图书馆各个部门协同完成,是图书馆自上而下的系统服务过程。同时它也是需要用户积极参与、与用户不断互动的过程,在对用户需求的不断分析及互动反馈中,对服务进行动态调整和不断修正,最终使服务提升为用户的信息支撑能力[3]。河南工业大学杨莉萍在《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新模式——“Living Library”在学科服务中的应用》指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是一项开拓性的主动参与式的服务模式,由学科团队完成,它要求学科团队中的学科馆员,以某一专业学科为主,深入到用户的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活动中,帮助他们发现和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与信息导航,为用户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具体体现[4]。泛在知识环境下,山东大学孙华认为随着一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不断涌现,当前学科服务的供需矛盾不断的凸显出来,要将学科服务继续深入推进,就必须要在现有学科服务模式基础上,开拓创新,引入协同机制。不仅要在图书馆内部协同,更要拓宽思路,争取更多的外部协作机会。以多种协同化学科服务的模式来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5]。
可见,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学科服务,是顺应知识环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服务模式,它以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互联网的电子信息资源为依托,以知识服务为主体,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搭建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不仅能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向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也能在信息技术应用层面上给予支持和保障。不同于以往仅由图书馆学科馆员提供咨询类的传统服务,新时期的学科服务则是以满足用户教学科研的需要为基础,从信息的提供者转化为科研工作的参与者,建设以图书馆为主、其它部门为辅实现资源重组的全新运行机制[6],要在现有学科服务模式基础上,全面开展协同创新机制,以此来提升图书馆在学术科研领域中的作用力,为高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保驾护航。
2学科服务运行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21学科服务运行模式调查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开展模式现在主要存在“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和“学科分馆—学科馆员”两种模式,这是由于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造成的差异,这也意味着图书馆建立学科分馆是学科服务模式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学科服务阶段发展的分水岭。根据对39所高水平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的调查:有24所高校图书馆,未成立学科分馆,学科服务模式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仍然沿袭“学科馆员—图情教授”的初期模式,分别有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同时,有11所高校学科服务发展相对成熟,根据学科建设情况将图书馆划分为若干个学科分馆,因此学科服务模式已从初期拓展为“学科分馆—学科馆员”模式,分别有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另外,还有4所高校由于学科馆员服务起步较晚,至今还没有形成固定体系的学科服务模式。
22学科服务运行模式分析
“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协作模式就是将目前高校图书馆拥有的馆藏资源、电子资源与人有机的结合起来,经历选择、转化、总结整理,将符合特定要求的信息资源推介给需要的部门,以追求实现资源的最大效益。其中具有专业知识的学科馆员向用户提供经过“精加工”的信息;而图情教授就是从各院系中选拨出不仅掌握所在院系的科研工作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而且热衷于研究图情事业的教师,把本院系的科研状况和信息需求第一时间提供给图书馆,协助学科馆员做好学科服务工作,进而形成战略伙伴关系[7],此模式开展最为典型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在1998年开始采用“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先从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中选择了14名,又从各院选任了聘期为3年的图情教授,和相对应专业的12个院系图情教授形成联络网,建立相互合作、通力配合的模式,可以直接嵌入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过程,从而可以提高服务效率,提供更有效、全面的信息给具有不同需求的信息用户。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则是立足“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把各院系的图情教授集中管理,创建了图书情报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全体会议,主要部署结合新形势、新契机来明确角色定位,部署需要落实的学科服务工作。据调查,由于985高校图书馆实际情况不同,图情教授的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也会不一样,例如清华大学的图情教授的具体工作如下:积极调研院系近期重点科研项目和院系教学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信息需求并第一时间向学科馆员交流反馈;协助图书馆评估信息资源,调试学科资源数据库;主动向图书馆积极汇报本人科研和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潜在学科资源信息[8];提供院系教师的电子邮件地址变更信息,保障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最新内容和资源的及时传送和分享。
“学科分馆—学科馆员”模式就是按照高校学科建设以及专业发展规划,将图书馆根据学科类别规划为若干个学科分馆,将馆藏文献资源按照学科划归到对应学科分馆,同时以学科为单元,设置学科链接在其分馆主页上,整理分馆内外的学科资源,形成目录式资源体系,以此便于需求者找寻资源。同时各分馆会选聘若干名具有相关知识储备并且具备对应图情知识技能的学科馆员,深入落实学科分馆相关工作,主要负责相关学科服务工作以及外界联络、为图书馆与院系搭建交流沟通平台,跟踪并参与解决用户在信息检索和学科建设中所遇到的需求和问题[9]。
3学科服务现行模式的问题探究
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已发展十余年,高校对于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学科服务的模式也逐渐丰富,所以现阶段很多高校都已告别单一学科馆员服务的开展模式,形成了“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作为我国学科服务领军者的985高校图书馆,多数已形成“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但是,随着信息用户对于学科服务要求的不断提升,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协作模式暴露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31专业人才配备不足
