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咽痛经验探析
2017-02-27张晓轩管桦桦原嘉民徐福平老膺荣杨志敏柳长华
张晓轩 管桦桦 原嘉民 徐福平 老膺荣 杨志敏 柳长华
·学术论坛·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辨治咽痛经验探析
张晓轩 管桦桦 原嘉民 徐福平 老膺荣 杨志敏 柳长华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共载有咽痛医案20例,其对咽痛治疗不拘于常规清热利咽法,辨证立法、制方选药多有创见和独到经验。然而因叶天士医案言简意赅,难以窥其经验全貌。本文对该书中的咽痛医案采用以方药归纳证候治则的方法,并结合叶天士著作的相关论述,以总结、探索叶天士辨治咽痛的临证法则,以为临床辨治咽痛及研究叶天士学说提供更多思路。
叶天士; 临证指南医案; 咽痛
《临证指南医案》为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的医案记录,全面展现了叶天士在温病、杂病等方面的诊疗经验,充分反映其融会古今的学术特点。咽痛为温病常见症状,而叶天士辨治咽痛不拘于常规清热利咽法,其辨证立法、制方选药颇有独到之处。然而由于叶天士医案言简意赅,大多只记录辨证关键点,四诊不全,部分甚至只有寥寥数字,虽每一篇后均有叶天士门人的按语,但由于其门人对叶天士辨证思路认识深浅不一,其按语也未必能全面反映叶天士用药规律,使其辨治经验未能得以彰显。本研究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咽喉篇以及其他各篇中具有咽痛症状的医案,采用以方药归纳证候治则的方法,探索叶天士辨治咽痛的临证法则,以期为临床辨治咽痛及研究叶天士学说提供更多思路。兹分享如下。
1 辨证经验
1.1 风火上郁
本证共计6案,以薄荷、连翘、射干、桔梗、杏仁为基本方。风火上郁之咽痛多为温病所起,叶天士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又“温邪则化热最速”,故肺为最易受温热之邪所犯之脏。又咽喉为肺之门户,温邪犯肺,咽喉最易受邪,故风火上郁证为咽痛的最常见证型。又太阴与阳明相表里,故风火上郁证常伴有阳明经热之症状,就叶天士医案记载而言,项肿咽痛、失音、牙龈肿胀、头胀、鼻燥唇肿、斑疹等皆为常见伴随症状。叶天士认为治法宜辛凉清热、透表利咽,项肿咽痛者在基础方上加牛蒡子、马勃、绿豆皮解毒利咽;头胀痛者,加西瓜翠衣、滑石、桑白皮以清解阳明经热;兼夹湿邪者可加滑石、竹叶心、芦根等祛湿清热;燥热内盛而表现为牙龈胀痛者,加生甘草、黑栀皮、绿豆皮清热润燥;若风温热化发疹,表现为咽痛鼻燥唇肿者,加黄芩、犀角、牛蒡、玄参以化斑透热。其加减法正如叶天士所言“挟风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抟,势必孤矣”,使其风、湿、热分消,则温邪不致缠绵难愈。后世温病大家吴鞠通受叶天士影响,在此方基础上去射干,增入菊花、桑叶、芦根等清热疏风透表之药,而成后世知名的温病辛凉轻剂桑菊饮,其在《温病条辨》所记载“舌绛红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一钱)、犀角(一钱)”的桑菊饮加减法,即颇有叶天士风格。
1.2 阴虚肺热
本证共计7案,常用麦冬、沙参、石斛、生甘草、糯稻根须等药。邪正相争,正气无力透邪达表,温邪久留于肺,肺为娇脏,久则灼伤肺津而肺热叶焦,成为阴虚肺热之证。据叶天士医案所述,阴虚肺热证咽痛多见于素体阴虚、失血、反复久病、正气虚损之人,常见下午或晚上加重、面色无华、五心热、纳差、脉细数等症状。对于肺热之象不甚,以肺胃阴虚为主者,叶天士认为此种体质“虽属阴亏,形痿脉耎,未宜夯补”(咽喉篇·某案),“内伤虚馁为多,虚则补母,胃土是也”(咽喉篇·王案),常宗仲景麦门冬汤法,通过补土生金以达滋养肺胃之效。对久病、老劳者,加鸡子白以滋润养阴;下午咽痛加重者,加冬桑叶、青蔗浆以滋肺胃阴、清肺胃热;肺胃阴虚日久而及肾者,配伍都气丸盐汤送服。对于阴虚而伴肺热者,虽有肺热,但叶天士认为“阴亏体质,不耐辛温,当以轻药”(咽喉篇·汪案),常用桑叶、川贝母、杏仁清热凉润之品,不致清透热邪太过而损及阴分。治法正如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述“若其邪始终在气分流连者,可冀其战汗透邪,法宜益胃,令邪与汗并,热达腠开,邪从汗出”,通过益胃、透表两法并用,使战汗出而邪从汗解。
