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猪饲养模式对猪肉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2017-02-27陈予朋
韩 飞,陈予朋
(1.新乡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新乡,453000;2.滑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浅谈生猪饲养模式对猪肉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韩 飞1,陈予朋2
(1.新乡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新乡,453000;2.滑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1 国内猪肉价格波动特征
自1985年以来,猪肉价格分别在1985年、1988年、1994年、1997年、2005年、2008年、2011年达到波动高点,呈现出以平均4年为波动周期的升降趋势。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虽然生猪养殖数量逐年递增,但是价格周期波动间隔时间越发规律。
根据波动分类,大致可以分为季节性波动、外部环境性波动、疫病传播性波动、宏观调控性波动等四大类,具体分别表现为一是商品猪从受孕到出栏一般为9~10个月(妊娠期114 d,出生到出栏170~180 d),在一年的商品猪贩售活动中,春季前后对猪肉消费购买量会上升,而夏季则呈现下降趋势,因此猪肉价格常围绕供给多少表现为季节性波动;二是由于自然灾害和突发疫病等不可抗力的外部环境影响,致使生猪运输、销售不通畅,造成大部分养殖场(户)采取低价抛售、缩小存栏、淘汰母猪等措施来降低运营成本和经济损失,致使价格在这一期间下降明显。如果发生“禽流感”,则会降低禽肉消费,从而增加猪肉消费,致使价格在这一期间上升明显,因此形成外部环境性波动;三是由于猪群疫病(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高致病性传染病)大规模传播,养殖场(户)为躲避疫情风险而缩减养殖规模,导致区域性肉猪和母猪存栏量迅速下降,生猪出栏和猪肉供给大量减少,造成猪肉价格大幅下降,走势低迷,致使疫病传播性波动;四是国家对猪肉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调控政策,而跟随相关政策的出台,会在关键措施上出现标准把握不准的现象,因此出现猪肉价格波动明显,形成宏观调控性波动。
2 生猪饲养模式对猪肉价格的影响
2.1 国内饲养模式分类及权重
首先,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的界定,生猪养殖规模以50头为界限,其中在50头以上的列为规模养殖,50以下的列为散养养殖。
其次,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提供的全国养殖规模数据来看,2002-2009年国内小规模养殖场(户)的绝对数量呈下降趋势,由10 433.3万户减少到6 459.9万户,减少了38.1%。中等规模养殖场(户)从2002年的27.2%上升到2009年的61.3%,呈迅猛上升态势,并成为规模养殖发展的主力军,但需要注意的是,从国内整个生猪养殖场(户)的所占比例来看,大中型生猪养殖企业由于数量不多,而处于劣势地位,小规模养殖仍然处于优势地位。
2.2 散养与规模化饲养的优势对比
首先,生猪散养虽然规模小,但由于饲养成本低、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力投入少、便于操作而在农户中得到广泛应用。从另一方面讲,这种饲养模式存在养殖风险大、疫病出现频率高、销售途径窄、病死畜概率高等弊端,往往造成防疫难度大,区域性疫病传播不可控等现象,从而影响猪肉价格波动。
其次,规模养殖是以规模化、专业化为饲养方式的养殖模式,养殖场(户)对养殖场的建设、投入产出比例、技术投入都相对较大,因此,规模养殖在对养殖风险、市场信息判断、统一防疫、市场议价等方面有绝对优势。疫病传播方面,规模养殖由于在技术要求高、防疫机制健全、饲养环境卫生等前提下,全场出现疫病传播的概率明显降低;市场影响方面,规模养殖能够根据市场供给变化动态做出及时反应,规避市场风险,从而影响猪肉价格波动。
2.3 养殖模式与价格波动的关系
散养和小规模养殖由于获取市场信息不完善,对市场供给大环境判断正确率低,往往出现在市场生猪价格上涨时,根据眼前现状急于扩大养殖规模导致母猪、仔猪、育肥猪供过于求,加大后期价格下跌幅度;其抗疫病传播风险低,疫病出现频率高,一旦出现大规模疫病传播,就会促使养殖场(户)缩小养殖规模,甚至成批屠杀病死生猪,导致存栏量在短时期内迅速下降,严重影响后期仔猪生产能力,加剧后期市场供给失衡,导致猪肉价格大幅度波动。
与之相反,规模化养殖由于养殖场建设齐全、投入产出比例高、防疫力度大、技术投入多和获取市场信息全,这就使其具有疫病防治率高、市场研判正确、目光长远和抗风险能力强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能够做到科学有效防控生猪传播疫病,控制市场稳定,使猪肉价格不出现下降态势;二是不会在由于市场供给风险造成利润下滑的影响下,大范围减少生猪存栏,起到生猪生产能力的作用,从而减弱猪肉市场价格波动;三是可以增加议价能力,对于猪肉价格不需要被动接受中间商和加工企业的定价,从而通过生产的调整来稳定价格,做到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进而稳定猪肉价格波动。
S812.95
B
1004-5090(2017)03-0042-01
2017-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