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论雷考夫范畴化理论的缺陷∗

2017-02-26

外语学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理想化范畴原型

杨 梅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山东科技大学,青岛266590)

1 引言

范畴化是人类根据特定目的对思想或事物进行辨识、分类和理解的心理过程,语言的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雷考夫(G.Lakoff)是认知语言学领域对范畴化作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范畴化思想在语言学领域、认知科学领域和哲学界都产生重大的影响。雷考夫范畴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原型范畴观和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简称 ICM),原型范畴观是雷考夫范畴化理论的基础。基于原型范畴观雷考夫研究语言中的原型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理论核心,即理想化认知模式,它是原型范畴观在抽象层面的延伸和发展。

范畴化理论为人们研究语言与交际提供一个崭新的角度,使人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语言、思维与现实世界的关系(Langacker 1988:394)。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该理论的缺陷与不足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国内外对雷考夫范畴化理论缺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对范畴本质的质疑(Vervaeke,Green 1997;Croft,Cruse 2004; Evens, Green 2006; Cienki 2007)和该理论在语言研究(如语音、语义、语法等)中解释力的充分性(Cruse 1990,姚岚 2005,Acuña-Fariña 2006,李福印 2008,王馥芳 2014,赵彦春2014),对理论本体的宏观性反思较少,仅有俞建梁和黄和斌(2008)进行过相关论述。本文认为,对雷考夫范畴化理论宏观层面反思的缺乏主要源于其理论内涵与应用的日益泛化,因此对其理论缺陷应该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

基于此,本文从雷考夫范畴化理论的本体出发,探讨该理论在宏观层面的不足之处。本研究将从以下4个方面对雷考夫范畴化理论存在的缺陷进行探讨:(1)研究视角;(2)研究语料;(3)理论基础;(4)理论核心。

2 研究视角:缺乏共时与历时的结合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可以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如语音、词汇、语法、意义等层面,语言的发展必然引起范畴的变化。笔者认为,雷考夫范畴化理论过于关注共时视角下语言的原型效应,缺乏历时视角下对范畴动态性的探讨。范畴的动态性发展既存在于同一范畴内,也存在于不同范畴之间。

范畴的发展可以存在于同一范畴内,也就是说,同一范畴内中心成员与非中心成员的地位可能会发生历时变化。例如,hound(猎犬)在14世纪英语中是狗这一范畴的总称,即中心成员,而dog(狗)是其下义词,即非中心成员;dog一词的另一个下义成员为mastiff(獒),该成员在当时需求量更大,更为常见;dog一词当时通常用指mastiff,后来才逐步取代hound.16世纪以后,dog逐渐成为狗这一范畴的中心成员。

汉语中的狗这一范畴也有类似的演变情况。狗字在古代汉语中常指小狗(大狗叫犬),如《尔雅·释畜》:“(犬)未成豪,狗”。(未成豪指没有长出粗壮的毛)而且熊、虎的幼子也叫狗,如《尔雅·释畜》:“熊虎丑,其子狗”。(狗是熊虎幼子,丑意为类。)可见,在古汉语中狗仅是这类动物的幼子,是这种动物的下义范畴,而在现代汉语中它已经上升成为基本层次词,从边缘用法演变成为中心用法。

范畴的发展还可以存在于不同范畴之间,指某一范畴的名称变化为其他范畴的名称,或某一范畴的成员逐渐跨越到另一范畴当中。例如,英语中的不定冠词an(一)(在元音字母前用)原来是数词one(一个)在非重读位置上的缩略读法,而今天人们已经将它们视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词,而且划归到不同的词的范畴中。汉语中的某些词也有跨范畴演变的情况。例如,走狗这一名称在古汉语中指称善跑的狗、猎狗,属于动物范畴。《史记·越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走意为跑)。在现代汉语中该名称专指受人豢养的帮凶,属于人的范畴。又如,在古汉语中兵指兵器、武器,为器物范畴。《说文》中解释“兵,械也”。《荀子·议兵》也提到“古之兵,戈(平头戟)、矛、弓、矢而已”。如今,兵演变成执兵器的人,即军人,转为人的范畴。

因此,范畴化的过程是历时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只有这样才符合语言和认知不断向前发展的客观规律。承认范畴发展的历时动态性并不意味着否认范畴在共时条件下的稳定性。范畴的稳定性和动态性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会有失偏颇。雷考夫只关注范畴的稳定性,忽视事物的运动性和发展性这一本质特征,只有历时与共时的结合才能使范畴化理论更加完善。

