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这五年
2017-02-27
以“华龙一号”国内外首堆分别开工、C919 大型客机首架机总装下线等为标志,充分展示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潜力。
军工经济迈上了新台阶,发展途径向军民深度融合转变。这五年,核、航天、航空、船舶、电子等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迅速,军民品产值比例基本稳定在3∶7,高技术产业占民品比重逐年提升到50% 以上。以“华龙一号”国内外首堆分别开工、C919 大型客机首架机总装下线、支线客机ARJ21 交付运营、“海洋石油981”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研发与应用、“智桥”SDN智能高密度万兆交换芯片CTC8096 和FT-1500A 系列CPU 处理器发布、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目录公布等为标志,充分展示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潜力。
中核集团:军民融合是核工业的本色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推动核产业转型升级。军民融合是核工业的本色。中核集团走中国特色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之路,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先导,以问题为牵引,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抓好落实,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与相关地方、行业的军民融合发展,实现军民人才、技术、资源的双向互动,促进军工任务和民用核产业共同发展。要组织开放式的核工业产业链军民融合平台,把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优势,把军工技术优势转化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形成全要素、多领域、全方位、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航天科技:“1+1+1>3”
航天科技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积极构建开放式军民融合平台,通过推动产业、区域、资本三个融合,释放出“1+1+1>3”的能量。
一是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构建开放融合的发展平台。航天科技在总部设置了军民融合专门管理机构,成立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军民融合促进中心,及时出台了产业投资、成果转化、人员激励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全力支持军民融合发展。通过多层次推动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孵化。通过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军民共享科研生产资源信息,鼓励航天科研、试验、生产能力向社会开放,吸引社会单位参与航天科研项目,集团外合格供应商数量已接近400家。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挥商业航天带动力。以卫星通信、对地观测、北斗导航、商业发射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为突破口,航天科技充分发挥天地一体化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加快完善商业化运营服务模式,提升我国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全面促进区域融合,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紧密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建成北京、天津、西安、深圳、成都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技术能力优势与区域资源经济优势实现了有机对接,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了合作共赢。
四是搭建市场化投融资平台,加快推动产融结合。航天科技通过控股的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一系列基金,有效助力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其中,牵头设立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联合若干中央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投资平台等共同发起设立了中央企业国创投资引导基金,为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
航天科工:新产业 新平台 新方向
商业航天扬帆起航。中国航天科工国内率先发布千亿商业航天项目规划,持续推动飞云、快云、行云、虹云、腾云五大商业航天工程实施;快舟一号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三星发射,顺利完成“商业航天第一单”;开拓者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鲲一号”,标志着航天科工已具备独立自主研制各类典型空间飞行器及平台的能力;面向商业航天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正式开建,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将实施一周内连发4颗卫星,实践卫星星座的快速构建。
建设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2015年,世界首批、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航天云网正式上线,全球发布工业云平台INDICS。在推动企业自身转型升级和军用技术成果转化为民用的同时,广泛吸纳全社会中小企业参与国防工程建设,进而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打造信息安全的“铜墙铁壁”。航天科工成功实现了近20个自主可控信息系统的上线运行,并在自主可控信息系统关键软硬件产品研发、迁移适
十九大报告关键词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要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建设强大稳固的现代边海空防。
强化顶层设计,抓好军民融合新兴领域谋篇布局。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是抢占国际战略博弈制高点、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要途径。这些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既要全面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既要抓好当前又要谋好长远,在筹划设计、组织实施、成果运用全过程贯彻军民融合理念和要求,抓紧解决好突出问题,实现多维一体、协同推进、跨越发展。按照先行探索、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辐射带动的工作思路,成熟一个、推进一个、滚动发展,着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路径、新模式。配、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解放军报》
为“安康乐知”保驾护航。由航天科工制造的既能“上天”又能“入地”、“入海”的“神兵利器”已经实实在在地成为服务国计民生的“神兵利器”。
未来,航天科工将高度重视发展信息技术、智慧产业、智能技术的应用,高度关注颠覆式创新,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航空工业:军民技术产业资本全面融合
航空工业积极开放军工产业链,不断提高航空产品社会化投资、配套力度。譬如,在大运项目1000多家参研企业中,民口企业达600多家,其中有400多家是民营企业;AG600飞机98%的结构及系统零部件由国内供应商提供。后续,将继续在保证国防资产与能力安全的前提下,面向全社会开放航空产业链上所有配套的法人企业股权。
