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科技出发 洞察商业未来

2017-02-27黄允松

软件和集成电路 2016年9期
关键词:企业级框架过程

黄允松

云计算这场运动至今已超过10年,这种变化因何而起,方向在哪里?这要从互联网开始说起。我经常跟合作伙伴、客户谈方案时谈到,互联网(这里指最早的起源于美国,尤其是雅虎公司的互联网)这场运动改变了很多东西,但如果你站在今天的时间点往回看,你会发现互联网带来的改变是一个过程。

狭义互联网的发展

在狭义的互联网之下,我们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信息类服务,雅虎最早做导航;我国第一批较著名的互联网企业的媒体属性很强,比如新浪、网易、搜狐;出版社、报纸、杂志社等新闻单位,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他们比较早地在这个领域进行投资。这是狭义互联网的第一个领域—信息服务类。

狭义互联网的第二个领域是我们所谓的去中介化,最有名的代表是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也是经典的去中介化,它能够扩大渠道销售的过程,覆盖更多的人,并以更好的工具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三个狭义互联网专注的领域,我把它称之为娱乐/休闲,包括游戏和社交两大块。对于广泛没有涉足到互联网浪潮的企业,我们如何解决。经常提到“互联网+”战略,“互联网+”这个词汇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因为互联网这个工具在行业/服务行业快速从狭义走向广义互联网时代。因此诞生了很多词汇,比如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企业互联网等。

狭义互联网走向广义互联网

从狭义互联网走向广义互联网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先行者和跟进者。最近三年的商业实践中,我和我的团队观察到,有一些行业走得比较快,如传统的泛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保险等,具有极强的代表性,他们本身高度依赖电子手段和数据驱动。

以银行为例,它在风险控制方面是重头戏。风险控制是数据的生意,因为数据可以被收集并交叉分析,所以我们能够得到相应的、合理的风险评估报告,还有更多的部门在这场金融服务的范畴内。我们可以看到人的因素大幅度下降。

保险更是如此,保险是数学的计算过程,因为我们要算概率。当我年纪还小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岗位叫精算师,他们会对数据进行非常良好的管理、运用、数学模型建设、分析、得到报告。现在飞机出行有一个著名的保险品种叫“航班延误险”,这是典型的、几乎100%靠数字算出的。

在行业覆盖上,传统的零售行业、商品流通行业正在走向电子化、数字化。大家现在已经习惯网上购物,而网上购物带来的好处和弊端在今天同样显著。比如我们在北京生活,为什么我们要把一件商品从遥远的地方调度到北京?谁可以调度它?肯定是靠计算机程序来调度。无论是百货商店、地产开发商,以及那些在我们身边的生活超市,像BHG、京客隆,大家非常熟悉。他们如何让自己的商品跟社区群众之间的关系走得更近,并提供更好的、精确的商品零售流通服务?对此,我们的观点是归功于数字化,以及基于数据驱动的商品流通的过程管理和控制,如此可以进行更高效的工作。

从商业层面来看,先行者皆从中受益。在狭义互联网时代,2000年左右互联网还是很幼稚的,但在那时依然有很多敢于尝新的行业客户敢于开拓。最有名的公司不是现在的“BAT”,而是新浪、网易、搜狐。那时候,他们的门户时代和短信CP时代都创造了巨大的价值,后来他们迅速进入游戏驱动时代,这都是时代趋势使然。因此,先行者一定能从互联网中得到巨大的收益。

当我们从狭义走向广义时,一定不能是闭环的生态模型,必须是开放的生态建设。我们可以看到,以应用、API、数据分析和数据交换为中心,将会成为唯一的选择。任何一个功能都可以在某一时刻被取代,并且被更好的实现方式所替代。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的均衡非常关键,企业级应用程序的多样化超乎了每个人的想象,极度地多元化。

互联网带来的技术变革

传统的IT管理范畴上有个三段论,包括开发、测试和运行维护。在软件行业,我们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以至于为了管理复杂的流程,大学中专门有个专业叫Software Engineering(软件工程);为了定义它,甚至有个标准叫CMMI(软件成熟度模型);还有非常复杂的评级规范。当中很有意思的是开发部门/团队、测试部门和运行管理部门是分裂的,分裂到什么程度,我不知你,你不知我,因此,这两个流程中出现问题是必然的。

IT,无论是硬件和软件,出现问题的几率非常大,且一旦出现问题,其解决过程极其冗长,这就是为什么大家看到的数据中心需要有软件、硬件以及与网络相关员工7*24小时轮班的原因,否则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就需要从技术框架角度趋同,为此,我们需要做各种各样的尝试和努力。

在2004~2006年间,我们开始在IT基础设施层面做出更多地努力,来解决运行管理的问题。过去我们也在努力做过一些事情,比如硬件自动化、虚拟化及其管理、容器化及其管理框架、单核化及其管理框架。但这些努力只解决了流程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开发、测试和运行,三个逻辑在不断走向融合。大概5~6年前,在美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单词:DevOps,这是Development(开发)+Operation(运营)的过程,实际上Testing(测试)也包含在这个过程中。

在框架趋同化的过程中,2015年,我们推出AppCenter1.0的概念和框架,迅速取得了认可。我们从最早的设计思路走向今天AppCenter 2.0的设计思路,实际上是为了吻合框架化趋同的趋势,也是为了符合市场的发展趋势。

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发现需要云计算,因为只有通过云手段才能将所有不同技术和框架捏合在One System(同一个系统)中,这是一个统一的框架,进行高度的自动化管理之后,这时Full Stack Engineer(全栈工程师)成为一种可以被管理实现,并且能够落地的、可以广泛被人力资源部招募的状态。

大概四年前,从美国西海岸开始流行一个单词Full Stack Engineer(全栈工程师),这不是一个虚词。全栈工程师确实是一个强有力的需求,可以解决各行业的问题。

总体来看,框架趋同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商业运行角度,或者从团队的建设和管理上,都是十分重要的。框架趋同是个矛盾体,因为商业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就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人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从底层角度解决架构的复杂度,使之满足商业和生产环境对IT的要求,这是一个趋同融合背后的主要原因。而现实情况是企业级的应用程序慢慢走向标准化,虽然这个步伐要比消费级的应用慢一些。

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统一的框架,在消费者的IT市场上,我们有Windows for desktop、iOS、Android for mobile,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做到标准化,无论是安装、配置管理,还是后期维护。那么,为什么企业级不可以?

因为消费者的IT是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不可能一个人身上挂100部手机,做分布式手机打电话,这不太现实。但企业级的机房肯定不是一台服务器,而是无数台服务器,每个服务器上都有Linux,Windows,或者BSD等,这时的管理就变成一个巨大的、复杂的难题。企业级IT应用程序的高度标准化和高度可管理性,將变得极其重要,这就是我本人和我的团队在商业实践中观察到的趋势。那么Cloud IaaS的作用是什么?它是一个企业级数据中心的操作系统,无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或者其他偏远的山区,哪里有数据中心,只要有网络可以到达,并且有完整的资源调度的管理层,就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最终的管理目标。

猜你喜欢

企业级框架过程
框架
全球企业级终端安全 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企业级SaaS云服务体系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加快推动企业级SaaS云服务体系化发展
基于Jmeter对Node框架性能的测试研究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HP企业级性能SSD PCI—E 3.0×16通道方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