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宝宝的延迟满足能力

2017-02-26陈云英

启蒙(3-7岁) 2017年7期
关键词:练琴玩具宝宝

文/陈云英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宝宝的延迟满足能力

文/陈云英

延迟满足是幼儿自我控制的表现之一,反映的是一个孩子在面临种种诱惑时,能否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控制自己的即时冲动,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延迟满足不是让孩子凭空等待,也不是一味压制孩子的欲望,而是让他们明白这样一个人生规则:好多愿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你必须为此付出长期的努力才行。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见到自己没有的或想要的东西就得立刻拿到手、吃到嘴,脾气一个比一个急,请看下面的情景。

情景写真

今天在集体活动中,小三班的小朋友们表现不错,老师很开心,于是老师发给小朋友每人一个卡通形状的棒棒糖,样子可爱极了。孩子们看到后很是兴奋,不少小朋友拿到棒棒糖后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恨不得立马儿放进嘴里。这时,只听老师说:“谁能等到老师回来再吃,就奖给他一张小马宝莉的贴画;如果谁提前吃了,那可就得不到奖品了。”“我要小马宝莉贴画!”“我也要!”“还有我!”……不少小朋友兴奋地喊着:“等到老师回来再吃!”但老师一离开,一些孩子就忍不住了……结果,全班36个小朋友只有3个孩子拿到了小马宝莉贴画。

专家解析

除了上述情景外,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不少孩子没有耐心,在家里待不住,干什么事情都要让家长帮忙,喜欢玩有刺激性的电脑游戏,脾气暴躁,稍一批评就张口顶撞,甚至离家出走……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延迟满足,延迟满足不仅是幼儿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和最重要的技能,也是儿童社会化和情绪调节的重要成分,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基本的、积极的人格因素,是儿童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幼儿在未来的发展中能更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困难,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更能抵制住即时满足的诱惑。与此相反,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的幼儿,在未来发展上容易出现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上课时东张西望做小动作、放学后贪玩不回家、贪睡不起床等诸如此类的不良行为习惯。也更可能在遇到挫折时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等等。所以,培养人的耐性,必须从小抓起,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于需求的延迟满足。

如何培养宝宝的延迟满足能力

⒈“延迟呼应”从“零”开始

生活中,作为年轻的爸爸妈妈往往一听到宝宝哭,自己心里就先发慌,习惯于将孩子的哭声当成命令,如果爸爸妈妈不那么冲动,孩子也会慢慢学得平和起来。如听到宝宝的哭声不要立刻冲到小床前,而是巧妙地先在房间里弄出点儿动静,示意他,妈妈就在不远处,稍后再到宝宝跟前,宝宝能从妈妈的熟悉声音中得到安慰、消除内心的恐惧。如果这时孩子仍然哭,索性就让他哭上一两分钟,这有助于打磨他的耐心。稍大一点儿,当宝宝因为在争抢玩具时碰了“钉子”,家长要先沉得住气,等宝宝哭完再讲道理。至于宝宝想要一件玩具或是什么吃的,家长也不要立即拒绝或立即答应,而是顺势提出一些条件,少则一会儿、多则几天后再让他实现愿望。也许家长会问:宝宝最初的反应比较激烈怎么办?其实,这是小宝宝和父母进行心理较量的必经阶段,宝宝巴不得用哭声将爸爸妈妈三步并作两步地吸引到自己跟前。如果家长能扛得住,宝宝终将也能扛得住,并接受等待。让孩子把有期限的等待看成是自然而然,看作是向往和期盼,那么迟到的收获更能令孩子欣喜若狂。

⒉循序渐进从生活点滴做起

孩子自制力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都不要急于求成。另外,孩子自制力的形成过程可能会有反复的现象,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比如孩子贪玩,家长可以让孩子在第一周时每天练琴20分钟后再玩,如果这很容易做到,第二周每天练琴增加至30分钟,第三周每天练琴40分钟后再玩。自制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生活小事铸就孩子的高素质,使之在平素的日积月累中慢慢懂得,还有比自己的要求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学会善解人意、习惯于等待。比如,孩子要求和妈妈一起拼图,此时妈妈可以和孩子商量:“我有个重要电话要打,等打完电话再跟你玩,好不好?”如果孩子不肯,你可先肯定孩子:“要是把重要的事耽误了,妈妈会着急的,你是懂事的宝宝,你愿意让妈妈着急吗?”“不愿意。”“那你就等妈妈一会儿,好吗?”孩子一般会答应的。而如果四岁的孩子将玩具散落一地,又提出到外面玩,你可以答应他的请求,但前提是让他把玩具放回原处……采取上述方法,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并且不会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轻松地培养耐性。

⒊满足孩子愿望要有选择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曾指出,“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其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你迟早有一天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他平素没有听到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钉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但在现实中,不少父母常常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愿望,而面对父母的有求必应、百依百顺,孩子的头脑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思维“定式”:我要什么马上就能有什么。孩子欲望的沟壑似乎越来越深、越来越宽,父母的爱和关注把孩子变得越来越贪心。长此以往,孩子一旦离开了家庭的圈子,受打击、遭挫折就成了家常便饭,他感到事事都不顺心,觉得人人都有意跟他过不去,这对孩子的身心会产生不良影响,他又不能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总是与周围的人和事处于一种对峙状态,时间长了,就很可能酿成心理疾病,如忧郁、偏执、狂躁等。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一味满足孩子的愿望,一定要加以选择,科学对待。例如,孩子在商店要买价格昂贵的电动车,而你的计划里又没有这笔支出,你可以跟他商量,咱们可以买一个便宜的你喜欢的小玩具,如果你帮妈妈节省生活费,妈妈会很感谢你,因为你特别理解妈妈。通过为孩子设立这些压力情境,孩子心中有了矛盾,会主动调节自己的需求达不到满足时的情绪,达到心态平和。

总之,延迟满足能力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从易控制的事做起。在长达十多年的观念传递之后,孩子就会把它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编辑 缴 健 张剑宇

猜你喜欢

练琴玩具宝宝
练琴记
乐乐姐姐热线
练琴
平衡玩具
好丑的宝宝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练琴
可爱宝宝超级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