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7-02-27孙之迪钱小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2013级本科1班上海200433
孙之迪 钱小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2013级本科1班,上海 200433)
火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孙之迪 钱小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2013级本科1班,上海 200433)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统称,其病因繁多,病机复杂,症状多样,后遗症不仅种类多,且治疗难度大,恢复缓慢。火针是中医针灸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特殊材料制成粗细大小不同类型的针具,治疗时用火将针尖烧至发红,迅速刺入特定穴位或人体特定部位,同时具有“针”与“灸”2种作用。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整理出临床应用火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一些问题与思考,希望能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治疗新思路,使火针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诊疗当中。
火针疗法;中风后遗症;针灸疗法;综述
中风,现代医学又称“卒中”“脑血管意外”,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脑血管疾病患者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或体征。分为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中医之中风是指患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角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的一类疾病,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中医中风病因复杂、证型多种多样,不同时期症候特点处于不断地变化当中。其中血瘀证是急性期与恢复期最常见的证型,贯穿于中风始终(尤其是缺血性中风)[1]。中风后遗症种类较多,如偏瘫,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和精神障碍,言语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运动性失语,以及其他症状,如头痛,眩晕,恶心,耳鸣,步伐不稳等。火针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治疗方法,温运气血则瘀血自消,温阳化气则气顺血行,散寒祛湿则血自不凝[2]。现选取中风后遗症中火针治疗疗效确切、具有代表性的做以介绍。
1 偏 瘫
中风后偏瘫是中风后遗症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在“中风”病名出现之前,《黄帝内经》中就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等病名。中风后偏瘫的主要病机为风痰瘀阻经络,气血无以濡养机体。现代医学原理是上肢的屈肌比伸肌的肌张力高,下肢的伸肌比屈肌肌张力高。由于伸肌屈肌有助于某些患者的站立和转移,或使某些患者的静脉回流张力和旋后旋前肌肉张力不同,故偏瘫肢体保持一种特殊的姿势,从而减轻水肿,但痉挛限制了大多数患者肢体活动,甚至改变姿势及偏瘫性步态,即上肢肩关节内收和内旋,肘关节屈曲和旋前;下肢髋关节伸展和内收,膝及踝关节伸展,足及足趾呈跖屈略内翻姿势,走路时下肢向外划圈样向前移动[3]。火针具有运行气血,解除痉挛的作用,除祛风邪,营养筋脉,则拘急、抽搐自止;火针还具有引热外达之功,取“火郁发之”之意,助肝心之火外达。目前,临床较少单纯运用火针治疗中风后偏瘫,大部分医家应用火针时多与其他疗法相结合。
1.1 火针治疗中风后偏瘫 谢慧云等[4]将114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火针疗法组(对照组1)38例,上肢偏瘫者取肩前、肩贞、尺泽、天井、大陵、阳池、鱼际、后溪、内八邪、外八邪;下肢偏瘫者取血海、梁丘、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悬钟、照海、申脉、环跳。其余症状随症选穴,每次治疗选8~19个穴位。每2 d火针针刺相关穴位1次。益气活血疗法组(对照组2)32例,内服活络固本汤(主要中药:黄芪、党参、当归、川芎、郁金、石菖蒲、葛根、姜半夏、桂枝、赤芍、柴胡、黄芩、生甘草等。水煎服,每日2次)。火针疗法配合益气活血疗法组(治疗组)44例,隔日火针针刺相关穴位1次,同时配合内服活络固本汤,每日2次。3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根据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测算出治疗前后3组的不同疗效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93.2%,对照组1总有效率84.2%,对照组2总有效率78.1%,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神经功能评分标准,测算出治疗后3组神经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1总有效率73.7%,对照组2总有效率71.9%,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高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巴氏(Barthel Index,BI)指数法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SFMA量表)评分与2个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2个对照组。唐治安等[5]采用火针与埋线或注线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后偏瘫患者63例,取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环跳、秩边、承扶、丰隆、解溪、肝俞、脾俞、胆俞、胃俞。头穴取运动区和言语区。上、下肢症状严重者加相应节段夹脊穴。以上穴位随证取穴,火针3 d 1次,埋线或注线6~10 d 1次,9次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3.4%。王宁等[6]将6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火针组及康复组,每组各30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火针组取肩髃、臂臑、曲池、阳陵泉、血海、三阴交等穴行火针治疗,每2 d治疗1次,连续治疗30 d。康复组采用常规康复锻炼,1周5次,共4周。