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英汉译本探究
2017-02-25董帅
【摘要】翻译转换理论最早是由卡特福德提出的,并由包振南先生引进到国内,该理论建立在韩礼德阶和功能语法理论之上并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介绍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浅析其翻译理论优势,并对其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对后来研究者及对翻译实践有所指导意义。
【关键词】翻译转换 层次转移 范畴转移 英汉译本
一、引言
1965年卡特福德在其《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首次提出了翻译转换这一术语,这一翻译理论在西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许多知名学者开始探讨翻译转换这一现象,并用之于实践,这一转换理论也对中国产生不小的影响,本文通过对翻译转换的分类探析,并结合《呼啸山庄》两个不同的汉译本,指出翻译转换理论的内容及其优势,并结合实例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二、浅析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
翻译转换理论由卡特福德提出,意思是从原语到目标语过程中偏离了形式对应,所谓形式对应是一个目标语(单位,类别,结构,等级)的范围,在目标语的机体尽可能具有与源语范围有相同的地位.翻译转换理论在语言学角度出发,解决了传统翻译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一些问题。翻译转换为语言之间的互相转提供了理论基础,卡特福德把翻译转换分为层次转移(词汇和语法)和范畴转移(不同的阶)两大类。
范畴转移又包括结构转移,词类转移,單位转移,和系统内转移。层次转移是指语言层次方面的变化,例如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可能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或者一种语言的词汇项译成语法项。结构转移是指语言结构上的变化,如英语中的被动形式可转移为汉语中主动形式,汉语中的肯定可以转移为英语中否定形式。词类转移是不同词性之间的转换,例如i went there by bus .我乘公共汽车去的那。英语中的方式介词by,译成汉语中的动词乘。单位转移是语言单位上的变化,例如源语中的词转换为目标语中的短语。系统内转移是指源语与目标语结构形式基本对应,但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找不对应语。
要想弄清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框架,我们必须区分三个基本的概念,语言和言语(索绪尔提出),形式对应,文本对等。
1.语言和言语。语言有两个方面,一个属于语言学的系统,既人们共同遵守的语法准则和词汇系统,另一个是言语,即人们所说的具体的话,是人们表情达意的具体运用。翻译理论大体分为语言导向的翻译理论和言语导向的翻译理论。语言导向的翻译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运用在翻译实践中,因为它寻求一种整体的的效果而往往忽视了具体的实际应用效果,在言语导向的翻译理论中,我们一般会忽略语言的整体的相似性和区别性,所以更加注重语言在各个层面的相互转换。
2.形式对应 。正如上文所说,形式对应是一个目标语的范围,在目标语的机体中 尽可能具有与源语范围有相同的地位,在法语中鲜花是fleure ,也就是说在法语的目标语机体中fleure与flower在英语的语言系统中所占的地位应该是相同的。形式对应更倾向于描述一种语言系统也就是索绪尔所说的语言的范围 。
3.文本对等。文本对等指的是任一目标语文本或者部分文本在一定的场合下被认为是源语文本的对等成分,文本对等强调目标语文本和源语文本元素之间的关系。例如在法语中Au dehors 有outside的意思,也有out of 的意思,再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要看文本的语境来确定是哪一个意思。
三、呼啸山庄译文风格及写作特征
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把一国的语音 文字语法系统转换成另一国的语音,文化,语法系统,由于文化 传统 哲学 地理 政治 等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翻译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翻译过程中我们很难达到那种完全的对等的状态,也就是说不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原作的语言与文学风格(刘宓庆,2001)神似但形散,as strong as a horse 正确的汉译本应该是壮如牛,而非壮如马。英语属于屈折语而汉语不是曲折与这就会导致译文特征的不同,汉语常常使用成语,谚语而英语中并不存在成语结构,在翻译过过程中很难达到形式对等。英语也具有汉语所不具备的一些特征,英语中有动名词 现在分词,过去分词 ,不定式,这些在汉语中都不具备,这些因素无疑对英汉翻译增加了一些不确定因素。
四、翻译转换理论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分析
翻译转换理论有卡特福德提出,并把它定义为从源语到目标与翻译过程中偏离了形式对应。本文将以呼啸山庄为例来研究卡特福德翻译转移理论在英语小说汉译中的应用。
本文将以范畴转移为例进行分析。
1.结构转化下的两汉译本分析。结构转换有多种形式,根据源语言的的特点,翻译成目标语时可能会出现主动被动,肯定否定之类的转移。
例1. He hailed me to follow him, and, after marching though a wash-house, and a paved area containing a coal-shed, pump, and pigeon-cote, we at length arrived in the huge, warm, cheerful apartment, where i was formerly received .
译本一:他招呼我跟着他走。于是我们穿过洗衣房,经过一个石头铺的院厂(哪儿有一堆煤的棚屋,一台水泵,还有一个鸽子棚),终于来到了头天接待过我的那间暖和,敞亮的大屋子。(宋兆霖译)
译本二:他让我跟着他走,走过了洗衣间,还有那铺着石子的场地(这儿有一间储藏煤的屋子,还放着抽水机和鸽子棚,最后总算进入那间舒服暖和的屋子,昨天我也是在这儿接受款待的。(王芳译)
从上述两种不同的中译本我们可以看出,译本一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也更加通顺易懂。译本二完全按照原文的语法形式翻译成目标语,而忽略了汉语的习惯用法,译本中仍然采用了被动形式,还缺少了汉语美感的表达。
2.词类转换下的两汉译本分析。英汉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表达特点,词性转换常常会发生。
例2. They both promised fair to grow up as rude as savages; the young master being entirely negligent how they behaved, and what they did, so they kept clear of him.
译本一:看来他们两个将来都大有希望长得像野人那么粗野,小主人对他们的举止行为一概不过问,所以他们也乐的躲开他。(宋兆霖译)
译本二:眼看着他们成年后都有可能像野人般粗鲁,小东家根本不管他们做什么,也从不搭理他们。(王芳译)
从例二中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英语中有大量的名词,形容词,汉语中则比较偏向于动词。形容词 转译名词也很常见,rude 和 negligent 在译本一中分别译作名词粗野和动词不过问,这样读起来使句子更加生动,而译本二则显得比较突兀。
3.单位转换下两汉译本分析。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语言单位的互相转换,如果只考虑保持原文的结构,这样会使翻译效果大打折扣,在翻译过程中这样的转换随处可见。
例3. She looked at me, leaning back in the chair, and remained motionless and mute.
译本一:可他只是朝我打量了一下,就往后朝椅背上一靠,一动不动,默不作声了。(宋兆霖译)
译本二:没想到他只看了我一眼,朝后靠了靠,就一动不动了,并且紧闭着嘴巴。(王芳译)
译本一中looked at me mute分别译作朝我打量了一下,一动不动,而译本二中完全按照语法结结构翻译成朝我看了一下,紧闭着嘴巴,这样的对照原文翻译使句子显得冗长,繁琐,译本一更加符合汉语表达方式。
五、总结
汉语和英语巨大的文化差异,给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卡特福德的翻译转理论,使我们充分了解到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表达方式差异的基础上进行翻译转换工作的必要性,给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但该翻译理论只是从句子的层面出发,往往忽视了文化,传统等因,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我们要更加客观的看待该理论,取其精华用到我们的翻译实践中。
参考文献:
[1]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 1992.
[2]宋兆霖.呼啸山庄[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3]王芳.呼啸山庄[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3.
[4]Car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fifth impression,1978.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作者简介:董帅(1990.2-),男,山东聊城人,中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