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性语文”在诗词教学中的实现
2017-02-27王华
王华
“智性语文”是近几年来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之举。在“智性语文”模式下,高中语文教学被赋予了新的责任,揭开了新的篇章,用引导、揣摩、追问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诗词进行深度解读,结合诗词元素的分析,提升学生的诗词解析能力。
一、引导质疑,深度解读
“学习重在疑,有疑方生析。”疑问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之一。在疑问的推动下,学生的好奇心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学习和质疑的重新认知,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中,为了能够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深度解读,我常常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质疑,在质疑中自主探究,全面提升分析能力。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一篇代表词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真正看到作者的伟大胸襟,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这篇课文时,我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课堂上,针对重点词语“独立”,我帶领学生进行不断的质疑:“同学们,大家思考一下,词中的‘指点一词,大家可以想象出怎样的场景?”“诗人一个人站在寒秋之中,身影孤寂,面对山川,胸中有无限的抱负和斗志,对祖国的宏伟蓝图进行勾画。”“很好,谁能说说这个词用得怎样?具体谈谈原因。”“这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既能给人以形象感和画面感,又能使读者领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此外,我还会带领学生对“击”“翔”等词语进行质疑,学生在探究答案的同时,也会对语句进行细细研磨,从而深度解读其中蕴含的情感。
质疑是门很深的学问,也是学生应具备的学习技能。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要对质疑的内容进行充分思考,质疑要有理有据,可圈可点,质疑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可探究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质疑中成长。
二、揣摩细节,分析形象
让学生学会对诗词细节的揣度,品咂语言,能够更加深刻地对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体会。中学生虽然对学习方法已经有所掌握,但对于细节上的分析仍有欠缺,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针对古诗词中的某句话或者某个词,带领学生细细揣摩,用这类词语来分析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登高》是杜甫的代表作,该诗通过短短的四句话表达了作者深沉的苦痛和忧思,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这种情感,我让学生在细节上对这首诗进行揣度:“同学们,通过对诗的阅读,大家能够体会到什么情感?”“作者的忧愁、悲伤、孤独。”学生回答得非常正确,接着我针对细节进行提问:“你从哪些字词中能够体会到,举出例子。”“在首联中,‘哀字体现出作者听到猿的叫声中的悲哀,意在指出自身的失落。”学生能够准确把握细节。通过细节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锻炼,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将诗词中最真实的情感挖掘出来,记忆在脑海之中,对进一步分析作者形象做了很好的铺垫,在今后进行更有难度的分析时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古诗词一般以短小精悍为显著特征。在这样有限的字数里揣度出作者的无限情感是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技能。学生在掌握了这项技能后,就能对大部分诗词进行瞄准和定位,进而对其他类型文章进行拓展分析。
三、适时追问,升华情感
追问的过程也是剖析的过程,很多分析往往是从疑问和解析中产生的。古诗词作者的情感属于“隐性情感”,这种情感很难在语句分析中寻找出来,教师在解析时适时地追问,对于学生的分析思维来讲,犹如安装一个“钻头”,能钻出不同情感。
《锦瑟》是李商隐的名作,该诗蕴藏着李商隐对人世间的“深情”与“痴情”的独特阐述。在这首诗中,李商隐倾注了很多的心血,而其中蕴藏的情感需要不停地追问才能真正分析出来。在讲解中,我先让学生对诗进行细细的分析,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针对每句话进行解释和描述,在提问的过程中,我用适当的追问方式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追问的技能。“‘庄生晓梦迷蝴蝶语句中,写出了梦境与现实有什么不同之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表达出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适时地进行追问,学生开始思考,进而给出了准确的答案:“人生如梦,珍惜眼前。”通过对诗歌内容的适时追问,学生在解析中能够逐渐养成追问的习惯,停留在诗词的某一处进行细细研究,进而全面体会整首诗所蕴藏的情感。
追问属于比较有难度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不太容易掌握和运用。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的指导,加大对学生的训练强度,让学生了解更多追问的知识,掌握追问的技巧,真正熟练运用追问这项技能。
古诗词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需要我们一页一页地翻阅;它也是一个个坚硬的核桃,需要我们打开它坚硬的外表,品尝最美味、最有营养的内仁儿。针对古诗词的教学与探究,“智性语文”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定义,指明了新的方向,使我们在这种方向的指引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