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洲粮食生产评价及粮食安全问题探究

2017-02-26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非洲粮食生产

黄 昱

(安徽农业大学法语系,安徽合肥230036)

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爆发大面积的粮食安全危机起,非洲就被贴上饥荒的标签。有学者研究了自然灾害对非洲粮食生产的影响,指出非洲70和80年代初期两次饥荒主要源于当时的严重旱灾[1]。不可否认的是在农业生产水平落后的地区自然条件对粮食产量起着关键性作用,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步入21世纪的非洲仍未走出饥荒的阴影。另有学者从自然条件分析,指出非洲拥有大面积的土地、丰沛的降雨、理想的淡水资源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因此粮食安全问题只能是“人”的原因[2]。但笔者认为从农业耕作的角度看,非洲并非一块理想的大陆,虽然拥有广袤的面积,但非洲北部是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中部是雨林,南部是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尽管水力资源丰富但降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有的地区连续数月持续降雨,有的地区长时间干旱无雨。还有一种理论从奴隶买卖与殖民时期的农业政策入手,认为人口的减少和重经济作物种植轻粮食生产导致了今天的局面[3]。不过这一观点并不全面,因为非洲各国已独立建国近80年,历史遗留下来的政策、习惯、社会构成等因素不应是现代社会粮食供给不足的主因。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上世纪的国际粮食援助与国际市场上的粮价低位徘徊使得非洲国家忽视粮食生产,进而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经济作物种植导致了粮食安全问题产生[4]。这种观点只能说明非洲国家在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基础上制定了更加错误的农业政策,但未能从根本上解释在近40年的时间内非洲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源。

本文认为历史原因、气候灾害、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等都是非洲粮食安全问题的个因,不能将它们割裂单独讨论。只有从整体上去认识非洲农业生产的特点,才能较全面地认识非洲粮食安全问题;只有将造成非洲粮食安全问题的各个原因综合考虑,通过例举、对比、分析等手段,才能较清晰地认识到各种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进而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根源。

1 非洲农业生产历史沿革及特点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上世纪60年代初期非洲53个国家(非洲因民族冲突、战乱导致国家数量变动且非盟与联合国统计的数量不一致)中可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为25个;经过20年的发展,到80年代这一数字仅为10个,除布基纳法索为原法国殖民地,其余9个为原英国殖民地。整个80年代,在经历了大范围的严重饥荒和经济危机后,非洲的粮食产量几乎裹足不前,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降低,1980年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5.14%,1985年为4.64%,1990年的数据是4.72%,而同一时期的其它发展中地区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5]。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中期,亚洲的人均粮食产量增长了约20%,南美洲增长14.6%,拉丁美洲增长12.8%,只有非洲下降了近9%,整个80年代非洲是全世界唯一一块人均产粮量不断降低、赤贫人口数量不断上升的大陆。

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因干旱造成严重的粮食安全危机以及同一时期全世界范围内粮食产量由供大于求变为供给不足而造成的国际粮价上涨后,1980年,为促进非洲经济、农业的发展,非洲统一组织发布了《格拉斯行动计划》,1981年世界银行发表《撒哈拉以南非洲加速发展行动纲领》,也被称之为《伯格报告》[6]。这两份文件都分析了非洲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其中包括加大对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资金投入,加强国际援助,弱化农业生产中的政府职能。同样在1981年美国学者罗伯特·贝茨出版了《热带非洲市场与国家:农业政策的政治基础》一书,该书成为非洲发展农业的理论指导纲领。在经过10年的投入与发展以及国际社会的援助后,非洲粮食生产从90年代开始好转,粮食产量以及与世界粮食总产量的占比实现小幅增长。1990年非洲占世界产粮量的4.72%,1995年占比5.84%,2000年为5.46%。

与上世纪最后10年相比,2000至2015年非洲粮食产量有了显著提高,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比例也明显增长。2000年非洲粮食总产量为10083万吨,占世界总产粮量的5.46%;2005年为12387万吨,占比6.15%;2010年分别是15478万吨7.03%,2015年为18573万吨7.47%。在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的同时,也表现出震荡上扬的态势。具体来说,2007年非洲粮食产量为13188万吨,较2006年下降了1039万吨,2011年产量为14800万吨,较2010年下降了679万吨[7]。

