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2017-02-25宋阳

校园英语·中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跨文化交际

【摘要】现今,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迅速发展。在文化翻译中,英汉两种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处理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译者需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本文深度探讨了文化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的诸多问题,从而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文化翻译 译者主体性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学派翻译论的出现不仅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而且把翻译主体性的研究提上了重要日程。而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主体性问题也自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自始至终发挥其主体性意识,然而,这个翻译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翻译界长期以来却受到了忽视,未有全面系统的研究。

相对于国外,国内研究起步稍晚一些。国内一些学者如许钧、屠国元、查明建、袁莉以及宋志平等从不同的研究视角,探讨了译者的主体性意识。本文将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从译者身份的转换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受到的制约。

二、文化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就是在尊重翻译对象及客观翻译环境的基础上,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表现为译者的语言操作、文化特质、人文品格等方面,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特点。“文本不能被视为静态的语言标本,它实际上可以看作是译者作为读者对作者意图的有声解读,然后把这些内容再创造地传达给另一文化的读者群体。”可见,译者的身份在在原文读者和译文作者之间进行转换。

1.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承担三种不同的身份——读者、作者、以及协调者。

(1)译者的“读者”身份。译者必须首先解读原文作品。然而,译者并不是总能成功地解读出作者的意图。这可能是因为,他的主体性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一方面,作者对语言的选择不仅受其喜好的制约,而且受其能力,他喜欢的写作方式、写作题材尤其他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制约;另一方面,从译者的一方来说,也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难以接受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产生文化上的排异性。

(2)译者的“作者”身份。在文化翻译中,译者不仅充当了原文读者的角色,而且也担当了译文作者的角色。译者进行译文语言选择时,应该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从而在与译文读者的交际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意识。

译者不得不跳出原文语言结构的限制,来传达作者的意图。作为再创造者,他需要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文体特征、作者对人物角色的情感和态度等,而且,还要考虑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接受能力。原文作者和译者在同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了各自的视阈,面对语言文化差异,译者将原文作者的视角与本人的视阈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视阈。视阈融合的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对原文作品中的文化进行过滤,将自己所处社会文化背景带进原文,并以改写的方式呈现在译作中。但这种改写并不是随意的,切不可与原作背道而驰。

(3)译者的“协调者”身份。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译者站在这一过程的中央,遇到跨文化差异时,作为协调者,不得不在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进行协。特别是,当受到政治规约、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的干涉时,译者会迫不得已以牺牲作者为代价进行语言选择;或者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作者的意图。如果译者故意改变作者的意图,由于没有忠实于原文话语,他内心深处会感到很不安。如果他坚持传达作者的意图,而该意图为译入语文化所抵触,那么他的译文就会被当局所禁止。此时,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了制约。

2.译者主体性的制约。译者的主體性不可避免的收到主观、客观等因素的制约。译者的主体性会受到译者自身因素的制约,如译者的双语能力、译者的生平经历、译者的文化结构等;也会受到客观的翻译环境的制约,如,政治因素、历史因素、商业因素、翻译规范与行业道德等。

三、译者如何正确发挥主体性意识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译者必须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尤其是对于冲突性的意识形态、对立的宗教信仰、或者其他社会政治偏见,保持中立的态度,不介入译者因自己的情感而产生的任何偏见;之后,在不违背原作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弘扬中国文化。

四、结语

本文在文化翻译的过程中,从译者三种身份的转换的角度,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正确对待文化差异,不介入译者因自己的情感而产生的任何偏见,在不违背原作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弘扬中国文化,达到跨文化交际的实现。

参考文献:

[1]Bassnett.S and A.Lefevere(eds.).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C].London & New York:Pinter.1990.

[2]Snell-Hornby.M.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1988/1995.

[3]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4]何自然.另类翻译的困惑[J].中国翻译.3003(2):11-14.

[5]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6]宋志平.论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意识[J].东北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院报).2000(6):84-88.

作者简介:宋阳(1992-),女,汉族,山东烟台人,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跨文化交际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