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这五年

2017-02-27

军工文化 2017年11期
关键词:航天体系科技

回顾十九大报告,“创新”一词被提及高达59次之多。创新中国,蓄势待发。

习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同时,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进一步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回顾十九大报告,“创新”一词被提及高达59次之多。创新中国,蓄势待发。五年来,军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先锋队,通过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创新,全面引领新时代创新发展新局面。

中国核建:持续创新提升核心能力

独特的核电建造产业链整体优势不断提升。五年来,中国核建集团不断提升核电管理水平和协同能力统筹核电项目建设产业链的管理,实现土建、安装、采购、检修、混凝土、机械以及现场生活设施服务等各业务之间的协调联动,打造整体竞争优势。一是建立了核电建造标准体系和多层级广覆盖的经验反馈体系,不断改进和提高项目管理能力,切实保证核电工程质量。二是持续加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实施核电建造总承包模式,确立核电工程建设一体化管理思路。成功实现了从单项目管理模式向同时承担多个核电机组、不同核电堆型的多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建立并完善了以“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增强了核电建造集成管理能力。强化技术引领,成立股份公司科技创新中心、检维修技术研发中心以及协同创新中心13家。三是整合资源组建专业化公司,提升核电建造产业链关键环节专业化能力。四是加强核事故应急能力建设,组建核工程应急抢险专业化队伍,确保关键时期上得去、干得好,体现集团公司“核”优势和勇当国任的企业精神。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和校企间的深度合作来实现核能产业化战略布局、提升核心能力。2003年,中国核建集团战略性地与清华大学开展高温气冷堆产学研合作,并合资成立中核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搭建起高温气冷堆核电示范工程的EPC总承包方平台。

航天科技:优化创新赢红利

航天科技围绕“建成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推动航天强国建设、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的三大战略目标,以推进“两个体系、两个机制”建设为抓手,通过改革创新赢得红利、获得发展。

一是对标国际一流企业,不断优化创新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体系。航天科技对标国际先进管理方式,实施流程再造,优化科研生产链条,同时发布并实施了《集团公司航天制造2025行动纲领》,坚持零缺陷的质量管理。

二是统筹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航天技术及应用全面发展。全面开展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加快推动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能力建设。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航天科技拥有1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合建了50余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与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成立了16个国际研发中心。“十二五”以来,航天科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一等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获中国专利金奖5项,荣获首届中国质量奖。“十二五”期间专利申请总量超过2.3万件,授权专利1.1万件,分别是“十一五”的2.9倍和7倍。

三是推广创新成果转化机制,着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航天科技通过实施“知识产权转化应用促进工程”,取得丰硕科技成果。截止到2016年底,累计专利申请量近4万件,获得中国专利金奖4项,专利数量与质量居央企前列。

四是创新人才发展机制,着力打造国家创新人才高地。航天科技通过创新领导人员选拔机制,建立了差异化的干部考核体系。通过加强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建立形成了多维度、全覆盖的员工职业发展体系。航天科技坚持把重大工程任务作为人才施展才华、提升能力的实践平台,完善多元激励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实施奖励。采取股权、分红权、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对骨干人才实施中长期激励……目前,航天科技集团拥有两院

十九大报告关键词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党的十九大对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行了系统部署。在发展理念上再次强调创新发展理念的首要地位,突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任务部署上重点强调六个方面:更加突出基础研究、战略支撑、战略科技力量、企业主体和成果转化、创新环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院士29名,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3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2名。高端人才数量在中央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

——《科技日报》

↑国产055型万吨驱逐舰下水

航空工业:逐梦空天,创新报国

五年来,航空工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密切跟踪全球先进武器装备技术发展,以未来战争样式为目标图像,坚持探索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装备一代,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研制能力提升为重点,积极推进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探索航空武器装备的中国方向。

在技术创新方面,强化战略规划,引领技术发展方向,通过滚动研究,策划近、中、远期技术发展路线图;建立多元、多层次自主创新投入机制,持续加大集团创新基金对重要技术瓶颈的投入,保证航空武器装备和技术协调有序发展。

在设计制造能力提升方面,对标国际先进航空制造企业,结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以构建数字化设计制造流程为核心,推动研制生产模式深刻转变。