图书馆界一直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虽然社会对于图书馆功能建设更为重视,省市级图书馆也在加强力度进行人才引进工作,但对于高校图书馆的人才引进工作仍是一个难以攻坚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学科服务这个要求更高的层面。“学科馆员—图情教授”运行模式不仅需要解决“学科馆员”的配置问题,更棘手的是将“图情教授”落实到位。学科馆员岗位任职要求颇高,不但要有较高层次的学历,而且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不仅要有图书情报相关专业背景,而且要有对应学科的知识储备;不仅熟练掌握计算机技能,而且也要具备相关外语技能,这样的学科馆员实在难以选聘到位。同样,对于此模式中的图情教授,更是让许多高校图书馆绞尽脑汁,因为大多数对于本学科资历较深的教师都已承担了较重的教学科研任务,自身的工作已经占据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据很多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负责人表示,锁定在每个院系都有很多目标“图情教授”的合适人选,但每次真正能接手这项任务的又寥寥无几,有时只能退而求其次将目标人選勉强放宽至资历略低一些,而实际工作效果又会大打折扣,反而违背了这一模式的定位以及岗位设置的初衷。
32协作关系不对等
目前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中,学科馆员重点是要撰写和及时补充最新的学科所需参考资料,甄选并整合所需学科的信息资源。但由于学科馆员和教学科研人员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在开展学科服务中只能依据自己仅有的认识来实践,所以难以把握学科真正的前沿问题以及发展趋势,从而导致整合出来的信息良莠不齐,滋生出大量垃圾信息,使学科导航的效果得不到保障,在与图情教授对接时候往往无法得到图情教授的认同[10];同样,图情教授和学科馆员身份有差距,进行交流的时候往往存在表达不通和滞后的缺陷,造成双方信息在交互时产生不对等,并且由于两者工作地点也存在距离,往往得不到及时而有效的交流沟通。通过调查,很多分管学科服务的负责人表示,很多高校在刚开始实行该模式时,学科馆员和图情教授沟通起来还比较积极顺利,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固有联络关系都被上述因素削弱了。
4泛在知识环境下完善学科服务模式的思考及建议
通过前文对现阶段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运行模式的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有大部分高校还在沿学科服务建设初期所普遍采用的“学科馆员—图情教授”模式,同时笔者也对这种传统的学科服务初期模式在新形势下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所以应该立足当下,放眼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时代需求,将学科服务模式升级完善,而通过对代表高校调查发现,现在有数所高水平大学已经开始有所行动—实行“学科分馆—学科馆员”模式,基于传承传统学科服务模式的优点,同时也会规避问题和完善弊端,使学科服务在创新模式中得以长足发展。
根据上述对比分析,可以看到相对于传统的“学科馆员—学科教授”学科服务模式,新生的“学科分馆—学科馆员”可以修补很多前者的弊端,这也是采用“学科分馆—学科馆员”模式高校的目的所在,的确,凭借这种模式强大的优势,会为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学科服务带来高效价值[11-12],具体开展措施如下:
41基于用户信息需求,发布学科资源动态信息
定期了解并分析本学科不同用户的信息要求,及时掌握对口院系课程规划和资源需求,为合理购置馆藏资源和电子资源提供及时而有效的信息,并将分馆内涵盖的学科资源和相关动态以目录形式第一时间发布,同时负责该学科分馆的网络主页的定期系统维护。
42与对口院系协同交互,嵌入式服务提供信息源
与对口院系建立联系,及时了解、掌握院系教学科研的开展情况,根据师生的教学科研需求,及时给予基于信息资源层面的引导和配合,并积极跟踪参与院系学科的重点科研课题,通过各种途径,深度嵌入院系教学与科研过程,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源,为科研进程增添动力。
43联结用户与学科分馆,反馈意见助力服务决策
疏通双向交流渠道,学科馆员需要做好用户与学科分馆之间的桥梁,应对外公布自己的工作邮箱等联系方式,方便用户随时反馈问题和意见,并及时予以解决问题,同时将用户的意见汇总反馈分馆负责人。
44科学评价文献信息,整合建设学科资源数据库
建设优质而专业的学科资源数据库,学科馆员通过广泛调研,可以引进一些大型的相关学科的专题数据库,挂在学科分馆的网络主页上供师生参考使用,同时基于专业背景广泛涉猎本学科的专业文献,对其进行研究和评价,从而筛选出具有潜在的高价值信息进行提取和深度加工,可以将学科细化归纳为信息单元,从而形成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学科资源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谢守美,赵文军.嵌入式学科服务:泛在知识环境下学科服务发展的新方向[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0):17-20.
[2]沈洋,李小平.985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人力资源的调查与研究[J].现代情报,2016,(10):133-137.
[3]徐璟,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7):14-18.
[4]杨莉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新模式——“Living Library”在学科服务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11,(2):77-80.
[5]孙华.高校图书馆协同化学科服务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6]万仁莉.国家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模式探讨[J].图书馆,2013,(5):123-125.
[7]唐淑香.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分析[J].图书馆,2013,(4):98-100.
[8]万文娟.“985工程”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及不足分析[J].圖书馆学研究,2012,(3):82-87.
[9]袁欣.开启专业分馆特色服务的大门——清华大学专业图书馆的特色学科服务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S1):143-145,165.
[10]刘丽伟.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模式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11]艾春艳,游越.读者参与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新模式探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5):70-72.
[12]师晓青.基于区域联盟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2012,(5):91-93.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