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的应用效果评价
2017-02-27王峥
王峥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脑梗塞患者共计80例作为此次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实验组,每组患者均为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同时实施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观察不同护理方案,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接受护理后自理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的评分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自理能力、SAS、SDS评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接受护理后,自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非常确切,对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改善心理状态方面有重要价值,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脑梗塞;心理干预;健康教育;护理
脑梗塞是脑血管病症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高,且老年人多发,它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塞灶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有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分水岭梗死、腔隙性梗死等,前二者意识障碍一般都较轻,但病重者易导致死亡,轻者大多留有轻重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口角歪斜、大小便失禁等,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临床相关研究资料显示:脑梗塞发病多无先兆,发病急骤,病情凶猛,对临床治疗有着非常不良的影响[1]。本病患者除生理上造成威胁外,心理上也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并给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对脑梗塞患者的护理效果,通过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的方式,改变患者心理状态,对于提高综合治疗效果意义显著。为探讨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方法与价值,本次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脑梗塞患者共计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展开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脑梗塞患者共计80例作为此次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患者40例。对照組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为40~79周岁,平均年龄为(53.6±3.9)岁;实验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为42~83周岁,平均年龄为(55.5±2.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方法:①密切监控相关症状和体征;②饮食护理 合理饮食,注意休息;③医疗护理常规,规范药物治疗。
1.2.2观察组 观察组40例患者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
1.2.2.1心理干预 进行有效沟通,适时心理疏导:医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崇高的理想,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敏锐的观察,坚强的意志及善于沟通的技巧。接待患者热情主动,态度和蔼,语言亲切,目光专注柔和,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真正把患者视为亲人,从行动上落到实处,从而和谐了护患关系,加深了护患感情,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医院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2],使患者对医院和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对语言不清的患者要耐心和细心,要集中精力用心倾听,谈话时保持眼神的接触,适时的点头、真诚亲切的微笑,同时配合使用肢体语言与患者进行交流,可以帮助其消除自卑和消极心理,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最大限度地重建患者的自信心,激发生活的动机并尽量帮助其自我能力的恢复,以便患者有充沛的精力去面对疾病。患者经上述沟通和心理疏导后,护患关系良好,获安全感,不良情绪得以宣泄。
1.2.2.2指导和支持患者重建心理平衡 鼓励患者采取有效的应对行为,当处于可控可变化的情境时,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的应对方式比较合适。当处于无法改变的事实面前时,以调整情境为主要目的的应对方式则是较好的选择。帮助患者分析所处的情境,认可当前情境找出负性情绪的根源,使患者自醒,接受现实,助其树立正确的观念,以调整自己的心态为主要方式,通过启发、诱导、肯定改变患者心态。
1.2.2.3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成员是脑梗塞患者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争取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情感支持,使家属对其更加重视,细心照顾,并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使其能充分感受到家庭给予的温暖,消除其负性情绪。同时也要教育家属保持愉快、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情,给患者良好的心理暗示,让其觉得自己不会成为家庭的负担,从而主动配合治疗,自觉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及语言功能的恢复训练,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护理方案下,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接受护理后自理能力、以及心理状态的评分差异。自理能力应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自理能力越好;心理状态应用SAS量表、SDS量表进行评分,评分越低,心理状态越佳。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9.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x±s),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通过χ2检验,在P<0.05情况下认为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自理能力、SAS、SDS评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接受护理后,自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在对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当中,患者的心理因素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掌握患者心理状态上的变化趋势,才能够使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动态且合理的调整,使患者保持一个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帮助患者尽早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当中。本次研究中发现,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对脑梗死患者护理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积极地影响,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服务意识,转变护理服务的工作理念,体现“患者中心”的服务思想,以科学合理的护理态度与护理行动,赢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信任,从而更加全面的掌握患者心理状态中的不良问题,提高护理措施的针对性。
综合本次研究数据认为: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非常确切,对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改善心理状态方面有重要价值,需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陈连珍.品管圈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梗塞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J].求医问药,2011,09(5).
[2]张旋.动态系统健康教育对脑梗死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6):64-65.
编辑/罗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