1.3 阴虚阳亢
本证共计9案,根据情况分别选用猪肤汤,或人参、山药、茯苓等,或熟地黄、阿胶、鸡子黄等药。此证根源在于肾阴亏虚,“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灵枢·经脉第十》),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阴肾经皆与咽喉相关,肾阴亏虚,龙雷之火不能潜藏而上燔烧灼咽喉,发为咽痛。叶天士所载阴虚阳亢证咽痛的医案,其对病机的叙述较上两证风火上郁、阴虚肺热更多,其叙述多为“肾液不收、肝阳上越”(咽喉篇·孙案)“阴液日枯,肝脏厥阳化火风上灼”(咽喉篇·伍案),“内损不藏,阴中之阳不伏”(咽喉篇·张案)等,反复强调该证型咽痛的主要病机为先有阴损,后有阳亢。治法方面,叶天士认为若用“寒凉清咽,反加泄泻”,法宜滋阴潜阳,根据具体情况又可选以下各法随证用之:阴虚阳亢证中阴虚阳亢均明显者,叶天士宗仲景猪肤汤法,以猪肤“甘凉益坎,有情之属”急则治标,待咽痛转缓后再续填精益髓之品;阴虚甚而表现为五脏阴液不充者,叶天士常用甘缓一法,以人参、山药、茯苓、莲子肉、芡实、小麦等健脾益胃,通过健运脾胃后天之本以“中央土以灌四傍”,调和五脏阴阳;以阴虚为主,火热不甚,表现为咽痛轻微者,叶天士喜用熟地黄、阿胶、天冬、鸡子黄、生地黄等药,或配以龟板、牡蛎重镇潜阳,或加糯稻根须、五味子以敛降肺气之力加强潜降,或合怀山药、石斛、茯神、小麦通过土生金、金生水而益肺脾肾阴。后世温病大家吴鞠通所创之三甲复脉汤(炙甘草、干地黄、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牡蛎、鳖甲、龟板)用法即与叶天士此证治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治法皆以“必身中阴阳协和方息”为准则。
2 叶天士辨治咽痛特色
2.1 病机统病,用方灵活
《临证指南医案》为叶天士门人以病名归类整理而成,然而叶天士辨治思路并不落于病名的窠臼,而是从复杂多变的症状中抽出核心病机,再行处方用药。正如叶天士在《温热论》中以“温病大纲”为第一章,继而论述卫气营血各层次的辨证纲领,后续各章则是“察舌”“验齿”“辨斑疹”等辨识方法,即是叶天士为强调“识病证、明病机”的次序而所设,亦即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思想的体现。从上述归纳的三种咽痛主要治法可知,叶天士治疗咽痛亦遵循以病机为核心的辨治原则,并不着眼于咽痛这单一症状,亦很少有治疗咽痛的专用药。另一方面,叶天士善于化裁,古方新用而另立新意。如其治疗顾某咽痛案即是仿仲景黄连阿胶汤之意,在鸡子黄、阿胶基础上化裁加入淡菜、龟板、童便,因热象不显而不用芩连白芍,使得全方以滋阴潜阳为主,可谓别开生面,师古而不泥古。
2.2 注重体质,兼参天时
叶天士指出“人在气交,法乎天地,并参体质施治”,可见其辨证时对体质和四时变化的重视。对于体质,叶天士认为“平素体质,不可不论”“诊之大法,先明体质强弱,肌色苍嫩,更询起居致病因由”,常从多方面了解患者体质,为辨证论治打好基础。如汪某咽痛案,患者“左脉弦数,咽痛脘闷”,实证之象明显,然而“阴亏体质,不耐辛温”,即使为温病,亦不宜滥用发散,“当以轻药,暂清上焦”。其余咽痛医案,亦可见叶天士医案中“老劳”“失血”“平昔肠红,阴络久伤”等描述。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总结“面色白者,需要顾其阳气……面色苍者,需要顾其津液……酒客里湿素盛……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胜之体,脾湿亦不少”,即是其对体质的系统论述。另外,叶天士亦十分重视天人合一,认为四时变化对疾病有重要影响。其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中曰“人在气交之中,春夏地气之升,秋冬天气之降,呼出吸入,与时消息”,认为人体应“顺天之气,以扶生生”。其在咽痛的医案中记载“秋半天气已降,身中气反泄越”(咽喉篇·陈案),“夏秋气泄为病,交小雪不复元”(虚劳篇·张案)等,均反映了其重视四时变化的诊疗思路。
