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羌族舞蹈音乐的分类特点及形式
2017-02-26何川张若冰
何川+张若冰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舞蹈是一种艺术,它传递着重要的文化蕴涵。羌族舞蹈更是如此,它在羌族逢年过节、各种大小型节庆活动、祈福消灾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羌族舞蹈在羌族进行民劳作生活和开展风俗习惯等不同类型纪念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羌族人民都要载歌载舞来庆祝。由于羌族舞蹈的肢体动作自由变幻、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充满强烈的乡村生活气息,伴随着极具民族文化色彩羌族的民间舞蹈音乐,音乐中透露着朴素、优雅、纯质的特点,羌族民间音乐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分为三种,村民间的相互娱乐、祭祀活动表演、风俗习惯纪念等。
关键词:舞蹈动作;音乐分类;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87-02
一、羌族舞蹈的主要内容
羌族民间舞蹈主要是集体性的舞蹈,很多人围坐在一起吃食,再而在客厅火塘、晒场、大院等广阔地围成圆圈载歌载舞,众人一起分享快乐。羌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舞蹈表演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单纯地为了娱乐生活,不受任何章法、条件的约束。特别的是,羌族舞蹈在表演过程中它以众人的欢呼声、呐喊声为节奏。不需要任何乐器伴奏,是最淳朴的音乐形式。进行舞步动作变化时没有固定的情感表达,完全是由带头人的情绪变化而决定,因而动作表现形式存在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羌族舞蹈又因不同的时间场合及表演的目的分为不同类型的舞蹈,如:被称为“喜庆莎朗”的舞蹈是为了庆祝农民大丰收;羌族人民在祈求丰收年和祭祀祖先时所跳的舞蹈被称为“莫恩纳萨”;羌族武士在表现自己民族军事力量的宏伟气势时,依旧以羌族舞蹈来表现,被称为“赫苏德”,也被称为盔甲舞;在重要场合表现礼节仪式的羌族舞蹈被称为“日木那”或“耸瓦”等等表现羌族人民日常生活习惯及劳动方式的舞蹈。
二、羌族的民间舞蹈音乐的特点
羌族的民间舞蹈音乐极具民族文化色彩,音乐中透露着朴素、优雅、纯质的特点。羌族舞蹈音乐选取民族五声调式,在众多音乐中尤其以徵调式为主,使用范围较广,强烈地表现出羌族舞蹈音乐的特征及寄托。其音乐结构较为简单,多以一乐句、二乐句等单乐段式进行循环演奏,使得乐句在演唱中形成强烈的强烈对比,确保舞蹈与音乐更好地结合。羌族民间舞蹈音乐的结构、句式简洁明了,因而街头巷尾很多人都是口头传承。自古以来,由于羌族的常用语言没有具体的文字表达,因而在很多民族歌曲中的部分歌词,当地居民也不能完全理解,人们也只能通过舞蹈的情绪变化来理解歌词大意和歌曲的中心思想。羌族文化已贯穿整个羌族的方方面面,其民间舞蹈音乐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史的洗涤,羌族已形成独具本地特色的精神风格。
三、羌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分类形式
羌族民间舞蹈音乐根据羌族民间舞蹈的分类和流行于羌族地区的广泛程度,人们把常见的羌族民间舞蹈音乐分为“莎朗”音乐、“席步蹴”音乐和“莫恩纳萨”音乐等三种民间舞蹈音乐。
