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型官员最新代表李书磊
2017-02-25徐天
徐天
如果总结近两年中国政坛的关键词,反腐必是重中之重。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反腐败斗争中,一位新的中纪委副书记悄然上任。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北京市原纪委书记李书磊当选中纪委副书记。
有媒体评价:李书磊是中国政坛几年来学者型官员的最新代表,出版二十余本专著,读者心中评分都不低,他正是传统意义上所谓的“学而优则仕”。
学霸的青春
1964年,李书磊出生于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刘庵村,哥哥大李书磊十多岁,在离家不远的破车庄学校做民办教师。李书磊还未上小学就求哥哥教他识字,未及学龄便进了哥哥任教的学校。10岁,李书磊跳级进入初中,两年后跳级进入高中,14岁那年,李书磊考上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
北京大学1978级中文系学生马相武注意到了李书磊,这个圆脸、个子比其他人矮一大截的“小孩”总来他们班旁听。后来成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的马相武回忆到,那时旁听的人很少,像“这个小孩”这样几乎所有课程都不落下的更是少见。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北大中文系,最高理想往往是当作家、发表小说。如果哪个同学在书报上发表了小说,大家就会争相传阅,羡慕不已。李书磊也被这种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每日往来于图书馆、教室与宿舍,一点点啃食着庞杂的著作,还加入了学校五四文学社的诗歌组。
大三時,李书磊决定放弃图书馆学,改修文学。1982年,他如愿以偿,在数十名考生中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是谢冕和张钟。
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北大,在一场又一场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焕发着生机。在谢冕看来,北大是社会才俊集聚的地方,而这种集聚能唤起学子们对社会和公众的使命感,以及作为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
这种思想解放运动和精英意识,很快使李书磊摆脱了中学时代“通过报纸、课本认识世界的偏狭”,他感到自己的思想与心智“在不断的惊愕中进步,归于健全”。
1986年,李书磊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中央党校文史教研室文艺理论组。工作一年多后,他再次考回北大,攻读现代文学博士,师从严家炎。虽转变了研究方向,但他对当代文学的兴趣并未停止。
在攻读博士期间,李书磊展现了不同寻常的社会活动、写作和科研能力。他与当时的多数北大精英一样,关切文学、社会与政治,频繁发表评论文章。他为现代主义风格的文学形式叫好,是“现代和现代化的信仰者”,相信市场经济和民主。
逐渐地,批评家李书磊的名号在北大叫响。
逃避庸人命运是生活主题
1989年,李书磊博士毕业前,主动联系中央党校,想回来工作。
因党校系统调整,他原先所在的文艺理论组已并入语文教研室。语文教研室的领导之前便赏识李书磊,立刻联系学校组织部门。经过审查,李书磊回到党校,成为讲师。
在北大受到的学科训练和扎实的阅读基础使李书磊很快脱颖而出,被当作培养对象。党校教师均要参加挂职锻炼,确定李书磊的挂职地时,相关部门征求李书磊所在室领导的意见,对方表示,地方越偏远,越能锻炼他,越好。
1992年1月,李书磊赴河北省秦皇岛,在该市最贫困的青龙县挂职,任县委副书记。
李书磊带着古书下乡,白天处理村中的大小杂事,晚上在农家炕头上阅读经史子集。这种生活,恰恰是他向往的。他不赞同读书人一味面对青灯故纸,汲汲于茶杯里的风波,而认为应作“观世音”,倾听众生苦乐。别人眼里,做官是俗,读书是雅,他却觉得,“大俗对大雅有一种成就,大雅对大俗则有一种拯救”。比如唐宋八大家,既是官员,也是文人,是他眼中难得的文化样本。
1993年5月,李书磊结束挂职,回到党校,被提拔为语文教研室主任。这一年,他刚满29岁。
同年,谢冕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丛书》出版,李书磊博士期间所著的《都市的迁徙——现代小说与城市文化》作为一册,被收入其中。李书磊的研究课题在当时颇具前瞻性,直至今天都属于热门领域。
此时的李书磊已是副教授,他在后记中写道:“逃避庸人命运成了我生活的主题。”他希望自己能永远拥有旺盛的求知和思想欲望,拥有经历并且表达人生的强烈的内心驱动,“一如少年时代”。
“庸人”之说并非空穴来风。李书磊从青龙县挂职回城,眼前的城市是高楼、电脑、好莱坞电影和后现代主义的世界,他的生活则是市民化的,逃不开薪水、职级、分房、购物等现实处境。商品大潮袭来,他却觉得内心充满磨损、疲惫和懊恼。
人生快至一半,可是想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做,真正的学术构建还没有完成,传世之作尚未出版,他觉得惶惑。他时时记起那个古书和乡村构成的朴素的中国,以及这个朴素的中国所给予他的召唤。
从学者到官员
1994年,经单位举荐,李书磊进入中央党校开办的一年制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1995年,31岁的李书磊被评为教授。1997年,李书磊被任命为文史教研部(语文教研室属于文史教研部)副主任。两年后,升任主任。
同年,他出版了自己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部分论文选集。他在后记里说:“我读自己80年代的文章甚至有点为今天惭愧;今天的思想或许周全了些,但却没有了80年代的锐利与生气……就我而言,‘三十的庸人是做定了,四十岁会不会变成老不死,就看能不能招回些二十岁的精神了。”
2002年,李书磊从文史教研室主任调任培训部主任。第二年,李书磊出版了1998-2002年的文集《说什么激进》,自我鞭策仍在。他说:“但愿,30年后我自己还能坦然阅读这书,不被其中的种种纯洁所刺痛,不会心如刀绞。”
2004年2月,根据中组部安排,李书磊赴陕西,挂职西安市委副书记两年。回京两年后,2008年6月,他出任教务部主任。当年12月,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
一次国家图书馆开办珍贵书籍文物展,李书磊约老主任一起去看。老主任问他还有时间读书吗?他说,“有,晚上。”老主任劝勉他,你是读书人,不要把本分丢掉。他说,请你放心,我不会丢掉的。
官位渐高,李书磊多是夜读。万籁俱静,敲门声、电话声皆不再有。如同他所欣赏的古代官员,千里宦游,两袖清风,满墙书卷,白天升堂处理俗务,晚来在灯下读书咀嚼真谛。
2014年1月,李书磊调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两年后,上任北京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今年1月,当选中纪委副书记。
李书磊曾说,要守其黑而知其白,怀着坦然的心态应对商业化时代,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改善工作。2003年之后,李书磊没有再出版著述,只参与了《雁塔乡村治理》的写作。
至此,他完成了学者到官员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