2.3 用药轻灵,呵护脾胃
叶天士治疗咽痛对于风火上郁证者,认为“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每用气薄辛散轻清之剂;阴虚肺热者,也善用轻剂、柔剂,以其“内伤虚馁为多,虚则补母,胃土是也”,通过清润不腻之品培土生金以达到清热养阴之效;即便为阴虚阳亢,须用滋阴或重镇之品者,用量亦轻,且方中多配伍如鸡子黄、小麦、淡菜等药食同源之品,或是配伍石斛、人参、甘草等健脾益胃之药。叶天士治疗咽痛的医案也体现了其选药精、用药少、用量轻的用药特色,5~6味的医案最多,7味和8味各有1案,每药用量多在1~3钱,质轻灵动。辨证用药灵活变通,每个证候均有一定标准,4味主药不甚换,如风火上郁证以薄荷、连翘、射干、桔梗、杏仁此5味尤多,临证加减1~3味,所加减之法度意味深存。“有一定之法度,无一定之见证”,圆机活法,自成规矩,总以轻巧灵透取胜,于平易之中见神奇。
3 总结
综上所述,叶天士治疗咽痛,并非见咽痛即投清热解毒,孟浪进剂,而是辨证论治,先识病证、再明病机,以病机统病,用药不拘泥于经方时方,从病情把握病因病机,参合体质和四时变化,用药轻灵,顾护脾胃。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叶天士虽然在《温热论》中有“且吴湿邪害人最广”的“因地制宜”观点,然而或因病例数所限,或因叶天士久居江南、接诊皆为南方之病患,笔者在其所载的咽痛医案中未能挖掘相关经验。但叶天士辨治咽痛的上述辨证立法思维及处方用药特色,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1]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清·叶桂,薛雪.中医临床必读丛书·温热论 湿热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 清·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本文编辑: 禹佳)
广东省科技厅项目研究专项(粤财工[2013]173号);广东省中医院岭南中医学术流派临床研究专项(YN2014LN03);广东省中医院扶阳流派工作室
100700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张晓轩),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柳长华);广东省中医院(张晓轩、管桦桦、原嘉民、徐福平、老膺荣、杨志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中心(柳长华)
张晓轩(1987- ),博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名医与流派经验传承研究。E-mail:zhangxiaoxuan2012@qq.com
老膺荣(1971- ),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名医经验传承与五运六气及疫病预测研究。E-mail:laoyingrong@qq.com
R322.4+2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7.06.024
2016-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