在试验试飞能力提升方面,创新能力建设手段和程序,着力打造系统级、分系统级综合试验验证环境建设,加大对机载设备、系统的综合集成试验考核与功能验证,有效降低实物产品研制的迭代次数;突破了舰载起降、飞行员和着舰指挥官培训等关键技术,形成了完整的舰载机起降试飞及试飞员和着舰指挥官评价及培训体系;成功开发以空地网络化试飞测试为代表的新一代试飞技术,测试参数呈几何量级增加,机上测试设备数量大幅减少。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坚持强军首责、聚焦主业,压缩管理层级,设立防务工程系统,着力构建“用户满意、分类授权、精干高效”的军品业务管理新体系,积极探索“集团抓总、主机牵头、体系保障”的军品管理新机制。全面提升军品业务全寿命、全过程、全要素、全供应链管理效能,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

在工程管理创新方面,探索基于多维度、多要素、多指标模型的项目管理方法,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了涵盖所有研发单位的多项目异地并行协同数字化平台,形成高效协同的工程管理组织体系;创新建立以多渠道风险应对预案为主要特征的动态量化风险管控方法,降低了研制风险。

中船集团: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中船集团把科技创新作为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作为履行强军首责、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创新型海洋装备集团的战略抉择,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刻苦攻关、锐意创新,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在世界海洋装备科技领域实现了由“望其项背”的“跟跑者”向“并驾齐驱”的“并行者”转变。

在军工领域,中船集团围绕科技强军,把科技创新贯穿于军工工作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把作战需求物化为装备需求,把装备需求物化为作战装备,驱逐舰、护卫舰、军辅船等新型武器装备研制取得重大成果。

在民品领域,中船集团围绕引领海洋装备产业发展,主流船型实现全系列自主研发,产品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端船舶自主设计能力不断提高,在大型LNG船、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石油气船、大型汽车滚装船、40万吨VLOC等重点船型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海工装备逐步形成从浅海到深海、从勘探钻井到开采生产和作业运输的研发技术能力,船用动力研制能力大幅提升,自主品牌动力装备研发取得突破;电站成套技术、船用甲板机械、舱室设备、集成电站等机电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

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中船集团召开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科技创新大会,制定了建设创新型海洋装备集团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在体制机制、科技供给、军民融合、人才队伍等方面加快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引领的发展模式和业务结构。

兵器装备:构建全球研发体系 强化创新驱动

兵器装备集团紧紧围绕“聚焦主业、集聚资源、自主创新、引领发展”,构建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学研联盟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科技研发投入、关键技术攻关、资源产出效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有效联动,初步搭建形成军民技术双向共享、共同发展平台,设计开发、试验验证、工艺保障能力不断提升。科技投入占比超过5%,新产品贡献率超过50%;至2016年年底拥有专利14477件,稳居央企前列;拥有瞬态冲击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混合动力汽车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汽车振动噪声及碰撞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11个国家级、2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防科工局日前印发的《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目录(第二批)》,兵器装备占比19%,居各军工集团之首。

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动力。至2017年上半年,拥有科研人员3.2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8.4%;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24名,国家级各类科技人才398人,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以建立全球研发体系为抓手,整合全球优秀创新资源为我所用。以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整合利用全球优质创新资源。建成涵盖振动噪声、碰撞安全、制动性能、底盘试验、驱动系统等14个领域的国际先进实验室,建成中国西部最大、国际一流的垫江试验场。其它产业也在学习借鉴汽车产业成功经验,在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上大胆探索,不断完善,效果初显。

中国电科:创新与使命同行

“作为中央企业和军工集团,我们必须按照‘大国重器’的定位确定自身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中国电科董事长、党组书记熊群力认为,与迈向“世界一流”目标并肩同行的,是中国电科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践行“引领电子科技、构建国家经络、铸就安全基石、创造智慧时代”的企业使命,全面系统深入推进的改革之路。

坚持战略目标导向,制定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方案,指引整体发展方向。为实现打造世界一流创新型领军企业的战略目标,中国电科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切实推进体制机制和业务布局改革,明确了“企业化、市场化、集团化、国际化”改革方向和重点任务,不断完善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的“三层架构、两级经营”组织体系,实现了提质增效、释放活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积极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是中国电科与生俱来的基因,按照体系引领、平台支撑、机制保障、人才先行的发展思路,中国电科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猜你喜欢

航天体系科技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逐梦航天日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