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黎平会议的历史贡献及时代价值
2017-02-25敖以深
敖以深
[摘要]黎平会议是红军长征时期召开的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否定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主张,肯定并且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红军西进贵州的建议,是党和红军实现重大战略转变的开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的起点。黎平会议之后,在以毛泽东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辛探索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更加紧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关键词]黎平会议;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
1934年12月18日召开的黎平会议,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与博古、李德的“左”倾冒险主义的斗争,以“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和遵义会议最为关键。”①黎平会议是推动党的路线转移的重要转折,即由“左”倾错误路线转到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的重要节点,成为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重大问题的尝试,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思想准备。80多年来,关于黎平会议的研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会议史实的考证、会议精神的概括提炼等,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来考察研究的成果则相对较少。
一、黎平会议以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然而,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有一个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在理论上,党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②这是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实践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则大大提前。李大钊、陈独秀等党的早期领导人,曾经提出过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思想。党的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分别明确了最终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形成的初步成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人民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创建了工农红军,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权,成功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使在国民党统治区,也发展了党和其他革命组织,展开了群众革命斗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结果。
总体而言,黎平会议以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其探索道路十分曲折。由于党处于幼年时期,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透,了解不深,再加上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失误,中国革命走了很大的弯路。特别是1931年开始的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左”倾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
1932年春,共产国际执委会派李德前往中国。1933年初,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往中央根据地。同年9月,李德以中共中央军事顾问的身份来到瑞金。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将红军的军事指挥大权交给李德,由于李德不了解中国国情、脱离战争实际情况,结果导致反“围剿”作战连连失利,致使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长征初期,李德是负责军事指挥的“三人团”成员之一,他的军事指挥错误再次充分暴露。一方面强调保密,对战略转移没有进行应有的政治动员;一方面在退却中采取了消极避战、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损失惨重。1934年底,中央红军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才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总兵力从开始战略转移时的8.6万余人减少到3万多人。血的事实,宣告了“左”倾冒险主义军事指导的彻底破产,使广大红军指战员对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产生了怀疑和不满,强烈要求改变军事领导的情绪日益高涨,从而为黎平会议的召开以及重大战略转变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二、黎平会议是党和红军实现重大战略转变的尝试
1934年12月18日,中央红军在黎平县城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亦称为黎平会议。会上,围绕中央红军战略行动方针的中心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毛泽东对战争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结合当时红军自身的实际,提出了战略方向转变的意见,以及实现战略方向转变应该采取的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原则。出席会议的多数同志赞同毛泽东关于战争形势的分析和战略方向转变的意见,最终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否定了博古、李德所坚持的北上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不切实际的战略方针,确定了红军的战略决策和行动方向,号召红军全力实现新的战略目标,责成中革军委按各阶段制定军事行动计划,书记处和政治部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确保中央决定的贯彻执行。由此可见,黎平会议使中央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由转折走向胜利,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新的起点。
黎平会议否定了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错误军事路线。1932年10月宁都会议以后,“左”倾思想逐渐占据统治地位。1933年初,临时中央迁入中央根据地,“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根据地和临近根据地进一步贯彻执行。第五次反围剿中,“左”倾路线发展到了顶点,开始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实行“御敌于门外”的错误方针,广昌一战红军遭受很大损失以后,又实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守,最后实行逃跑主义。1934年10月,红军“猝然决定离开中央根据地,”③但事前没有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作深入的思想动员,也没有做长途行军作战的准备工作,便仓促进行转移。长征开始时,由于“左”倾路线在军事行动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继续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黎平会议以中央政治局名义,以决定的形式否定了博古、李德顽固坚持的已经过时的错误军事路线,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正确的战略决策,使中国革命重新走上了正确路线。