在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运用Ashworth(AS)量表、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city index,CSI)量表分别评定上下肢痉挛指数,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患者报告结局评价(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量表评定生存质量。结果:AS量表评定,2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1个月的结果均优于治疗前(P<0.05,P<0.01),且火针组在同期比较中均优于康复组(均P<0.05);CSI量表评定,火针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1个月均优于本组治疗前(P<0.01),康复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1个月与本组治疗前相当(P>0.05),火针组在同期比较中均优于康复组(P<0.05,P<0.01);FM量表评定,除康复组下肢治疗结束时的结果与治疗前相当(P>0.05)外,2组上下肢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1个月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1),火针组在同期比较中均优于康复组(P<0.05,P<0.01);PRO量表评定,2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1个月均优于本组治疗前(均P<0.01);火针组在同期比较中均优于康复组(P<0.05,P<0.01)。赖耀铭等[7]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1例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6例。2组均给予卒中单元常规治疗及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治疗组进行火针结合Bobath疗法治疗,火针取穴为:头颈躯干取百会、患侧风池、患侧翳风、大椎、命门、腰阳关、中脘、关元、双侧天枢;患侧上肢取肩贞、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阳池、合谷;患侧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委中、承山、申脉、丘墟。对照组单纯使用Bobath疗法治疗。2组均治疗4周。2组治疗后均进行CSI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评定的量表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9%,对照组总有效率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BI指数、CSI评分及FM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BI指数、CSI评分及F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组效果更明显。赵小磊等[8]将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对照组,2组均给予卒中常规康复训练和药物基础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疗法。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进行火针治疗,主穴在以相应痉挛肌肉周围取穴,或以“以痛为腧”为原则,选取疼痛点,上肢患侧选肩髃、曲池、手三里、阳池、外关、合谷等;下肢患侧选环跳、伏兔、风市、梁丘、委中、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隔日1次,每个穴位点刺3下,针眼不重合。2组均1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后2组采用CSI、FM及改良AS(MAS)量表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CSI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评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柴丰超等[9]将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取患侧肩髃、曲池、外关、足三里、三阴交,局部阿是穴1~2个,每个穴位点刺1下,针眼不重合。每周治疗3次。对照组30例选用相同穴位,用毫针治疗,每周治疗6次。2组均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用肌张力减轻程度、CSI量表、FMA量表以及BI量表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CSI量表、FMA量表以及BI量表治疗后评分2组均优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赵明华等[10]将中风后手指拘挛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火针八邪、上八邪穴治疗,对照组4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9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后采用MAS量表、FMA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NDS)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对照组总有效率7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MAS、FMA、NDS等手功能各项评分总积分均有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组的手功能各项评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1.2 毫火针治疗中风后偏瘫
毫火针是使用毫针代替火针点刺而应用于临床的疗法,具有损伤小、痛苦轻、操作时间短、便于留针及可一次性使用等优点,且毫火针的安全规格为0.35 mm×25 mm[11]。毫火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疗效也十分确切。付玉智[12]将7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毫火针组35例,取穴方法:通过押患者手掌、指腹、指尖,在痉挛肌的肌腱附着点附近分上、中、下3层触诊,找出肌肉僵硬发板、条索、硬结,或竣胀、沉重、疼痛感最强的点为针刺穴位。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普通针刺组35例予常规针刺治疗。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d,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毫火针组总有效率91.4%,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4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毫火针组3个月后随访期生活质量总分的改善均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P<0.01)。