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3”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2017-02-27李玉萍
李玉萍
【设计思想】
本课题是在赣县中学“543”教改模式下,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以及课堂需要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感情。教师起引导、点拨、总结的作用。
【教學目标、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和情景剧表演来体会词人的感情。
2.根据意象展开讨论,体会词人的心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主题导入
关于离愁,你会想到什么?(课堂开始,直接以离愁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再让学生猜想,面对离愁,柳永会想到什么。)
二、目标解读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教师提醒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了解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把握学习内容,学习时更具有方向性。)
三、预习检测——以音入情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以此来检测学生关于文本朗读的预习情况。
2.学生个读,尝试读出感情。(学生自由举手朗读,但最好找一男一女两人读,来感受不同的音质带来的不同感情。)
3.教师配乐范读。(配上舒缓感伤的轻音乐,教师范读让学生初步领略词人的情感。)
4.朗读完成后提出问题:“词中哪句话点明了主旨?”(多情自古伤离别。)
过渡语:多情自古伤离别。词中写的是离别的场面,接下来请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同学们带来的情景剧表演。
四、预习检测——由事悟情
1.学生通过情景剧形式来表现故事,体会词中的离愁别绪。
情景剧要求学生课前自主排练好。剧本的撰写,台词、旁白、人物动作的设置都由学生自主根据课本完成。
2.学生表演时,要配上相应的背景图片及音乐。音乐要根据情境的不同,情感的加深而有所改变。
第一幕:晚、长亭、骤雨初歇。关键词:别。
第二幕:暮、兰舟、暮霭沉沉。关键词:痛。
第三幕:夜、杨柳岸、晓风轻拂。关键词:伤。
过渡语:谢谢同学们精彩的演绎,通过他们的表演,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词人离别的场景,对文中的情感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围绕离别,词的上阙和下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写临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下阕写离别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作者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来表达离情?
明确: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寓情于景)。
五、文本解读——直抒胸臆
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并说说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回答,点出并分析其中直抒胸臆的关键词,如“无绪”“留恋”“泪眼”“无语凝噎”等,再说表达的情感。
2.齐读直接抒情的句子。
过渡语:通过词中“无绪”“留恋”“催发”等词,我们可以感受到词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结合刚刚的情景剧,我们更能体会临别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意境,更能体会那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满腹叮咛却伤心难言,只能用泪眼来传递的深情。除了直接抒发离情别意,词人还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离愁呢?
六、文本解读——融情入景
1.找出借景抒情的句子。
2.教师范例分析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分析:“寒蝉”给人凄切、落寞之感,古代“长亭”常为离别之处,含有离愁别绪之意,“骤雨”代表女子希望大雨能把词人留下,并且秋天大雨过后,常有悲凉、清冷之感。
明确:①交代了别离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②营造了一个凄清萧瑟的送别氛围,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③烘托出主人公将别未别之际的痛苦心情。
七、合作探究——赏析品情
明代贺裳《皱水轩词筌》:“柳屯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自是古今俊句。”看似平常的一句诗为什么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
小组合作讨论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明确要求: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2.全体起立,小组交流讨论5分钟。整理答案,由学科长督促,组员把组内讨论的重点记录在《学案》“小组讨论成果”处。
3.教师巡回查看学生的讨论情况。
八、交流展示——赏析品情
1.小组派一位代表展示成果,进行赏析的口头展示,要求姿态端庄,声音洪亮,语言流畅,思路清晰,使用普通话;书面展示,要求书写清楚工整,突出重点,使用规范字。
2.其他同学认真倾听,随着展示者的思路思考,要给展示的同学正确的评价、补充和质疑。
3.问题展示完毕之后,梳理答案,并记录在《学案》“班级规范答案”处。
九、精讲点拨——深化情感
1.教师对学生展示做出中肯的点评并进行补充,学生齐读品味作者情感。
2.答题指导:怎样回答艺术手法题?
明确:赏析思路为手法+依据+作用;借景抒情+意象+意境+感情。
3.出示范例并齐读。
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同意。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单影只、孤零惆怅的心境。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十、文本解读——课文总结
1.总结课文的内容、情感和手法。
2.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班齐读。
十一、拓展训练——虚实结合
1.补充虚实结合的相关知识。
2.以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让学生找出词中的虚写和实写,并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十二、回扣目标
由课代表小结并回扣目标。
十三、深情朗诵——体会离情
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朗读课文,感受这千古离别情。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中学南校区(3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