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推开留学之门

2017-02-27钱江

党员文摘 2017年2期
关键词:卡特邓小平代表团

钱江

自1978年12月26日起,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过去的时候,已经有150万中国留学生奔向海外。这个数量远远超过过去几千年中国留学者的总和。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30多年间走出如此众多的留学生,以至汇聚成改变着历史进程的汹涌留学潮。

追溯源头,是邓小平让这次留学大潮开启的。

邓小平一锤定音:

大规模派遣留学生

向国外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的决定,和恢复高考的决定一样突如其来。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蹉跎,刚刚复出的邓小平提出,他要抓教育和科技,做教育和科研的“后勤部长”,他认定这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突破口。

1977年7月23日,邓小平复出仅一个星期,他与中共长沙工学院临时委员会正副书记张文峰、高勇谈话时说,你们可以花钱把外国技術资料买来,编到教材中去,也可以派留学生去学,还可以请外国技术专家来教。只有学到手了才能发展,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复出后的邓小平第一次谈及“派遣出国留学生”。

几天以后的8月1日,邓小平把副总理方毅和教育部长刘西尧请来,专谈教育问题。他特意谈到,一定要吸收世界先进的东西,洋为中用。要派留学生出去,请人来讲学。

1978年5月30日,在看了“文革”前担任高等教育部部长、兼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送来的《北京大学调查报告》和 《清华大学调查报告》后,邓小平于1978年6月23日召见副总理方毅、教育部长刘西尧、清华大学校长刘达和蒋南翔,他有一番话要说。

谈话从下午3点30分开始,持续到5点30分,总共谈了两小时,内容涉及清华大学的基本建设、设备建设、学生问题、教师问题、房子问题等等。谈着谈着,邓小平话头一转谈起了留学,这才是他今番谈话最重要的部分。而且,在进行这次谈话之前,他已经有了底数,而且是和美国总统吉米·卡特沟通的结果。

原来,为了商量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问题,卡特总统的代表、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于1978年5月20日来到北京。邓小平次日下午和他会谈。这次会谈不但商定了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进程的大格局,而且认真商讨了中国向美国派遣留学生事务。

卡特曾回忆:1978年5月20日华盛顿时间凌晨3时许,他被叫醒接听电话。除了遇到危机,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电话是布热津斯基从北京打来的,卡特问,为什么这么早打电话?布热津斯基向他报告说,此时正和邓小平在一起。

卡特问,是有什么坏消息吗?

对方回答,不是坏消息,是因为邓小平问你,能否接受5000名中国学生到美国大学留学?卡特回答,你就对邓小平说,我们可以接受10万中国学生。

邓小平这时对方毅他们说:“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钱,值得。”

邓小平接着说:“今年至少先派3000人出去,算一下要多少钱。当然出国要贵一点。假定每人按5000美金计算,3000人才1500万 (美元)。派3000人出去,准备坏300人,5年后也可以收回2700人。”(注:上引为原话。对“每人每年按5000美元计算”是相当粗略的,大概只计算了留学生的最低月生活费,不包括学费等等支出。)

这段话,充分显示了邓小平的决心。经历了“文革”浩劫之后,1978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净值只有1.67亿美元。要成千上万地派遣留学生,就要从非常有限的国家外汇中支出。邓小平认为,这笔支出是应该花的。

教育部紧急拟留学方案

邓小平关于派遣留学生的讲话,很快就传开了。

6月27日,中共中央批准,周培源正式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原本就是留美学生,对留学事务非常积极。

同时,刘西尧向教育部党组迅速传达了邓小平指示,要求加快工作予以落实,并责成外事局具体负责此事,起草选拔和选派出国留学生的方案。

教育部于1978年7月11日向方毅和邓小平报送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数量的报告》。报告初步考虑,留学生分为大学生、研究生、进修生 (后来改称“访问学者”)三个层次。“最初派遣的大学生占60% —70%,进修生占15% — 20%,研究生占15% — 20%。今后应逐步提高进修生和研究生的比例。大学生要从今年报考高等学校的应届高中生、在校生和数理化学科竞赛中的优胜者,以及大学一年级在校生中选拔。进修生由各部门按要求条件,从在职干部、教师和科技人员中选拔。研究生从今年已录取的研究生中选拔”。

