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川市莼菜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

2017-02-26陈高杰陈洪波朱万辉

湖北植保 2017年3期
关键词:利川市莼菜菱角

陈高杰陈洪波朱万辉

(1.湖北省利川市忠路镇农业服务中心 45400;2.湖北省利川市植物保护站 445400)

利川市莼菜主要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

陈高杰1陈洪波2朱万辉2

(1.湖北省利川市忠路镇农业服务中心 45400;2.湖北省利川市植物保护站 445400)

利川素有“莼菜之乡”的美誉,莼菜常年种植面积2000hm2。海拔1400m以上、能灌能排的稻田,非常适合莼菜的栽培。近年来,随着莼菜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受规模化种植、莼菜苗老化、病虫基数等影响,莼菜病虫害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制约莼菜的产量与品质。经过多年观察、试验和调查分析,逐步摸清了莼菜主要病虫害种类,并找到了切实可行的绿色防控技术对策。

1 主要病虫害

1.1 菱角萤叶甲

属鞘翅目,叶甲科。该虫在长江流域年发生6代~8代,以成虫在杂草残茬或土缝中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天气转暖后,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当莼菜叶片浮出水面后就迁入取食,以幼虫和成虫吞食叶片,形成大量孔洞,影响光合作用,严重时则食尽全株叶片,仅留叶脉,影响莼菜产量和品质。

1.2 水稻食根叶甲

又名食根金花虫,属鞘翅目,叶甲科。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积水田土中越冬。幼虫为害莼菜根部,受害莼菜生长不良,叶片枯黄,严重的莼菜根被咬断,容易拔起,甚至须根腐烂,成片枯死。

1.3 螺蛳

莼菜田中螺蛳以椎实螺、田螺、扁卷螺为主,冬季潜伏于泥土中冬眠。螺蛳食性杂,主要吃莼菜嫩茎及叶片、有机碎屑等,尤以椎实螺、扁卷螺附着在幼嫩叶片上危害,造成叶片腐烂。

1.4 稻大蚊

属双翅目大蚊科,是利川市新近在二高山水田局部发生的害虫。一年发生多代,有文献报道说不危害农作物,据我们喂养观察,幼虫啃食莼菜叶肉成缺刻或孔洞。主要发生在近年来新发展的二高山莼菜田中。

1.5 叶腐病

半知菌亚门真菌或细菌侵染。为害浮贴水面的莼菜叶片,病斑形状不定形,有的呈“S”形,有的形如蚯蚓状,褐色或黑褐色,坏死部后期出现白色皱球状菌丝团,后生茶褐色球状的小菌核,发病重的,叶片变褐腐烂。叶腐病是水质败坏后菱角莹叶甲、螺蛳为害所致。

1.6 根腐病

大多数认为是虫伤后引起的根腐,如水稻食根叶甲,致病病原菌不明,还有待研究。根部腐烂,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逐渐减弱,最后全株死亡。主要表现为整株叶片发黄、枯萎。

2 绿色防控对策

2.1 农业防治

一是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二是及时添换清水,保持水质清澈透明;三是合理轮作。莼菜种植6~8a以后,可改为鱼池,养殖食草、食螺鱼类,1~2a后重新种植莼菜;四是适时更新换代。植株生长势开始减弱后,可以部分或全部拔除,选用健壮植株的种茎重新栽种。

2.2 物理防治

人工清除杂草、青苔、水网藻、螺蛳以及染病植株等。莼菜萌芽,锥实螺大都集中在莼菜田四周和流水口时,应及时捞除;每年莼菜萌芽前,都要拔一次杂草;生长期间,结合采收,随时拔除杂草;对生长过密或老黄叶过多的茎叶,要及时疏枝除叶。

2.3 生物防治

在莼菜田中投放少量鲫鱼、黄鳝、泥鳅等控制水稻食根叶甲、螺蛳、稻大蚊的生长繁殖。

2.4 化学防治

仅在莼菜田有害生物形成优势种群,农业、物理、生物防治达不到理想效果时使用。在预测预报基础上,掌握田间病虫发生情况,针对病虫种类,以生物农药、低毒低残留农药为主,对症下药。防治螺蛳、菱角莹叶甲、食根叶甲等,二高山区宜在4月20日前完成,高山区宜在4月25日前完成。采收期用药,宜将水层控制在20cm左右,并在用药后3d~5d及时更换田水,采收间隔期保持10d~15d。

2.4.1 菱角莹叶甲、食根叶甲防治

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67m2用5mL或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g兑水30kg喷雾防治。

2.4.2 稻大蚊防治

新种植田,若稻大蚊的幼虫将莼菜叶片咬成缺刻,严重影响莼菜生长,可用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mL兑水30kg喷雾防治。

2.4.3 锥实螺、扁卷螺、田螺的杀灭

三种螺蛳是莼菜的大敌。严重时可吃光叶片和嫩芽、嫩茎,造成减产,甚至无收。用4%螺威粉剂800g拌细土25kg均匀撒施进行杀灭。杀灭见效后即调换田水。

2.4.4 叶腐病防治

俗称“烂叶子”。防治方法主要是保持田水清洁、流动,杜绝或减少菌源污染。

S471 文献识别码:B

1005-6114(2017)03-036-002

2017-04-20

陈高杰(1975-),男,助理农艺师,长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利川市莼菜菱角
石柱县莼菜种植现状及引种试验
给“菱角”洗澡
“绿色”的莼菜
采菱角
利川 “候鸟人才”基地武汉联络处挂牌成立
吃菱角
莼菜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初步研究
利川莼菜发展概况及建议
摘菱角
省水利厅:以水为媒推进“三个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