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研究
2017-02-27陈丽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阶段,而政府债务风险是影响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新常态经济发展为研究背景,从三方面风险来分析目前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的现状,从而指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点及成因,借鉴发达国家风险防范经验,结合经济发展现状,形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务 债务风险 防范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背景。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模式,政府性债务问题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新预算法规定,经过严格审核后地方政府可自行发行债券,表明我国地方债务管理逐步法制化、规范化。财政部2015年出台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预算管理办法》,以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可见地方债务风险研究越来越受关注。
2.意义。本文从我国现实经济状况出发,分析我国政府债务风险形成原因,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对更好地做好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防范工作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
风险形成原因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研究内容,韩增华(2011)认为,分税制后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不相匹配是造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扩大的制度原因。尹芳(2011)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规模风险和结构风险及管理风险。成涛林(2015)提出我国要放开地方举债的范围和完善债务信息披露机制等建议。姜子叶(2016)从预算软约束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举债偏好较强的原因。李虹含(2016)整理了新预算法在地方政府债务监督管理的不足,从立法和管理角度提出加强监督的优化路径。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
本节从规模、结构、管理三个方面,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加以分析和阐述。
(一)规模风险分析
规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量超过其能财政能力能支付的债务物规模,最终使得无法实现其还本付息的承诺。我国2008~2013年我国地方债务规模主要为57111.1、79636.3、107174.9、133512.1、158858.1、219009.3(单位:亿元),可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而且呈快速增长趋势。
(二)结构风险分析
结构风险指由于不同类型地方债务风险的比例不同到导致比例不合理的风险。
1.基于债务地区分布状况的风险分析。依据审计署发布2010年底我国中、东、西三个地区的政府债务余额可知。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最好,偿债能力也相对较强,面临的债务风险也相对较小。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虽然债务规模小,但其在偿债方面的能力也最差,面临的债务风险也相对较高。而中部地区的地方债务风险是在两者中间的。
结合以上结果,债务相对集中于偿债能力较好的东部地区和风险程度次之的中部地区。由此可得,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风险整体可控。
2.基于债务政府层级状况的风险分析。直到2013上半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17万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将近3万亿元,可能承担救助责任债务达到4万亿元,合计为7万亿元,其中省级政府所占比重接近一半。
从以上数据表明:在我国,越是基层政府,其财权越小,偿债资金来源渠道越窄,偿债风险就越大。
(三)管理风险分析
从管理风险这个角度,我们分别以下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第一,基于法律制度层面的风险分析。新预算法出台之后,虽然规定地方政府可以自行发债,但是没有明确界定地方债的违约问题,难以确保地方政府在债务发行、使用和偿还过程中是科学合理的。第二,截至2013年,已有约1200个省市县建立了债务风险预警制度,从而更好的的管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虽然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地方债务风险,但是还未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债务管理机构。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财政体制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分税制改革造成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权和事权失衡、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来源不足,财力不够两方面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压力进一步加大,财政来源将更为紧张。
(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不规范
不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是导致我国地方债务风险加大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一是地方政府投融资主体缺乏有效规范。二是地方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不完善,风险评估不准确。三是地方政府防范债务风险意识淡薄。四是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不完善。五是地方债务管理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相关监督法律法规不完善。
(三)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
政绩考核机制和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是形成债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为:一是政绩考核机制不完善致地方政府过度举债。二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对滞后及不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
(四)城市化、工业化的推动
地方政府城市和维护建设资金来源主要地方政府征收的相关城市维护建设税,但是这些税费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必然要寻求融资渠道筹措资金,使得地方债务风险变大。
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的思路与对策
我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是可控制的。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旦失控,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系统性风险。这里,我们从总体思路和具体对策两个方面对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研究给予建议。
(一)我国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基于地区经济发展和财务状况,规范债务融资,将立法与债务风险管理有效结合,建立相对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險的管理机制。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的对策
第一,我国应用立法手段,从而来合理规范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第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确立地方主体税种,加大地方财源建设。第三,将地方政府的监督机制与构建国家信息网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外界监督作用,实现有效监督,便于地方政府债务的流通和流动。第四,建立合理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形成整个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韩增华.刍议分税制改革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关系[J].现代财经,2011(4).
[2]莫兰琼,陶凌云.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J].上海经济研究,2012(8).
[3]刘圣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金融纵横,2016(4).
[4]姜子叶,胡育蓉.财政分权、预算软约束与地方政府债务[J] .金融研究,2016(2).
[5]成涛林.基于地方债管理新政视角的中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比较研[J].经济研究参考,2015(39).
[6]李虹含.新《预算法》下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探讨[J].财政监督, 2016(7).
[7]刘梅.PPP模式与地方政府债务治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
作者简介:陈丽,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研究生在读,天津财经大学,应用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