肖永娟等[13]将60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毫火针加规范康复治疗组(治疗组)与规范康复治疗组(对照组)。2组均采用通用的规范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30例,取穴方法:先取痉挛优势侧,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后取痉挛劣势侧,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下肢屈肌(髀关、曲泉、解溪、申脉)。1周治疗3次。对照组30例仅采用康复训练,1周治疗6次。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治疗后AS量表、治疗前后FM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FM评分及ADL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饶晓丹等[14]选取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30例,均采用毫火针治疗。取穴方法:患肢肩髃、天井、曲池、外关、八邪。隔日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MAS量表以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NDS)进行评分。结果:30例患者经评估,MAS以及NDS量表评分均有所减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徐永亦等[15]将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毫火针组40例,取穴方法:取百会,双侧太阳、风池、风府、极泉、尺泽、曲泽、内关、大陵、合谷、后溪、急脉、阴谷、阴陵泉、三阴交、商丘、太冲、委中、丘墟、照海。辅以头针。普通针刺组40例,取穴方法与毫火针组相同。毫火针组与普通针刺组均隔日治疗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MAS量表及FMA量表评定患肢痉挛情况。结果:毫火针组总有效率87.5%,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毫火针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FM量表评分2组治疗后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毫火针组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
2 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也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患侧上肢水肿、皮肤潮红、皮温上升、肩手疼痛、肩关节脱位、关节活动受限及手指屈曲活动受限等,是中风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中医学认为,SHS乃中风后久卧少动,肢体不为所用,气血运行失调,气滞血瘀,经脉肌肉失荣;或由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寒湿邪乘虚入络,气血痹阻,筋脉失濡。现代医学认为,关节静脉及淋巴回流不畅,组织间隙中浆液和纤维性渗出物及纤维蛋白沉淀、肩关节内及周围粘连是导致活动受限的主要原因;肌肉失去动力作用,静脉回流受限,肌肉组织内酸性分泌物堆积,排泄不出而刺激神经是造成疼痛的主要原因;静脉回流受阻与营养代谢障碍是造成患肢水肿的主要原因[16]。
2.1 火针治疗中风后SHS 火针治疗中风后SHS已被临床证实疗效确切,但相关文献资料数量较少。苏敏等[17]将83例中风后SHS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取穴方法:患侧肩前、肩髃、肩贞、曲池、外关、八邪,水分、中脘,应用火针治疗方法,隔日治疗1次。对照组40例,取穴与治疗组相同,采用普通针刺法,每日治疗1次。2组均1周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与水肿程度及FMA量表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05%,对照组总有效率6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FMA评分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冀健民[18]选取中风后SHS患者39例进行火针配合按摩治疗并观察疗效。火针取穴方法:肩前、肩髃、肩贞、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池、阳溪、阳谷、八邪。2 d治疗1次,5次1个疗程。休息1周后可继续行第2个疗程治疗。同时配合按摩,于火针第2 d予患肢施以肌肉放松及理筋法,隔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5次为1个疗程,与火针穿插开施行。治疗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92.3%。庞晓瑜等[19]将卒中后SHSΙ期患者8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采用靳三针结合火针的方法,治疗方法:每次先行靳三针针刺,再行火针刺法,靳三针取颞三针、患侧肩三针和手三针,每日1次,14 d为1个疗程。火针取患侧臂臑、手三里、八邪,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42例,取穴方法:肩髃、肩髎、肩贞、天宗、曲池、手三里、外关、八邪,采用普通针刺法。2组均治疗14 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76.1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王霞等[20]将85例卒中后SH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使用压迫性向心缠绕法,冷热水交替浸泡法,功能位摆放及运动训练等。火针治疗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火针疗法,取穴:患侧肩前、肩髃、肩贞、曲池、外关、八邪,水分、中脘,对侧阴陵泉、丰隆。2组均治疗3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37%,对照组总有效率69.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FMA、VAS评分均改善(P<0.01),且火针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杨娟等[21]将62例中风后早期SHS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应用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治疗组31例予火针点刺治疗,选穴:肩井、天宗、肩髃、肩贞、肩髎、臂臑、曲泽、天泽、外关、后溪、合谷,隔日1次。对照组31例予常规针刺治疗,取穴同治疗组,每日1次。