对选拔留学生的要求,报告提出,大学生根据高考成绩,提出总分和单科成绩及外语水平要求。进修生、研究生要有“真才实学”,有理论基础、掌握一两门外语,能独立从事科研。在年龄上,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以内,最大不超过20岁”,进修生年龄可以大一些,不要限制得太死;研究生一般在30岁左右,最大不超过35岁。

当时,国家对具有大学学历以上者的就业实行统一分配,因此这个报告设想:“对于留学生回国后的工作分配:大学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进修生和研究生原则上回原选派单位工作。”

派出的首批留学生选学什么专业?报告提出:“主要是学习自然科学 (包括理、工、农、医),同时继续派出一些学语言的,并适当安排一些学习科技管理、经济管理和社会科学 (主要是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的,以适应国家经济、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学校新建专业以及长远规划的需要。”

这基本上以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的八个综合性科技领域,以新兴技术、带头学科和108个国家重点科学技术项目为选派留学生的重点。

谈判、考察,留学生走出国门

其间,方毅在与美国总统科技顾问普雷斯会谈时,美方提出,美国欢迎中国组织代表团到美国实地考察大学条件,为确定派遣留学生进行具体接洽。对这个建议,中国教育部早有此意。

由周培源担任代表团团长的中国教育代表团于10月7日抵达美国旧金山,主要参观、访问了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大学。斯坦福大学为中国代表团的到来举行了欢迎会,美丽的校园让代表团为之陶醉。代表团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时候,学校钟楼奏响了中国乐曲 《东方红》。

10月11日,代表团抵达华盛顿。但打通留学之路的最初谈判一开始不太顺利,是因为隔绝已久的双方都过于谨慎。中国方面提出,中国留学生赴美主要学习“最先进”的科技。美方认为这是指派人来学习导弹、卫星技术,他们有很大顾虑,因此提出希望主要派遣大学本科生来留学,先获得学位。但中国方面强调,首先派出的会是年龄大一些的“进修生”。

关于中国派遣的留学生人数,美国方面提出,一开始就来500人太多了,这样一来难以做到“对等”,因为美国向中国派出的首批留学生只能是几十人。

对于中国留学生学习的科目,中方强调学习理工科,但是美方提出了限制,说有一些尖端学科目前不能开放。而且,他们担心中国国内的英语教学能力不足,最初到来的留学生在语言交流上还有困难,因此建议中方可以考虑先派遣学习语言的学生。这恰恰是中方不愿意接受的。

会谈虽然有分歧,但是美國愿意打开大门接收中国留学生毕竟是基本点,因此总体上气氛友好而热烈。

11月20日,谈判进行得差不多了。国内已有指示,对达成的协议先不作签署,而是作为双方共同遵守的口头谅解。 最后,双方达成11项口头谅解,明确了美方在1978—1979年度,将接受来自中国的500—700名留学人员。

两个多月后的1979年1月31日,邓小平访美期间与卡特总统签署了关于派遣留学生的正式协议。

代表团一行回到北京时,全国留学生统考成绩汇总已经整理成表格,可以录取了。从1978年10月25日起,教育部外事局出国处主要根据统考成绩、业务考评和考生登记情况,从考试基本合格者中首先选出700人至800人赴美国留学名单,再从中选拔出成绩最为优异的50人,作为第一批留学生派往美国。这批留学人员准备出发之时,团队名单上增加了两人,即来自北京大学的张恭庆和姜伯驹副教授。这样,同机前往美国的为52人。

这份名单,翻开了中国留学史新的一页。 中国人的留学之门再一次被完全打开。首批52名留美人员,除一人延期外,均在两年后按时归国。他们后来大多成为中国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张晓玛荐自《中华读书报》)

猜你喜欢

卡特邓小平代表团
卡特智讽记者
我省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 推选张庆伟为代表团团长 王文涛等为副团长
目眩神迷的色彩表达——贝尔纳·卡特林
安吉拉·卡特:重返灰姑娘的故事
各地代表团及代表剪影
勇于自嘲的美国总统卡特
红色读物
Google Shuts Down Five Products等两则
军事历史代表团访俄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