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不想收玩具
2017-02-26王海雯
文/王海雯
老师,我不想收玩具
文/王海雯
这天早晨像往常一样,孩子们喝完水后陆陆续续地开始了自选活动。他们有的玩橡皮泥,有的画画,有的玩娃娃家,还有的在拼插玩具,活动室里井然有序。看到时针指向了9∶55,到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时间了,于是我照例放一段音乐示意大家收拾整理。许多孩子听见音乐声便自觉地收起手里的玩具材料。这时,我发现轩轩似乎依然不在意音乐的提示,还在忙碌自己的游戏——拼插战斗机。于是我走到轩轩身边,对他说:“轩轩,收拾好玩具,我们准备出去锻炼身体了。”听了我的话,他连头都没抬,依旧拼插着他的战斗机。“轩轩,动作快一点儿,大家都走了。”同桌的妮妮着急地催促着。“来了,来了。”他一脸无奈,边收拾玩具边嘟囔着:“我还没插完呢!”随后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跟随着同伴一起到户外游戏去了。
轩轩是我班的插班生,刚来幼儿园时家长时常中午才把他送来,问其原因,家长解释为:全家人(包括老人)都入睡较晚,基本上凌晨3点左右才睡觉。加之父母在教育幼儿的方式上崇尚“自由”,对孩子的行为约束较少。而中班幼儿的思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大多数时候无法顾及别人的感受与需要。因此轩轩在一日活动中常会出现以下现象:上楼梯时小朋友都扶着一侧扶手一个一个上楼,轩轩却从另一边跑上去。户外活动结束时,孩子们都从滑梯上下来集合,他却在滑梯上玩得不亦乐乎。轩轩的行为让我反思:当我们的规则和孩子的需要之间发生冲突时,是该满足孩子的即时需要,还是严格遵守一日生活的安排呢?
思考
在不断地学习中,我了解了“自由”和“自律”的关系。即“自由”背后都有“自律”作为支撑,“自由”不是别人施与的特权,而是自己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主动状态。因而可以说,帮助幼儿成长为能够享有“自由”的人,并不是满足其所有欲望、任其为所欲为,而是应帮助他们发展自主、自律的能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在社会性领域的社会适应目标中明确指出:4~5岁年龄阶段的幼儿应能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
于是,我尝试和孩子进行一次“对话”,帮助他了解规则的重要性,通过协商、引导他真心接受建议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与尊重。
老师:轩轩,刚才老师放的音乐你听到了吗?
轩轩:听到了。
老师:那你知道音乐有什么用吗?
轩轩:知道呀,就是告诉小朋友游戏时间结束了。可是我的战斗机没插好,我想把它插完。
老师:如果让你继续完成作品,小朋友们户外活动的时间就会减少,你觉得那样做好吗?
他想了想,没有说话。
老师:如果老师答应你,户外活动后可以继续拼插战斗机,你会和大家一样听到音乐收拾整理玩具吗?
轩轩:我的作品没插好,可以不拆散它吗?
老师:当然可以呀!真高兴你能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老师相信你能和其他小朋友做得一样棒!
听完我的话,轩轩高兴地走了。
思考
其实,规则不是用来限制幼儿活动的,而是幼儿进行活动的保障。它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促进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能力提高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引导幼儿针对规则问题展开讨论,辨别行为的恰当与否,不断调整行为;结合幼儿生活创设情境,鼓励幼儿参与制订规则并自觉遵守;通过榜样示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使他们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而达到个性自由与社会化发展的和谐统一。
编辑 常慧丽 张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