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注重培养基本品质

2017-02-27陈菊芬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7年1期
关键词:云量科学素养容器

陈菊芬

小学科学的学习是为了在学生的心目中奠定科学基础,并为科学素养的提升提供可能。基本的科学素养就体现在学生所能理解掌握的科学知识上。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促进科学知识生成、感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更有收益。而要让这个过程真正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服务,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品质。

一、学会观察是科学学习的基础

观察是科学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尽管在日常科学教学中都这么说,但实际上真正具有培养学生观察意识与能力的教学却并不多见。因为观察不仅仅是看,尽管看与观察都是有意识的视觉注意力的集中,但观察更强调“观而察之”,不仅要看,还要有目的、有意图地看,有时候还要带着问题去观察,也就是说观察并不纯粹地是一个视觉信息输入的过程,而应当是一个视觉信息输入之后与原有信息相互作用并有新的发现的过程。

例如,“观察云”这样的一个内容。从教材描述来看,其提供的观察方法是将天空看成一个圆,然后平均分成四份,并将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最后按照云在天空中的多少来进行区分。

观察本身是需要方法支撑的。要想真正地观察有所收获,方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在观察云这一内容中,一个圆分成四份是为了更方便地比较云量的多少,本质上是为了判断云量的多少而寻找的一个相对便捷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对这一内容进行了拓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观察并记录云量的方法。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可以让学生在观察云的同时带有一种明显的任务驱动——寻找表示云量的方法。而在这个任务驱动之下,观察云又不会变得单调无趣,从而激发了学生观察云的兴趣与动机。更重要的是,寻找表示云量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思维中原有的方法因子与具体的任务相结合,进而促进新的方法的生成。这样的过程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来说,是极有裨益的。

观察本身是需要学习的,只有在“看”的过程中,学会了寻找方法支撑,学会了让新旧知识有效地发生联系,才能真正达到“观察”的水平。

二、探究体验是科学学习的途径

科学本身是一门实验学科,而实验是“做”出来的。笔者在这里给“做”加上了双引号,意在强调实验不能满足于做,因为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很多的情形,就是教师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让学生照着步骤去一步一步地完成,当实验结果出来之后,就认为学生已经成功地做了实验。这种认识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对于小学生学习科学来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体验,能够生成经验,这才是实验的意义。如果只提供现成的步骤让学生一步步地去完成,这等于是将学生当成了一个执行指令的机器人。

反之,如果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尤其是在探究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动手体验,那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笔者根据教材上“制作雨量器”这一任务,驱动学生自己去制作一个可以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首先,这个雨量器必须要能够在下雨的情形下使用;其次,需要一个具有刻度的容器。于是,有的学生提出了将刻度尺竖在容器旁边的思路。其间,学生就容器的大小(实际上是指直径的大小)产生了争论,有学生认为直径大一点好,因为这样收集的雨水多,计数就准确。有的学生则认为直径越小,在下雨的时候水位上升得越快,计数就越明显。

一开始,持两种观点的学生争论不下,笔者用喷壶模拟下雨,同时对两个容器进行“下雨”。而结果自然是相同时间内两个容器内的水位是一样高的。于是学生就纳闷了:这是偶然的吗?还是必然的?于是探究进一步进行,经过重复之后,学生发现结果还是一样的。怎么会这样呢?再结合下雨的实际,学生认识到了原来雨量器的在收集雨水的时候,只要保证其本身是一个圆柱空间,那水量的多少与直径是没有關系的。

三、概括描述是科学素养的阶梯

科学素养除了一种内在的默会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体现形式就是科学语言。科学语言可以从课本上来,也可以从学生的概括中来,而后者更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科学学习品质。

概括就是将科学学习中形成的认识,用科学语言说出来,而这里必然存在一个从生活语言向科学语言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运用科学概念去描述自己的想法,因而对于科学概念就会更加熟悉,而新的科学概念也会在此基础上日积月累,科学素养的提升,就蕴含在这样的过程当中。

总之,从基本学习品质入手,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如城实验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云量科学素养容器
赣州地区云量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Different Containers不同的容器
ASC200型地基双波段全天空云量自动观测仪云量比对分析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难以置信的事情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1971—2010年虎林市云量与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中国天山区域云量的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