2组均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2组治疗前FM量表评分、VAS评分及偏瘫侧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差值比较显示治疗组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疼痛及偏瘫侧手部肿胀的效果上优于对照组(P<0.05)。黄昌锦等[22]将70例中风后SHS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取穴方法:取肩、手部经筋结点,采用火针点刺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35例,取穴方法与治疗组相同,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每日1次,每周5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患肢VA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测量)、FMA评分、水肿评分评价效果。结果: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ROM、FMA评分及水肿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VAS评分、ROM及水肿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FMA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毫火针治疗SHS 徐展琼等[23]将84例中风后SHSⅠ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采取毫火针结合康复治疗,取穴方法:肩髃、肩髎、阿是穴、曲池、外关、合谷。2 d治疗1次。对照组42例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作业疗法、康复治疗等。2组均1周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5.6%,对照组有效率7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患侧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时,2组FM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肢FM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SH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H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肢SH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前肩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肩痛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肢肩痛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3 肢体末端肿胀
中风后肢体末端肿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患侧手掌变厚、粗糙、干燥、手指增粗胀大、皮色或光亮而白、或色黯无泽、活动受限,类似于中风后SHS。符健[24]将4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采用火针加中药泡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火针取穴取阿是穴,即静脉曲张最明显之处。每周2次。对照组21例单用中药泡洗治疗(中药泡洗自拟方:黄芪30 g,鸡血藤30 g,川芎20 g,乳香20 g,没药15 g,川乌15 g,草乌20 g,牛膝15 g。1 d治疗1次,1次1剂)每周5次。2组均4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60%,好转率32%,无效率8%;对照组治愈率28.6%,好转率38.1%,无效率33.3%。2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敏[25]选取中风后遗指趾肿胀26例,取穴方法:取患侧八风、八邪,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同时嘱患者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被动运动,以利肿胀消除。治疗1~3个疗程。结果:有效23例,无效3例,有效率88.5%。
4 中风后足内翻
中医学认为,足内翻病机在于筋肉拘急、肢体拘挛、屈伸不利,病位在经筋。中风后患者长期卧床,气血阴阳俱虚,阳虚无以推动阴液运行输布,阴虚以致四肢肌肉失濡痉挛。且足内翻与阴阳跷脉关系密切。《难经·二十九经》记载“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因阴跷循行于阴面,经下肢内侧,故足内翻为内侧阴跷脉拘急而外侧阳跷脉弛缓。现代医学则认为,足内翻主要是由于腓骨长短肌无力,胫前肌和小腿三头肌等痉挛或挛缩所致[26]。
赵永智[27]将60例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取穴方法:芒针取风市透中渎、阳陵泉透悬钟、丘墟透足临泣,小腿弛缓肌上顺其肌肉走行进针,以观察到所属肌群收缩产生拮抗作用为度。日1次。火针取患侧足三里、条口、丰隆、承山、承筋、三阴交等穴以及小腿痉挛肌上多点点刺,2 d治疗1次。对照组30例采用普通针刺,取穴方法:取解溪直刺0.5寸,丘墟透照海、筑宾、昆仑等穴,日1次。2组均30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步速:治疗组快于对照组(P<0.01),左右足步幅差治疗组小于对照组(P<0.01)。
总结与展望 火针的应用仍有很多需要我们挖掘之处,如火针同时具有“针”与“灸”2种作用,有助阳益气、解除麻木、运行气血、解痉止挛之功[28]。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火针疗法可以改善大脑皮层调节的作用[29]。在临床使用中发现火针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效果很好,但查阅后却发现无此方面相关文献。此外,中风后抑郁的主要证候特征是气滞血瘀、肝气郁结及气郁化火[30],如能应用火针治疗,也许会有良好收效。
目前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机制研究较多,且在临床应用已经十分成熟,然火针的研究和应用却相对匮乏。《针灸聚英》提及:“凡治瘫痪,尤宜火针,易获功效。”目前,火针具有理论研究少、动物实验少、安全性不高、接受度不高、缺少合理评价体系等问题。希望学者们能开展更为广泛的研究,在今后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诊疗中使火针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1] 刘璐,高颖.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探讨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与近期预后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6,9(10):983-990.
