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何一直心系海军建设
2017-02-27刘征鲁
刘征鲁
1949年1月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出《目前形势和1949年的任务》的决议,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能够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此后,毛泽东多次强调建设海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949年4月23日,在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人民海军第一支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正式成立。“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1950年元旦,毛泽东为《人民海军报》创刊号题词:“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可能侵略。”
写信请斯大林支持人民海军建设
1949年底至1950年初,毛泽东首次率团访问苏联,与苏联政府签订了购置海军装备的协议,苏联向中国提供1.52亿美元贷款用于支付相关费用。朝鲜战争爆发后,购买苏联装备的计划搁浅。1950年8月10日,海军建军会议在北京召开。在20多天的会期中,与会人员研究明确了海军建军的方针、部队发展规划和眼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会议决定向党中央、毛泽东、周恩来提出争取苏联援助的具体意见建议。
毛泽东分别于1950年10月8日及1952年7月10日去信斯大林专门解释和推动海军军事订货的问题。毛泽东在信中罗列了详细的装备类型和数量。1953年6月4日,中苏签订了《关于海军交货和关于在建造军舰方面给予中国以技术援助的协定》,史称“六四协定”。按照协议,中国从苏联购得舰艇共137艘,其中成品舰42艘、半成品舰需要回国组装的95艘。这些舰艇,不仅使人民海军的装备状况明显改善,而且使我国通过组装护卫舰、扫雷舰、鱼雷快艇、潜艇等舰艇,以及购买全部技术图纸资料和材料设备,迅速具备了自行装配制造海军舰艇的工业能力。
深思熟虑,确定12海里领海线
领海线是沿海国家主权管辖下的最远边界线。领海线以内是领海。在国际社会中,划定领海线是确保国家海防安全,保护本国海洋资源等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迅速开展了领海线的研究,并成立了国家海洋局。
1958年8月23日,我军为打压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嚣张气焰,发起了震惊中外的炮击金门行动。炮击开始后不久,毛泽东在北戴河召开会议,研究领海线的相关问题。在充分听取意见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毛泽东最终决定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
毛泽东作出这个决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12海里的领海线在我岸炮射程之内,我们可以有效地予以保护,对侵犯我领海的外军舰艇有反制手段;二是渤海海峡最宽处老铁山水道不到24海里,12海里的领海宽度可以封死渤海海峡,使渤海变为内海,可以阻止外军舰艇进入,从而提升了京津心脏地带的海上防御纵深;三是12海里的宽度更利于维护我海上防务安全,可以更好地保护我近海的各种自然资源。并且领海宽一点并不妨碍商船的无害通过,不会影响海上贸易交通;四是12海里的宽度并非我国独创,当时的苏联、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宣布的领海宽度就是12海里。
1982年公布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各国有权确定不超过12海里的领海”。现在,12海里的领海宽度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选择,这更验证了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深邃的战略眼光。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
核潜艇是关键的战略威慑力量。新中国成立9年后,我国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和自身国防建设的需要,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核潜艇研制之路。
1958年6月27日,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的聂荣臻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呈送了一份绝密文件《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这份只有500多个字的传阅件宛如一声惊雷,打响了我国研制核潜艇的第一枪。报告当天便被呈送给了国防部长彭德怀。在反复看了3遍之后,彭德怀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第二天,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这份绝密报告上作出批示:“请小平同志审阅后提请政治局常委批准,退聂办。”第三天,邓小平总书记批示:“拟同意。主席、林总、彭真于阅后退聂。”并特别在绝密报告中关于加快研制进程处批注了“好事”二字。随后,文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快速传阅。6月29日,毛泽东圈阅批准了这份报告。研制核潜艇成为共和国的“绝密工程”。此后,核潜艇研制工作迅速启动,成立了由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任组长,张连奎任副组长,刘杰、王诤任组员的四人小组,具体负责领导核潜艇研制工作。
1959年9月底,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赫鲁晓夫来到中国参加我国建国10周年庆典。10月2~3日,中苏在中南海举行会谈。周恩来总理、聶荣臻元帅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核潜艇的技术援助问题。可赫鲁晓夫盛气凌人地说:“核潜艇技术太复杂,你们搞不了,花钱太多,你们不要搞。”并表示“苏联有了核潜艇,你们不就有了吗?我们可以组织联合舰队嘛!我们还可以出钱帮你们建长波台”。毛泽东强压心中的怒火,对此表示:“借钱给我们当然好!我们自己建。建好后,钱我们还。”会上,赫鲁晓夫提出的建立中苏联合舰队、在我国海南岛设立大功率长波台、利用我国港口设施为苏联舰艇提供后勤补给和人员休整的要求都被我方否决。
赫鲁晓夫之所以在支持中国研制核潜艇问题上态度消极,是因为当时中苏两党的关系已经出现了裂痕。此前,我国为打击国民党嚣张气焰在未通报苏联的情况下发起了炮击金门行动,这让苏联强烈不满。同时,赫鲁晓夫曾在访美时夸下海口,说中国肯定会释放被俘虏的美军飞行员,但毛泽东拒绝释放,这让赫鲁晓夫懊恼不已。不久,中苏两党就如何评价斯大林的问题产生严重分歧,直接导致两党关系跌入冰点,国家间的各项交往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面对赫鲁晓夫的傲慢,毛泽东说出了那句豪气万丈又斩钉截铁的名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赫鲁晓夫回国后,苏联政府便以种种借口限制和拖延向我国提供军事方面的援助,坚决拒绝向我国提供研制核武器的任何资料,同时想方设法阻碍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的执行。
此后不久,随着中苏关系的全面恶化,苏联单方面撤走了所有的援华专家,中断了所有的援建项目,但这并没有阻挡中国人研制原子弹、核潜艇的脚步。1970年12月26日,我国研制的第一代核潜艇建成下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可以设计建造核潜艇的国家,为强化我国的大国地位提供了又一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