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催婚”背后的社会诱因

2017-02-27王子墨

时代报告 2017年2期
关键词:诱因生育个体

王子墨

春节向来是家庭新闻出产的富矿,年年相似、年年出现。近日就有一则:杭州一女士因害怕父母“催婚”,定下了除夕夜飞往日本旅游的机票,和爸妈吃完年夜饭,立即远走高飞。而在她身后,是一个逃避春节“催婚”的群体,他们在节日期间呼朋引伴,与回家的方向逆行,以逃避“情感负债”的压力。

每逢佳节被“催婚”,或许会在节日期间以花样迭出的形态反复上演。节庆团聚,多是平時相隔遥远、价值观差异巨大的群体的短暂聚合,其间出现种种不适乃是情理之中。以价值观冲突的视角去解读,做情感疏通的调解,是一种阐释维度。但顺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路,去探寻“催婚”的社会诱因,也能找到其他多元的解释。

前段时间金星主持的一档相亲节目颇受关注。其中有不少“奇葩”情节,如男方父母挑选未来儿媳妇的标准——传宗接代、家务照料、有教养,被学者解读为“家长无非是想给孩子挑选一份貌似稳妥的姻缘,从而让他们的后半生有所依托,而对方仅仅是这个工具化的家庭选择中的一个道具而已”。其实“催婚”也不外是一个家庭选择工具化的再现。在催婚父母那一代人的眼中,婚姻依然是生活安稳的重要保障,“催婚”是对这一保障体系建成与否的反复确认。催婚、代儿女相亲、对子女配偶经济基础的强调,其背后都顺着这一思路:婚姻是个体价值、人生幸福是否可以达成的重要因素。

而社会中的一些情况,可能会加剧观念差异的对立。诸如当今就业市场,虽然屡经批判,但某些地方对女性就业、升职的暗门槛、天花板依然存在,常将女性的婚姻状况、生育状况纳入职场考量因素中。例如之前曝出的黄山某银行要求女性员工孕前需向上级申请就是一例。那么在父母一侧,自然希望子女尽快完成婚姻、生育的人生大事,以家庭的完满弥补职场上的“天然劣势”;而子女,为求得职场发展,却不得不舍弃家庭的建设。如此,便构成一对张力十足的矛盾。

前段时间,根据妇联的调查,53.3%的一孩家庭没有生育二孩的意愿,其中孩子上“幼儿园以前是否有人帮助照料”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在中国,这一职责许多是由老人来完成,而非专业的看护机构。对于父母那辈人来说,子女尽早结婚、生育,自己尚有充足的精力来行使职责,如此,也就有了“催婚”的动力。

以上只是列举诸多影响当今婚姻观的一些因素,此外还有诸如购房压力下的家庭责任共担,男女比例在某些地区失衡后的压力传导等,化用一句名言,催婚家庭各有各的着急。

今天中国存在的“催婚”和“反催婚”的角力,其中有积极的一面。这不只是观念不同,更是境遇有别,至少很多年轻人,通过个体努力在家庭之外实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自给自足。包容的社会观念和逐渐完善的保障体系,为有别于传统的生活模式提供了可能。而这种自主选择多在城市诞生,要形成社会整体层面的转变,并在潜移默化中消解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摩擦,尚需时日。

当然,不能否认催婚背后的文化思维,但文化的丰富性可以提供截然相反的选择口味。从《孔雀东南飞》《西厢记》到“五四”时代青年走出“旧家庭”,这些婚姻自主的文化资源,也能构建起新型的社会文化氛围。厘清“催婚”背后的社会诱因,或许未必能短时间内消弭这一现象,但能导向社会建设的改进方案,通过总体的进步,平摊一部分个体、家庭的压力。

猜你喜欢

诱因生育个体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近三年,中国女性生育年龄推迟一岁
生育保险费由谁缴纳
图书真人秀节目的探索之路
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现状研究
心血管疾病发病诱因及内科护理的效果分析
生育登记流程明确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