[2] 程素利,徐家淳,王剑歌,等.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近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9):80-82.
[3] 赵娜娜,刘炬玮.浅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机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3(9):7.
[4] 谢慧云,林华型,林国华.火针配合活络固本汤治疗中风后偏瘫44例[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2):281-284.
[5] 唐治安,丁涛.穴位埋线配合火针治疗中风偏瘫63例临床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9,18(18):113-114.
[6] 王宁,李志峰.火针改善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生存质量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5,35(11):1105-1109.
[7] 赖耀铭,曾红文,刘琬玲.火针点刺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4,37(6):15-17.
[8] 赵小磊,冯晓东.火针联合NMES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6,31(6):902-905.
[9] 柴丰超,王卫强.火针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6,32(9):35-36.
[10] 赵明华,钱虹,庄礼兴.火针八邪、上八邪穴治疗中风后手指拘挛的临床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0(2):175-178.
[11] 黄石玺,毛湄,刘志顺.毫针替代火针的烧针试验[J].中国针灸,2009,29(12):1021-1022.
[12] 付玉智.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1):34-35.
[13] 肖永娟,李玉莲,邓玉玲,等.毫火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8):134-136.
[14] 饶晓丹,于海波,钟卫正.毫火针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23(5):917-918.
[15] 徐永亦,廖穆熙.毫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4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5,47(2):63.
[16] 陈国青,杨树安,刘丽君.浅谈肩手综合征的机理及治疗方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21(2):43.
[17] 苏敏,何希俊.火针疗法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43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2,7(2):144-146.
[18] 冀健民.火针配合按摩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39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7,29(5):444.
[19] 庞晓瑜,路明.靳三针联合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84例临床对照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0,30(2):145-146.
[20] 王霞,王卫强.火针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43例[J].光明中医,2011,26(4):754-755.
[21] 杨娟,段权.火针治疗中风后早期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5):967-969.
[22] 黄昌锦,黄应杰,吴艳华.火针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8):627-629.
[23] 徐展琼,王澍欣,周昭辉.毫火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6,31(5):753-755,760.
[24] 符健.火针结合中药泡洗治疗中风后手肿胀40例[J].中医杂志,2008,49(10):911-912.
[25] 王敏.火针治疗中风后指趾肿胀[J].浙江中医杂志,2003,38(3):125.
[26] 窦祖林.痉挛的评估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33.
[27] 赵永智.芒针与火针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9(4):134-136.
[28] 贺普仁.火针的机理及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10(10):21-22.
[29] 张晓霞,吴之煌,董明霞.火针疗法治病机理初探[J].北京中医,2007,26(9):576-578.
[30] 韩辉,吴丽敏,杨文明,等.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中医证候特征[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7,8(5):427-431.
R255.205
A
1002-2619(2017) 08-1267-06
2017-04-13)
(本文编辑:董军杰)
10.3969/j.issn.1002-2619.2017.08.037
※项目来源: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医药科研专项(编号:2016LQ022);第二军医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编号:MS2016030)
△通讯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针灸推拿科,上海 200433
孙之迪(1995—),女,本科生。研究方向:火针在治疗中风后遗症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