3 研究语料:缺乏跨语言的多样性

在范畴研究的语料方面,虽然雷考夫不遗余力地基于原型范畴观来证明语言中的原型效应,他所用的语料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比起人类的各类范畴,还只是沧海一粟。反训这一语言现象存在于世界诸多语言文字当中(伍铁平1999:187-248),是范畴化研究不容忽视的语料。

反训指一个词在共时的语言背景下,同时表示相反或相对的两项意义(蒋绍愚 1989:140)。反训现象在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在现代汉语中仍有延续。例如,纳字古代兼有‘收进’和‘献出’两个相反的义项。《国风·豳风·七月》:“十月纳禾稼”。《诗经词典》注:“纳,收进”。《史记·齐太公世家》:“诸侯纳贡于天子”。纳贡,即献出贡品。在现代汉语中纳字仍有正反二义。《现代汉语词典》纳字下并列‘收入’和‘交付’两个相对义项,前项例证有收纳、采纳、闭门不纳、纳入计划等;后项例证有纳贡、纳税、缴纳公粮等。又如,沽字古代兼有“买”、“卖”相反二义。《寓言四则·宋人沽酒》:“人挈器而入,且沽公酒”。沽为“买”义。白居易《杭州春望》:“红袖织绫誇柿带,青旗沽酒趁梨花”。沽为“卖”义。《现代汉语词典》沽字下并收“买”、“卖”二义。前一义项例证如沽酒,后一义项例证如待价而沽。纳与沽二字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含有相互对立的核心意义,其相反义项分属于两个意义相反的范畴,统一于同一个词的词义聚合体中。根据原型范畴观,原型拥有最多的与该范畴其他成员共同的属性,是核心成员;非原型成员由于与该范畴的其他成员只共有少量的属性而成为边缘成员。反训词义兼正反两面,在纳与沽这两个概念范畴中,其相互对立的两个义项哪个是核心成员呢?哪个能最为典型地表征纳和沽这两个范畴的特征呢?虽然泰勒认为,范畴的原型既可以由该范畴的某一个核心成员来表征,也可以由一组核心成员来反映(Taylor 2001:141)。但问题是反训词的核心意义相互对立,无法判断两个意义中哪个义项更为典型,也无法确定哪个义项是更为原始的意义,因为反训词的相反核心意义在造字之初已经形成(黄焯1983:229)。反训词所包含的两种概念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不存在任何相似性或共性特征,更体现不出范畴成员之间的家族相似性关系,这显然与原型范畴观的主张相悖。笔者认为,雷考夫范畴化理论不能全面描述反训词这类语义范畴的内部结构和边缘特征。这一理论并非建立在对一切语言事实进行充分检验的基础上,所以缺乏足够的跨文化语料的验证。

4 理论基础:忽视范畴原型的相对性

原型范畴观是雷考夫范畴化理论重要的理论基石。根据原型范畴观,人类主要依据典型样本、基于家族相似性原则来组织范畴并以此来认知世界。然而,范畴的典型特征和家族相似性并非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客观世界本身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范畴原型也不例外。范畴原型的确定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范畴原型的相对性首先体现在其高度的语境依赖性。例如:

① Here he soon got better, and began to hunt,and wherever he went, his dog, now grown very old,went with him.

来到这里不久,他就觉得好多了,而且还能开始打猎了。无论他走到哪儿,他那只已经很老的狗都会如影随形。

②Alaska's famed Iditarod Trail Sled Dog Race officially kicked off last Sunday.

上周日,著名的艾迪塔罗德狗拉雪橇比赛在阿拉斯加正式开赛。

③ I specially cook for my dogs,don't want to feed them with Dog Food all the time.In addition,I take them to the pet shop for a hairdressing regularly.

我给我家的小狗专门做饭,不愿意让他们老吃狗粮,还定期带他们去宠物店美容。

④The policemen lined up with the dogs to face the rioters.