实现粮食增产的原因主要有:①2002年非洲联盟成立,正式取代其前身非洲统一组织,非盟在更高的层面统一指挥并协调非洲各国的农业发展;②国际社会加大了对非洲的援助,其中包括通过资金、技术以及人员培训等手段加大对非的农业援助;③非洲国家日趋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逐渐减少的种族冲突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最根本的宏观土壤;④在经历了20世纪粮食安全问题后,大部分非洲国家开始调整国家政策实行更务实的经济改革,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经济保障[8]。

部分年份粮食产量下降造成震荡上扬态势的主要原因有:①全球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不断加剧,2006、2011、2016年非洲爆发严重干旱,每五年一次的旱情对农业技术及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的非洲造成巨大打击;②在政治环境整体稳定的情况下仍不可避免地爆发局部冲突或战争,如2011年在突尼斯等北非国家爆发的阿拉伯之春以及同年的利比亚战争,使2011年非洲粮食减产。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进入21世纪后非洲粮食生产得到显著改善,但仍未从根本上扭转粮食安全问题的困扰。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约35%的非洲人口生活在饥荒和营养不良的阴影下;截止至2013年,有24个非洲国家粮食生产无法自给自足,其中有13个国家自给自足率低于50%;整个非洲的粮食消费中,小麦、水稻、玉米、木薯、小米、高粱六种主粮中,仅玉米和木薯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剩下四种皆需进口,其中超过80%的水稻和近45%的小麦需要进口。

2 奴隶贩卖与殖民统治对非洲农业生产的打击

在进入现代社会之前,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然而自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70年代,根据学者邓巴的统计,西方殖民主义从非洲前后贩卖了约1500万人口,杜波依斯认为捕获人口数量加上海上运输时死亡的人口,总数量应是最终贩卖数量的5倍,加之阿拉伯国家对非洲的人口掠夺,非洲共损失人口约1亿。大量的人口减少使非洲农业生产长期处于低位。同时因奴隶贸易带来的战争冲突也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

殖民统治时期,非洲呈现出严重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一边是畸形繁荣的城市经济,一边是贫困落后的农村经济。在农业方面,西方宗主国为了最大化地从非洲攫取利益,大力推广如咖啡、可可、剑麻、棕仁等经济作物种植,为其提供最为肥沃的土地、优秀的管理人员与大量的资金,而粮食生产则是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完全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因此,粮食生产效率底下,粮食种植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经验的积累更是无从谈起[9]。

但在殖民统治时期并未爆发大规模的粮食安全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当时农业畸形的发展使得较为先进的经济作物种植掩盖了落后的粮食生产问题;第二是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由于通讯技术和信息传播广度与速度的限制,即使爆发了粮食安全问题也无法像当今社会这样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关注;第三是殖民统治者将黑人视为一种资产,因此会尽量避免出现粮食危机的情况。

3 独立建国后非洲粮食安全问题的成因

3.1 错误的政策导向

一方面,由于殖民统治时期非洲并未大规模爆发粮食安全危机,直至上世纪60年代非洲仍有超过半数的国家可以做到粮食自给自足,并且当时国际粮价在低位徘徊,因此非洲国家独立建国后制定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政策,将有限的财政资源用于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农业生产长时间得不到重视,雪上加霜的是出于赚取外汇的需要农业生产以咖啡、可可等经济作物为主,政府希望以计划中发展起来的工业立国带动农业发展,以经济作物换取外汇,然后再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粮食。另一方面,非洲各国建国后掌握政权和话语权的是代表城市利益的精英阶层,在城乡二元化现象严重的非洲各国,农民的利益被长期忽视。为了保持畸形的城市繁荣,政府将轻工业与商业置于优先农业发展的地位,同时不断压低粮价,使农民对粮食种植毫无积极性可言。

