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炬灼灼指引菌物科研
2017-02-25
“西部之光”项目的支持,不但帮助个人拓宽了专业道路,也带动了研究所学科发展,培养了稳定的食用菌领域科研队伍
春去秋来催华发,白驹过隙争朝夕。对于一名奋斗在科研与农业一线的科研人员来说,申报项目,完成任务,科技扶贫,科普宣传……周而复始,日复一日,似乎总感到时间是不够用的。与时间赛跑的科研旅程中,自身的成长和价值的争辩总在脑海中闪现。忽如一夜春风来,一束光芒的闪现让成长和价值如此和谐的呈现,如星光闪烁温暖心灵,如灯塔烛炬指引方向,无法不去记下我和“西部之光”的点点滴滴。
从一名农业大学的新生,到参加学术交流的代表,再到申报、编撰各类项目文件和资料的过程中,我时刻记得自己是来自“西部”的。曾几何时,从经济延伸到科研领域,再到人才比例、发展机遇,与中东部相比,“西部”多多少少被赋予了一丝别样的意味。虽然我个人始终认为暂时的落后恰恰意味着更大的空间,但现实的资源与机会还是难以实现均等,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看到身边的同学、同事一个个选择了离开西部,无奈和茫然也时时袭上心头。
直到“西部之光”这个充满了特别意义的称谓出现令我眼前豁然光明。2003年,国家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随后启动实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工作,并启动相应的项目支持计划。不经意间,身边的同事,曾经的同学,纷纷加入了西部之光的行列,而我自己也荣幸地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我能深切感受到,通过这个计划,大家不但得到了经费的支持,更通过交流学习得到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技能和信息。
2010年,我以“秦嶺中段地区珍稀野生经济真菌种质资源研究与保护 ”项目入选“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在“西部之光”计划带动下,我在其后的几年里先后主持和参加了陕西省、中科院科技计划和扶贫计划项目10余项,主持编制了陕西省省级地方标准9项,获授权专利6项,负责建立了西部地区唯一的秦岭地区菌物主题标本馆,并承担了中科院西安分院在陕西省紫阳县和洛南县的一系列科技扶贫工作。凭借在秦岭山区食用菌产业中扎扎实实的工作,我先后获得“陕西省扶贫工作先进个人”、“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优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并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聘为陕西省三名常务理事之一。
秉承着西部之光的科研能力推动本质,我和我所在的科研团队突破了珍稀野生食用菌羊肚菌在秦岭实现人工栽培的技术瓶颈。我们从秦岭羊肚菌野生种质资源入手,进行了持续、大工作量的野外科考,设计并实施了上百种模式的人工驯化栽培试验,确定了最适秦岭地区应用的羊肚菌生产菌株和人工栽培技术,在2016年实际对比中已处于国内先进的水平,并已进入推广阶段。
秉承着“西部之光”的科技服务精神,我把科技扶贫始终摆在工作的核心位置。秦巴山区是国家级连片扶贫重点区域,西部之光项目开展以来,我和同事们在对扶贫区气候环境特点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核心技术模式,使扶贫人口农业收入显著提升;选育本地适栽菌种体系,使应用区农业人口增收超过了亿元;持续培训山区技术骨干累计超过3000人,将科技扶贫的火种洒遍了三秦大地。
“西部之光”项目的支持,不但帮助个人拓宽了专业道路,也带动了研究所学科发展,培养了稳定的食用菌领域科研队伍,我们将沿着“西部之光”照亮的道路坚定前行,为西部食用菌产业的腾飞做出贡献!
李峻志(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