警察们带着狗排成一列面对暴徒。

在以上4个例子中,特定语境的引入形成不同的狗的原型。在例①的打猎语境中,最有可能的狗是某种猎狗;在例②的比赛语境中,首先映入人们大脑里的可能是一只擅长奔跑和拖拉的雪橇犬;就例③和例④而言,人们可能会分别想到宠物狗和德国狼狗。不同的语境会使人们自然地联想起某些具有不同属性的范畴成员,这些成员在非语境化的条件下并不是范畴中心成员。在非语境化条件下狗的某些属性(如会吠、4腿、有毛、哺乳动物等)在特有的语境里被边缘化,而另外一些属性却得到突显。在狩猎语境中,认知主体往往引入新的重要属性,如“会搜索和带回猎物”、“为猎手指示猎物方位”等。在喂养宠物的语境中,“毛鬃华美”、“温顺喜人”、“举止可爱”等属性则显得重要。因此,语境决定范畴原型的选择。原型并不是某个范畴固定的参照点,而是随着语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范畴原型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不确定性方面。例如,在沙子、树叶、跳蚤这些范畴中,哪一粒、哪一片、哪一只是原型呢?即便能说出原型,也必定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又如,服装是一个范畴,哪一个是原型呢?内衣还是外衣,上衣还是下衣,唐装还是西装,冬装还是夏装?从历时角度看,我国服装的原型,上下五千年不知变了多少回,古时的很多服装现在已了无踪影。如果人们进行跨文化、跨时空的思考,情况则更加复杂——人们能说亚当、夏娃用于遮体的那片树叶是衣服的原型吗?其实,即便有原型存在,人们也很难获得划分原型的标准。

原型范畴观还认为,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在认知过程中的地位是不相等的,彼此之间有隶属程度差异。如此一来,原型的不确定性则更加明显,因为原型范畴观并没有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标准来确定范畴成员的典型性和隶属度,虽然它采用认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但对范畴原型的判定主要依赖直觉和内省,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能分清孰轻孰重。以水果这一范畴为例,对于四川盆地的人们来说,苹果、梨、橘子可能都符合原型标准,而对于柴达木盆地的居民而言,这些水果都不是原型,而哈密瓜和葡萄却是常见水果。

承认范畴原型的相对性并不意味着否认其存在的绝对性。范畴原型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范畴的相对性显示原型的差异性、复杂性与多元性,体现出范畴原型新的内涵和规定性。范畴化理论基于原型范畴观发展而来,原型范畴观没有考虑到范畴相对性这一特点,所以理论基础并不完善。

5 理论核心:内部结构不一致

理想化认知模式是雷考夫范畴化理论的核心,该模式以框架、认知语法、脚本、图式、场景等理论为来源。笔者认为,理想化认知模式的理论来源过于复杂,这导致其内部结构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并使基于该模式的分析变得困难和矛盾。转喻是理想化认知模式的重点内容,雷考夫将转喻用于事件领域和情感领域的分析,其不一致性较为明显。

在事件领域方面,雷考夫以乘坐某种交通工具去某地为例论述转喻表示的理想化认知模式。该模式包括:(1)前提:你有一种交通工具;(2)开始:你进入该交通工具并开始启动;(3)中心:你向你的目的地驶(划、飞等)去;(4)结束:你停下交通工具并走出来;(5)终点:你到了目的地。

根据这一理想化认知模式,当人们回答How did you get to the party?(你是如何来到聚会地的?)这样的问题时,可以利用转喻,以整个范畴中的一个成员表示该范畴。例如:

⑤a.I drove.

我开车去。(中心表示整个ICM)

b.I have a car.

我有一辆汽车。(前提表示整个ICM)

c.I hopped on a bus.

我跳上一辆汽车。(开始表示整个ICM)

在情感领域方面,雷考夫以愤怒的转喻体系为例进行说明。雷考夫认为,“一种情感的心理反应就代表这种情感”,情感能够体现普遍的转喻原则(Lakoff 1987:382)。 例如:

⑥He got red with anger.他因发怒而脸涨得通红。

雷考夫认为,当人们发怒时,体温上升,体内压力增加,产生脸部和颈部涨红的生理反应,而这种脸颈涨红可以转喻地表示愤怒(同上)。

笔者将两个领域中的例子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由转喻所表示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的问题。雷考夫在描述转喻的特征时指出,“给出一个具有背景条件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其中两个元素A和B之间有一种代表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理想化认知模式中的元素 B可以代表元素 A”(同上:78)。笔者认为,理想化认知模式中的代表关系实际上强调特定语境中两个元素之间的规约性关系,进而加强某一元素对另一元素的预测度。在例⑤中,How did you get to the party?这一背景信息巩固该模式中一系列元素的规约化程度,激活并预测该范畴中其他元素的出现。而在例⑥中,anger与red之间的规约化程度显然有所降低,愤怒这一情感无法通过He got red得以充分表达,因为red不仅是 anger通常伴随的生理反应,也是shameful,drunk,sick,mad 等常伴随的生理反应。因此,与red相关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数量较多,red与anger只是这些理想化认知模式的交集之一。很显然,与例⑤相比,例⑥中red对于anger的规约化程度和预测性较弱,由二者构成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在内部结构上并非完全一致。而且,就语言形式和转义程度而言,上述两例也并不相同——前者只有借体出现,转义性强;后者借体和本体同时出现,转义性较弱。