航空工业发挥技术优势,积极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把军用航空技术转移到民用航空领域,推动民机研发制造和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已基本建立起由中型运输机、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直升机、发动机、机载设备及系统构成的民用航空产品体系。涡桨飞机方面,推进“新舟”飞机的改进改型和系列化发展,“新舟”600完成适航取证并交付用户,“新舟”700获得国家立项。航空工业作为主供应商,有力支持了中国商飞C919、ARJ21研制和交付。直升机方面,自主研制了2吨级AC311轻型直升机、4吨级AC312中型直升机、13吨级AC313大型直升机,并都取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实现批量销售。特别是亚洲最大吨位大型高原直升机AC313成功飞越青藏高原海拔8000米高度,圆满完成高寒试飞并取得A类适航证,结束了国产直升机不能上高原的历史。通用飞机方面,世界上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AG600完成总装;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复合材料涡桨公务机“领世”AG300、轻型喷气公务机“愿景”SF50首飞成功。
航空工业坚持“技术同源、产业同根、价值同向”的“三同”原则,聚焦“高端装备、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三高”方向有序发展民品产业,通过航空技术转移、资本化运作、国内外并购等途径,延伸航空产业链,发展形成了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等支柱产业,并努力在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制造、工业级无人机以及虚拟现实等战略新兴产业上取得新突破。
中船重工:让海洋装备走向深蓝
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中船重工积极推进军民技术互相转化、良性发展,致力于让海洋装备走向深远海、让海洋装备技术跨进陆空天。
把潜艇技术应用于深海载人作业领域,中船重工研制的蛟龙号载人作业潜器成功下潜7062米,创造了世界同类载人作业潜器最深下潜记录。把民船分段、模块建造等有关技术应用于舰艇建造,中船重工极大缩短了舰艇建造周期。把航母工程建设作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国产航母所有1万多台套主要设备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央企、高校、中科院的500多家配套单位,其中多数是非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率接近80%,成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生动实践。
目前,中船重工承担的深海空间站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正在攻坚克难。同时,中船重工的军工技术也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得到有效运用,推动了集团公司经济持续发展。
2017年7月12日,中船重工正式成立了智慧海洋、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环境工程等11个军民融合产业事业群,未来将持续为中船重工产业发展提供更大动能。
兵器工业:以军民融合促转型升级
牢牢把握“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是以承担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建设任务总体单位为契机,大力培育北斗应用产业,积极构建“互联网+双创”平台,与阿里巴巴公司合资组建了“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面向重点行业、区域集成和大众应用市场,着力打造“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核心技术、产业生态”四位一体的北斗高精度服务能力,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前,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全国一个平台”上线运行,具备在全国主要经济区域提供实时动态厘米级、事后处理毫米级和快速辅助定位能力,高精度位置云服务平台“千寻云踪”的用户量突破1000万、日调用服务次数超过3亿次,并在危房监测、精准农业、共享单车、抗震救灾、自动驾驶、智能手机、物流监控等领域得到应用。2016年11月7日,在李克强总理的见证下,集团公司与俄方签署了《中俄卫星导航芯片联合设计中心谅解备忘录》,标志着北斗全球发展战略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二是充分发挥军品技术优势,积极推进军工民用技术双向转化、双向溢出,高档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精细化工、特种化工、超硬材料、工程机械、矿用车、民爆服务、光电信息等优势产业产品加快发展,人造金刚石、硝化棉等产品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矿用车、火车轴等产品产销量居国内第一。
三是统筹国际国内优质资源,全力打造行业领先者。对内积极推动优质军民品业务资产重组上市,我国最大的坦克装备车辆总装企业——一机集团纳入国家重点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十家试点企业之一,成立产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源,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发展的模式。一机集团宏远电器、夜视集团奥雷德、中兵通信3家企业顺利登陆新三板,北方股份、中南钻石两家企业成功入选全国首批60家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对外积极重组并购国际优质产业资源,先后收购了德国凯毅德公司、德尔福汽车天线接收系统业务、德国瓦达沙夫公司,汽车零部件产业进入全球高端汽车配套体系。
兵器装备:以技术融合促军民深度融合
以新技术融合和应用为着力点,加快掌握攻克先进前沿技术。兵器装备集团推进与重庆等地军民深度融合,着力加强工业机器人、航空零部件、无人机、环保装备等高端智能装备方面合作。与世界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开展合资合作。成立智能制造技术中心,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技术科研开发、应用示范,咨询服务与交流培训,抢占智能制造技术制高点。推进“汽车+互联网”,与华为、百度、腾讯等开展智能驾驶等领域深度合作。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集成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率先通过汽车安全国际标准认证,全球第一款48伏新能源车型成功投产。长安汽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获得批准,成为全国汽车制造领域首批唯一试点示范单位。输变电产业参与“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项目研发,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新型高端光学玻璃熔炼及成型关键技术、精密薄膜光学元件、光电防务、维生素等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成效。
中国电科:改革创新理念推动军民深度融合
中国电科以国家战略能力共建为核心目标,以改革创新的理念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紧抓军民融合战略机遇,实现由技术装备等要素到系统、由系统到体系、由体系到基于体系平台服务能力的转变,加速推进太空、网络、海洋等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太空安全方面,中国电科主导策划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专项已经列入国家面向2030年的重大科技工程。在海洋安全方面,为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中国电科于2013年在海南建立海洋信息技术产业平台公司——中电科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投资近20亿元开展军民融合“蓝海信息网”示范系统工程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