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通脉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体会
2017-02-27赵学东
赵学东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通脉汤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3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给予其中药通脉汤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中,治愈13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0.0%。结论 使用中药通脉汤在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时,具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方法安全。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中医通脉汤;外伤血淤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多因寒湿及外伤血瘀等瘀阻经脉,致气血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濡养所致。西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中小动静脉的非化脓性炎症[1],瘀阻血液循环,肢端失去血液供应,导致趾(指),乃至肢端冰凉、麻木、疼痛,甚至溃烂、坏死。现将本人近年来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入选的30例均为近年天津市河东区上杭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及门诊患者。患者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1.27±2.18)岁,其中男性25例,女性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对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相关诊断标准[2]。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的治疗均以益气温经,活血通络为主,自拟中药通脉汤:当归、黄芪各30 g,党参、姜黄、桃仁、延胡索(醋制)、干姜、金银花各20 g,川牛膝10 g,水煎服,1剂/d,早晚温服。
1.3疗效标准 参考《脉管炎防治手册》中关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效果相关标准,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评级,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2结果
30例患者中,治愈13例,占43.33%;显效8例,占26.67%;有效6例,20.0%;无效3例,10.5%。治疗总有效率89.5%。
3典型案例
3.1病历1 李瑞祥,男,34岁,2009年3月2日因右足疼痛,以拇趾为甚,且溃烂1年余就诊。患者10年前右侧小腿中下段曾有外伤史。1年前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右足趾跖关节处疼痛,行走时加重,休息后可得到缓解。随后疼痛加重,遍及全足并呈持续性发作,其母趾逐渐出现溃烂,经确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方医治无效后来我中心就诊,可见患者右足紫暗、肿胀、趾甲厚而脆,触痛感明显,整足冰凉,其拇趾青紫、尖部轻度溃烂。患者舌青紫、脉细涩。经诊断为脱疽,寒凝血瘀证,治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治疗方案:中医通脉汤,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1月疗程。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2009年4月4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紫暗腫胀基本消退,溃烂面缩小。效不更方,原方连服2月。2009年6月16日三诊,患足转温,仅行走时稍有痛感,色泽恢复,溃烂面愈合。内踝上约3 cm处一条索约4 cm长,稍红,触痛。改服溶栓通脉散5号600 g,早晚各10 g,连服1月痊愈。随访一年正常。
3.2病历2 张永光,男,39岁,四肢曾有受冻史和多年吸烟史。5年前逐渐出现左下肢疼痛,经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方医治未见治愈,近1年病情加重,于2010年10月22日来我所就诊。自述左下肢发凉、持续性疼痛,遇冷或活动时加重,足部剧烈疼痛,夜间尤甚。服氨酚待因可稍作缓解。伴疲乏无力,面色晦暗。查:左小腿轻度青紫,肌肉萎缩,左足紫暗,趾甲薄而脆,第1、2趾趾缝溃疡约1.3×1.3 cm。患足触痛明显,触之冰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舌淡紫,有瘀斑,苔薄,脉涩无力。中医确诊为脱疽,气虚血瘀证,治宜补气行血,化瘀通络。
治疗方案:中医通脉汤,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连服1个月为1疗程。嘱戒烟酒,避寒湿,防创伤。2010年11月26日二诊,患足疼痛稍减,溃疡如前,精神稍好转,原方连服3月。
2011年3月4日三诊,左下肢转温,小腿疼痛消失,色泽恢复正常,肌肉恢复。左足疼痛基本消失,夜可安睡,遇冷或活动时仍觉疼痛,色泽基本恢复正常,溃疡缩小至约0.3×0.3 cm,周围结痂。原方继续服用1个月。
2011年4月16日四诊,左足疼痛消失,色泽恢复正常,溃疡面结痂。新甲长出,色泽基本正常。面色恢复正常,精神转佳。再服原方巩固疗效。1个月后,溃疡愈合,结痂脱落。随访1年,恢复正常。
4讨论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以侵犯机体免疫功能的疾病,以侵犯中、小动脉和伴行的静脉,发病时患者血清中的红细胞免疫黏附因子大量减少,与抑制因子见平衡失调,不能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功能,使大量的免疫复合物在血液中堆积,并沉积于血管壁上,使血管壁炎症加重,进而导致血管腔闭塞引起肢体缺血。目前临床中可选用激素、抗生素、血管扩张剂、前列腺素等治疗[3]。
西医认为吸烟,烟碱引起血管收缩,而寒冷刺激则可造成血管痉挛,加之体内激素水平失调和霉菌感染等因素,导致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生。研究发现,多数患者发病前都曾有足部外伤史,最久可达10余年前,故研究认为外伤也是引起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重要原因之一。多种因素造成患者中小静动脉痉挛,引起炎症及血栓,甚至阻塞血流造成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中医认为本病是人体内外因相互作用而致。外因主要有外感六淫、饮食不当、外伤、劳倦等;内因有七情不畅、气血、经络失调等。《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且久病伤气血,故病情经久不愈。以上诸因素闭阻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不能到达肢端,肢端失去气血之温养,而造成疼痛、溃烂、甚至坏死是脱疽的主要病机。
根据中医辩证理论,可将其分为寒湿侵袭、凝滞脉络型;外伤血瘀、阻滞脉络型和情志失调、气滞血瘀型。治疗时应秉承益气温经,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本次研究所采用的通脉汤加减方。方中的黄芪、党参有益气养血之效;干姜可散寒止痛;当归可补血活血;姜黄、桃仁和延胡索均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金银花可解毒止痛;牛膝有通经活络之效。诸药合用,可除邪去寒,使气血充盛,脉络畅通,肢体血行顺畅。
研究发现,本病目前仍有较高(约40%)的复发率。其与外伤、情绪波动、吸烟等多种因素有关,因而要重视生活及饮食调理,加强身体抗病能力,预防本病发生。《诸病源候论》谓:"疽者,五脏不调所生也。"故防治本病必须从调整五脏功能入手。平时注意调饮食,慎起居,节房事,避外伤,戒烟,有条件者可注射人体血清白蛋白或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5康复理疗
在治疗的同时,生活调理、饮食调理、精神调理、功能锻炼也固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机体的正气,抵御外邪的侵袭能力,同时大大的降低复发的机率。
参考文献:
[1]张培华,蒋米尔.临床血管外科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1:36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94-296.
[3]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70.
编辑/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