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最美的文字蓝本
2017-02-26江苏泰州市靖江滨江学校刘艳
江苏泰州市靖江滨江学校 刘艳
课文,最美的文字蓝本
江苏泰州市靖江滨江学校 刘艳
课文是学生习作的蓝本,读好课文能养正习作的精神底色。学美词,给词语一个“运动场”;仿句子,给写句一个“磁场”;质文理,给思维一个“绿色牧场”。用好课文,学生的习作语言自会有嘉言。
课文 文字蓝本 习作底色
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读懂每一篇课文,这对于学生的写作是极具指导意义的。学生的阅读通常是从语文课本开始,对文学的喜欢也源于课本。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精品,其语言文字凝练优美,意韵之优雅从容,思想之隽永深刻,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应让学生读通、读对它,读懂它们,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深印记,给学生习作以最美丽的蓝本、最规范的底本。在阅读时,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让学生咬文嚼字,悟出文理;更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吟哦挥毫,为自己的习作打好底色,增添魅力。
一、细大不捐觅美词,给词语一个“运动场”
这方法简单易行,学生在学习难词、新词、好词时,多用此法。通过反复对比、玩味,品出文本中用词之妙。
《白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晴天的早晨,每每看到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大安稳,而它却很悠然。”学生读时,会不知不觉被优美的文字所牵引,自然而然地进入文中的情境,让人叹服大师郭沫若文字之魅力。
学生觉得“每每”一词美,却无法说出美之缘由。换成“每次看到”“每一次看到”“通常”“时常”“天天”“日日”之后反复吟哦,便觉“每每”最美,美在音律,美在语意,美在意境,美在不言中。对这个词的感受深了,便情不自禁地使用:“每每经过老校区时,远远瞥一眼,心中便异常温馨……”“每每踏上那熟悉的乡间小路,眼前便浮现起外祖母慈祥的脸……”“每每翻开硬封面的日记本,往事一幕幕浮上心头……”读着学生这样的文字,我想郭沫若先生也会欣欣然了。一篇课文,哪怕只是一个词,能给学生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也能受用终生了。
美词在苏教版教材中是频频露出“俏脸”,如:“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笑源的《姥姥的剪纸》中的“忆及”;“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孙友田的《月光启蒙》中的“含蓄”;“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冯骥才的《珍珠鸟》中的“细腻”……这些美丽的词汇,灿烂若星辰、润泽如珍珠、馝馞如花香,从每个年级,每篇文章中迤逦而来,携带着独特的姿彩,散发着雅致的风韵,将课文点缀得芳香弥漫。只是读读它们,就觉满口生香,再加上造句、习作,它们会揭开面纱,一展芳华。
二、一觞一咏仿佳句,给句子一个磁场
通常读完一篇文章,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定有那么几句经典出众,学生读之不忘,念之会诵,有时反复读之,还会有意犹未尽之感,那么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更能强化这份独特的语感。
如果把“美词”比作星辰,耀人眼目的话,那么每句“佳句”就是潺潺流动的小溪流,因为有了这些打动人心的句子,文章才会徐徐铺陈,渐入人心。涵泳之,悦目陶心;时习之,心旌摇曳;内化之,语言便会翩然起舞。
《明天,我们毕业》一文中有“老师,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的句子,念到这句时,学生饱含深情,满怀赞美,感情真挚,深深地陶醉于文字中,陶醉于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中。读后,学生们仍然无限情深,这时不妨加上一把火,请他们将每个小分句后再补充一句:“老师,您是天使,纯洁的天使;您是大树,挺拔的大树;您是海洋,深深的海洋。”“老师,您是天使,无私地奉献青春和热血;您是大树,给学生有力的帮助和指引;您是海洋,以自己的宽厚、慈爱教育影响着学生。”“您是天使,告诉我们什么是至纯至真;您是大树,代表着毅力和坚强;您是海洋,书写着无私和博大!”你一言我一语的课堂精彩纷呈,学生感受到了创造美的乐趣,领悟到了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此时教师推波助澜,再添一句:老师您的爱,是缕缕暖人春风,吹进我的心扉;是滴滴甘甜雨露,滋润饥渴心田;是束束热烈阳光,点燃心中火把。师爱永真,师情永恒,师恩永存。
课文的语言,学生的语言,老师的语言,此时三者不断碰撞,组成机智优美的文字之歌。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实实在在地得到了锤炼和提高。
刘安章的《安塞腰鼓》一文中这样的“蓝本句”俯拾皆是: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升华!
同样的排比句,不同的组合方法,不一样的表述方式,呈现出不一样的风貌。跳跃的辞藻、磅礴的气势、如山的激情都给予学生最好的示范。学生在写大型比赛活动时,使用频率高,使用效果好,文章增色不少。小试牛刀后,都会把本文的句子奉为经典。
“一觞一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潜移默化的濡染之中,学生阅读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表达的规范性和文学性也会增强。别出机杼的构思不可篇篇得之,但如此妙句可时时邂逅。这样的含英咀华,这样的练句迁移会使得习作中的文句正确明确、精确精妙!
三、游目骋怀质文理,给思维一个“绿色牧场”
仅局限于“赏词品句”的阅读,自然是眼界不宽,所得拘囿。放眼全文的阅读才会真正得文章之“三昧”。在欣赏学习之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有所思考和建议,便是“更上一层楼”了。在理解阅读之后的质疑探究,必定是经过爬梳剔抉,非一般的浅阅读可比。
《烟台的海》中有这样的句子:“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遥远的地平线嬉笑着追逐着奔向岸边,刚一触摸到岸的礁石、河滩,又害羞似的退了回来,然后又扑了上来。”有同学指出第一个“又”该换成“就”字,这与前面“一”连成“一……就……”的短句,且对后面“又”避免了重复。大家惊叹于这位同学读书的细心和智慧。
在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时,学生读完题就不解——春光应该染绿大地,为什么说是染绿“双脚”呢?正是无巧不成书的问题引导着学生读诗的内容,读诗的意境,读诗的高妙。体会“染”字之词意旖旎,更在辩论、剖析、阅读中厘得“染绿双脚”的诗意盎然。
在学习《夹竹桃》一文,描写“我”的幻想一节时,直言不讳:“‘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一句中的‘真地’应为‘真的’”(教材已做修改)这样的“寻瑕伺隙”最能体现学生阅读的专注与缜密,阅读品质也由此提升。
“不塞不行,不止不行”,因为有了一颗颗小小的石子,学生的思想之流才会波澜迭起。学生的情感才会丰富而跌宕。在朗读中欣赏,在欣赏中陶醉,在陶醉中回味。
当然这样的质疑、创新不必强求,没有也无须苛责。学生认知的发展、知识的构建,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灌以足够的水,方能成渠。“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小学生的胸怀有限,学识不多,但每节课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击掌于这般虽浅显却珍贵的个人思想,就算是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也终能在俱收并蓄中焕发语文的别样华彩,集成阅读语感,在“悦读”中成就自己。
学习课文,不是以教师的个人喜好对课文妄加评论,也不是“尽信书”似的盲目而进。课文是一个例子、一个媒介、一座桥梁,在阅读、感悟课文的过程中给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