(一)“莎朗”舞蹈音乐“莎朗”,羌语“唱起来,摇起来”之意,俗称羌族锅庄,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自娱性舞蹈, 流行于整个羌族地区,是羌族最具特色,传播最广的舞种之一。 因居住的区域不同,“莎朗”舞有两大不同风格流派:一是岷江上游黑水、松潘一带的“莎朗”,轻松灵活、欢快优美;二是岷江支流杂谷脑河下游一带的理县、汶川的“莎朗”,则质朴、粗犷、古老沉稳。 但总体讲,基本动律较为一致,即胴体的轴向后转动!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贯穿始终。 “莎朗”的表演形式一般是男前排,女随后排,人数不限,在客厅火塘边、晒场或院坝内围成圆圈;时而连手拉臂,时而脱手挥舞,围着火塘或咂酒,沿反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先女后轮唱一遍舞曲后,男领舞率领大家缓缓起舞;舞蹈一般由慢到快,由弱到强,根据人们舞情渐渐兴起和情绪的提高,男领舞加快舞步, 交换各种不同的动作或即兴创编新的舞步,使“莎朗”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创新;最后,人们随心所欲,自我解脱, 陶醉在这歌舞酒香之中, 舞至高潮时男 子 叫 声“呀——喂”,女子 应 声“学——喂”作为该首舞曲的结束,这种叫喊声增加了粗犷、热烈气氛和情感的表现力,接着就变换新的舞曲和舞步动作。
(二)“席步蹴”舞蹈音乐羌族“席步蹴”歌舞主要流行于汶川、理县一带,舞蹈风貌古朴、沉稳,是在隆重的丧葬或民间的祭祀活动中出现的歌舞。它的表现形式一般一首歌曲配合一套舞蹈动作,并多次复进行和再现,直到尽兴为止。参加人数不限,能多能少,也不受时空限制,易学易跳。 男左女右,男前女后,手拉手站成弧形或圆形,面向火塘,男女交替轮唱一只舞曲后由领舞者带领大家沿着反时针方向起舞。“席步蹴”音乐的特点是:通常采用宫、徵调式,五声音阶,旋律平稳、流畅、线条平直,音域范围不宽,多级进,节拍多为 2/4 拍。曲调速度缓慢,节奏均匀,分明,曲式结构短小,大多为 8 小节构成的一乐句或二乐句的单音段。 领舞领 腔 后,众舞跟着领腔重复唱过的乐句,周 而 复 始,形 成“叠句”。 这样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一呼一应,将舞蹈推向高潮,造成热烈而庄重的气氛,情绪沉稳、感觉古朴,下沉的表现风格使音乐具有一些神秘之感。 它的代表性音乐有《瓦西切玛》《姜得里学》《查、查、查威勒》等。
(三)“莫恩纳萨”音乐“莫恩纳萨”也称“恻拜举”或“苏得萨”,均为“跳羊皮鼓舞”的意思。 “恻拜举”或“苏得萨”属茂县以北的黑虎、三龙乡地方语,“莫恩纳萨” 是汶川县和理县以南的语言,它是祭祀性舞蹈。无乐曲,只有羊皮鼓的鼓点节奏和响盘(盘铃), 这两种打击乐器敲打出不同音响节奏组合为舞蹈伴奏。 鼓和铃无固定的高音标准,击鼓中心点,音色沉闷、灰暗,击鼓中心稍偏,则有明快之感。 盘铃声响明朗、清脆,和之鼓点节奏和舞蹈的节奏,构成了“羊皮鼓”舞蹈的纯节奏型音乐。“羊皮鼓”舞蹈的节奏型音乐,是 羌 族 早 期 原 始 信 仰与宗教观念形成的客观反映, 也是音乐文化艺术在低级阶 段、自身的需要和发展的意识文化形态 ,所以节奏类型比较单一,主要的节奏型可以分上坛、中坛、下坛等几种类型。1.上坛节奏型音乐特点是:较为缓慢的节奏,节拍多为 2/4 拍,发出沉闷的声音,造成一种不觉恐怖,但具神秘、肃穆、森严的气氛。2.中坛节奏型音乐 特 点 是:较为紧凑的节奏,速度快,节拍多为2/4 拍,偶尔也出现 3/8 或 6/8 拍。 明显的力度强弱变化,速度越来越加快, 烘托舞蹈的紧张气氛。下坛节奏型音乐特点是:鼓点以较为平缓的速度进行,节拍多为2/4 拍,舞者念唱经文或唱词,以求上天赐福,消灾消难,祈祷平安。
参考文献:
[1]宋显彪. 21世纪前十年羌族音乐研究综述[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1:101-105+110.
[2]曾雪飛. 贵州苗族舞蹈音乐研究述评[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3,02:103-108+120.
[3]董密. 羌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及文化内涵[J]. 贵州民族研究,2015,05:54-57.
课题名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钢琴音乐伴奏研究--以羌族舞蹈为例》。
项目编号CWYB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