关于理想化认知模式内部结构不一致的根源,笔者认为,这与其复杂的理论来源有关。在解释有关乘车的理想化认知模式时,雷考夫主要依据脚本理论。“脚本强调概念依存,在本质上与事件和行为的序列相关,这种序列在文化上是共有的,具有规约性。”(Al-Sharafi 2004:160) 而在有关愤怒的转喻模式中,雷考夫则参照场景理论进行解释。“脚本与场景的区别在于,脚本依据行为的规约序列进行解释,而场景则依据具体的因果关系来解释,这种因果关系与兴趣和意向相关,具有任意性,其规约性和预测性远不及脚本。”(同上:168)在例⑥中,人们无法通过red本身实现意欲表达的目标,只有依赖具体的语言表达,相关的理想化认知模式才能明确呈现。其实,即便在例⑤中,乘车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激活也是以前文语境为基础。理想化认知模式并非预先存在,语言和语境对于其形成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雷考夫对于理想化认知模式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其理论来源的多样性导致内部结构上表现出不一致性。

6 结束语

雷考夫范畴化理论是以批判亚里士多德客观主义为基础的经典范畴理论为前提,它全面吸收从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到罗施(Rosch)有关范畴划分的研究成果:家族相似性、转喻推理、原型效应、基本层次效应以及语言中认知范畴的应用等。该理论还注重范畴原型在抽象层面的发展,理想化认知模式的提出进一步证明经典范畴理论的错误性和原型理论的合理性,说明概念范畴并不仅仅是根据范畴成员的客观特性来描述其特征,而是由进行范畴划分的人的本性来决定,是不反映自然过程的想象的结果。雷考夫范畴化理论的主观主义倾向和对经典范畴理论的绝对否定使其在宏观层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本文认为,该理论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1)研究视角缺乏共时与历时的结合。范畴化的过程是历时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范畴的变化既可以发生在一个范畴内,也可以发生在不同范畴之间;(2)研究语料缺乏跨语言的多样性。原型范畴观和理想化认知模式不能解释体现人类对立统一思想的反训现象;(3)理论基础忽视范畴原型的相对性。范畴原型具有高度的语境依赖性和自身存在的不确定性;(4)理论核心内部结构不一致。理想化认知模式的理论来源过于复杂,这导致其内部结构缺乏系统性和一致性,并使基于该模式的分析变得困难和矛盾。

尽管雷考夫范畴化理论存在上述问题,但它为人们更加准确、全面地认识语言及其本质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更重要的是,它能对传统范畴理论无法解释的、大量处于中间状态的语言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探讨雷考夫范畴化理论的缺陷,旨在更加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理论,以推动范畴化的理论构建及其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

黄 焯.文字声韵训诂笔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王馥芳.认知语言学反思性批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姚 岚.ICM对借代认知研究的消极影响[J].外语学刊,2005(5).

俞建梁 黄和斌.原型范畴理论的缺陷与不足[J].外语学刊,2008(2).

赵彦春.认知语言学:批判与应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Acuña-Fariña, J.C.A Constructional Network in Appositive Space[J].Cognitive Linguistics, 2006(1).

Al-Sharafi, A.Textual Metonymy:A Semiotic Approach[M].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4.

Cienki, A.F.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and Domains[A].In: Geeraerts, D., Cuyckens, H.(Eds.),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Croft, W., Cruse, D.A.Cognitive Linguistic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Cruse, D.A.Prototype Theory and Lexical Semantics[A].In:Tsohatzidis, S.L.(Ed.),Meanings and Prototypes:Studies i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C].London: Routledge,1990.

Evans, V., Green, M.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Lakoff, 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Langacker, R.W.Review of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J].Language, 1988(2).

Taylor, 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Vervaeke, J., Green, C.D.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eories:A Critique of Lakoff's Theory of Categorization[J].Metaphor and Symbol, 1997(1).

猜你喜欢

理想化范畴原型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包裹的一切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陆毅:侯亮平是个太理想化的人
西方美术中的女性人体艺术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
李一男的小牛电动车太过理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