3.2 落后的农业技术和农业基础设施

非洲国家基础薄弱,农业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比如:良种培育、土地开垦、粮食种植、植物保护、粮食收割、储存、运输、加工等。很多地方尤其是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部分国家,粮食生产还处于“靠天收”和“刀耕火种”的阶段。基础设施的落后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非洲虽然水利资源丰富,但降雨量时空分布严重不均。基础设施的落后使许多国家连排涝、灌溉的基本要求都无法保证。直至现在,我国政府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非洲国家派遣农业专家的同时,还须派遣施工队伍帮助受惠国修建蓄水池和给排水用的水渠[10]。

3.3 人口增长与自然灾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口增长进入了一个爆发期。尽管经历了数次种族冲突与战争,非洲国家还是迎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1960年非洲人口为2.77亿,2000年为7.94亿,2015年约为12亿[11],55年的时间人口增长了近4倍,年均人口增长率为2.67%。与之相对的是粮食生产却经历了近20年的止步不前甚至是下降后的小幅增长。2000年非洲粮食总产量为10083万吨,人均可支配的粮食为126.99公斤;2015年为18573万吨,人均可支配162.02公斤。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人均粮食消耗量为315公斤。

近年来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日趋严重,非洲平均每5年左右就会遭受一次大面积的自然灾害。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干旱以及80年代初的干旱导致大规模人口因饥荒死亡;2006年东非干旱和2007年西非地区连续数月暴雨成灾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2011年和2016年东非地区再次爆发严重旱情。原本基础脆弱的非洲农业无法抵御近乎规律性的灾害。

4 结语

非洲粮食安全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因果关系。殖民统治时期形成的城乡二元化现象影响了独立后非洲各国的社会结构与权利构成,具体来说就是代表城市利益的精英阶层处于金字塔顶端,各国在制定农业政策时,参考甚至是全盘继承了殖民统治时期宗主国对非洲的农业定位,即全力种植经济作物而对粮食生产放任自流。同时,国际粮价长期处于低位又使政策制定者忽视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进而使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长期维持在极低的量级。落后的基础设施使非洲几乎无力抵御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也无法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撑,丰富的降雨和淡水资源也难以有效地为农业生产服务。经历了两次严重饥荒后,非洲各国开始调整农业政策,同时国际社会也加强了对非援助。进入21世纪的非洲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但仍未达到人们的预期与世界平均水平,而与之相对的是和平时代人口的快速增长使非洲未能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水平。公正地说,政策的调整、思维惯性的转变、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时间,但非洲目前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加强政府的规划、执行力度与管理效率。如果不能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制度、有效的管理体系,非洲农业发展就不能真正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粮食安全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1] 熊存开.撒哈拉以南非洲粮食形式恶化的原因[J].世界农业,1987,9(5) :10 -11.

[2] 郭翠恩,王 平.非洲粮食问题浅析[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31(2) :118 -120.

[3] 严 磊.非洲粮食安全困境的根源与新农业改革[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2):1195-1199.

[4] 张永宏,胡立耘.美欧粮食援助政策对非洲粮食安全的影响[J].世界农业,2010,32(2):8 -12.

[5] 杜志鹏,赵 媛.非洲粮食问题的时空演化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2,21(2):47 -48.

[6] 吴能远, 朱美荣.非洲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探讨[J].西亚非洲,1985,6(2):35 -42.

[7] 黄贤金.非洲土地资源与粮食安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39-40.

[8] 姜晓春.从全球粮食危机看非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2009,26(27): 507 -508.

[9] 姚桂梅.非洲农业危机的根源[J].西亚非洲,2002,23(3):22 -25.

[10] 胡 美,刘鸿武.中国援非五十年与中国南南合作理念的成长[J].国际问题研究,2012,54(1):12-28.

[11] 倪 涛.联合国报告称非洲人口出生率全球居首[EB/OL].(2015 -08 -04) [2017 -04 -11].http://news.ifeng.com/a/20150804/44339294_0.shtml.

猜你喜欢

非洲粮食生产
珍惜粮食
An Uncommon Trip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用旧的生产新的!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我的粮食梦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