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开课上学生“虚伪答题”现象溯源

2017-02-26王俊章

初中生世界 2017年28期
关键词:公开课答题现象

■王俊章

公开课上学生“虚伪答题”现象溯源

■王俊章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虚伪答题的责任在于老师。要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教师一方面要自觉地把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中,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设计问题、审视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寻求最佳教学方式。教学的困难,不是文本内容深奥,不是学生智力低下,而是教师没有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最佳切合点,即最佳的教学方式。

中学语文教学方式虚伪答题学生角度

《猫》教学片断:

师:在生活中,你是否也错怪过别人?把事情经过讲给同学听听,并说说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呢?

(生沉默,无人应答)

师:哪位同学说说?

(当老师问到第三遍时,一女生站了起来)

师(惊喜地):好!你说说看。

生:那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爸爸打工回来,给我买了一支漂亮的钢笔。我特别喜欢……一天,好朋友到我家玩,我把钢笔拿给她看……可她走后,钢笔不见了……我非常生气,向她讨要。她却说没拿……

师:后来,怎样消除误解的呢?

生:……

师:别紧张,想好再说。

这是我县语文研讨会上一节公开课的教学片断。女孩磕磕绊绊的叙述,表明故事是临时虚构的。下课后,一男生走过该女生身边时说:“真虚伪!”那女生红着脸低下了头。一位听课老师描述的这一细节也印证了学生答题的虚伪性。

座谈会上,听课老师评述这一教学片断时,出现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种意见是认可学生的做法。毕竟,在众多学生无法或不愿作答时,该生虚构故事,既回答了问题,又缓解了课堂教学的尴尬局面,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下去。

另一种意见是否定学生的做法。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特别是在《猫》这样的文本教学中,出现与文本要义相悖的现象,更应予以警惕,要提醒学生坚决根除。

老师们的不同意见,听起来各有道理,然而细究起来,又都不正确,都是站在教师立场评判问题。前者赞同学生的做法,实则是因为学生虚伪的答题维护了教师的“教学尊严”;后者认识了问题的错误,却把整改的矛头直指学生,实则是对教师的“袒护”。

学生虚伪答题的现象,并非仅存于此节公开课。这应引起教师的关注与反思。笔者认为,学生虚伪答题的根源在于教师。我们只有深究该现象的根源,看清问题的实质,才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首先,误解别人,毕竟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在大众面前,特别是公开课这种场合(全县一百多名语文教师听课),学生碍于情面而羞于开口,是人之常情,课堂无学生作答也属正常现象。教师在设计这道问题时,着眼点在于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发挥语文的人文功能,但教师恰恰没有站在学生角度设计问题,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因此,学生作答时,也只能虚构故事应付了事。虚伪的命题导致了学生虚伪答题。

其次,学生的回答时断时续,已暴露答题内容的虚伪性。授课教师只想着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该生冒险救急而虚构故事的善良心理。教师的等待,实质是在鼓励学生编织谎言;教师的追问,实质是在诱导学生继续撒谎。为了课堂教学的浮华,教师在明知学生答案是假,却还以伤害学生为代价推进教学进程。显然,教师的教学行为本身就带有虚伪成分。

可见,学生虚伪答题现象源于教师命题的虚伪、教学行为的虚伪。这样看来,学生虚伪答题是可以理解的,是可以原谅的,而需要反思与改正的恰恰是教师。那么,怎样才能避免此类现象的再度发生呢?

首先,教师要自觉地把新课改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细节中。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站在学生角度设计问题、审视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设计时,如果在自己的眼前没有出现那些机灵的、思路敏捷的米沙和那些头脑迟钝、理解能力很差的柯里亚的形象,那么这种备课只不过是进行抽象的理论推敲而已。”可见,教师斟酌每一个教学细节都要心中装着学生。上述问题若改为“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误解过别人。学习本文后,你认为怎样才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误会”这样的问题,避免让学生将不光彩的事情公之于众,学生当然会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就不会出现虚伪答题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还应多体察学生心理。在学生不愿回答时,老师可鼓励学生勇于直面过去的错误,给学生以答题的勇气。有些细节课前没有预设到,老师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变动。例如,当教师发现学生虚伪答题时,可适当提醒或相机引导其他学生予以评价。

其次,教师要努力寻求最佳教学方式。教学的困难,不是文本内容深奥,不是学生智力低下,而是教师没有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最佳切合点,即最佳的教学方式。上述教学问题若换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就会迎刃而解。在问题引领下,学生在学习小组中会坦然地面对同学讲述亲身经历的事情;学生会毫无保留地给同学提建议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没有了在公众面前“现丑”的顾忌,就能借助生活体验深刻领悟文本主题,提升个人精神品位。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增长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适宜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在寻求合适的教学方式时,老师不妨多想几种,并比较一下哪种更能让学生感受课堂的幸福,更能在愉悦的心境中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虚伪答题的现象自然也就不会出现。

(作者为江苏省睢宁县南门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公开课答题现象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