黎平会议采纳了毛泽东提出的红军西进贵州的正确主张。黎平会议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认为在蒋介石派遣重兵封锁的环境下,中央红军坚持北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已经不合时宜。毛泽东根据敌情变化的客观实际情况,提出西入贵州、挺进黔北,占领遵义,在黔北建立新的根据地的战略计划。会議通过了《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指出:“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但政治局认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云南地区,对我们是不利的。我们必须用全力争取实现自己的战略决定。”④为确保战略部署的执行和实现,指示红军“在向遵义方向前进时,野战军之动作应坚决消灭阻拦我之黔敌部队。对蒋、湘、桂诸敌,应力争避免大的战斗,但在前进路线上与上述诸敌部队遭遇时,则应打击之,以保证我向指定地区前进”,⑤与此同时,在全体红军指战员中间,“进行广大的,深入的宣传鼓动,最大限度的提高他们的战斗情绪,坚强他们作战的意志与胜利的信心”。⑥黎平会议以后,红军目标明确,士气振奋。
黎平会议后的军事行动打乱了蒋介石“围歼”红军的军事部署。黎平会议明确了红军新的前进方向,为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转移并且西进贵州,黎平会议前后,中央军委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将湘江战役中受到重大损失的红五军团和红八军团合编为红五军团,撤销红八军团建制,把中央第一纵队和第二纵队合并成一个纵队,统称中央纵队。黎平会议召开后,军委立即转发了中央政治局的这一新的决定,并要求各军团首长将中央的决定传达到师及梯队首长。1934年12月19日,中央军委根据黎平会议的决议作出了《中革军委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军事行动的决定》,对红军在新形势下的军事行动进行了新的部署和安排。24日,公布了《关于注意与苗民关系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30日,公布了《关于各军团纵队卅一日的行动及其任务的部署》,1935年1月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我野战军迅速休整准备进入反攻的指示》,分析了薛岳兵团的军事动向,确定了红军的行军方向。中央红军挥戈西进,转战黔北,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三 、黎平会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起点
黎平会议是长征初期在红军遭受严重挫折的背景下,党为解决红军战略转移问题,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独立自主地决定了红军进军路线的系列问题,为后来遵义会议独立地处理和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奠定了基础。黎平会议以后,在战争的实践检验中,毛泽东思想逐步为全党全军所接受,从而为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的确立创造了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更好地结合创造了条件。因此,黎平会议的召开,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重要起点。
黎平会议开启了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探索。黎平会议召开之际,马克思主义教条化非常严重,党和红军正处于十分危急的关键时刻。“左”倾路线的坚持者对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特点了解不深,不了解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不了解“围剿”与“反围剿”是战争形式的反复这一规律,低估了军事斗争特别是农民游击战争和乡村根据地的重要性,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和界限。“左”倾机会主义的存在和蔓延,“种下了鄂豫皖边区反对第四次‘围剿、江西中央区反对第五次‘围剿斗争中的错误路线的根苗,使红军在敌人的严重的‘围剿面前不得不处于无能的地位,给了中国革命以很大的损失。”⑦黎平会议召开以后,红军战略路线的转变以及毛泽东正确主张的被采纳,使中国革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新景象,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
黎平会议为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理论创造了新的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其形成和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毛泽东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黎平会议以前,他在深刻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同时,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10月)、《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等系列著作,在理论上阐述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成功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然而,1931年至1934年间,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毛泽东事实上被排挤出中央领导核心之外,他的正确主张无法得到贯彻实施。黎平会议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采纳,并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黎平会议以后,特别是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相继完成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1935年12月)、《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矛盾论》(1937年8月)、《实践论》(1937年8月)、《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5月)、《论持久战》(1938年5月)、《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等系列著作,科学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的政策和策略。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黎平会议是长征时期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伟大转折的开始。黎平会议召开的第二天,1934年12月19日,中革军委发布了《关于军委执行中央政治局决议之通电》,就红军进入贵州进行军事部署:以红一、红九军团为右纵队,以红三、红五军团和军委纵队为左纵队。按照黎平会议关于战略方针转移的决定,挥师向黔北方向前进,于12月底,右纵队进占施秉,左纵队进占黄平。12月31日,中央军委纵队到达乌江南岸瓮安县的猴场镇,这时,李德、博古企图改变黎平会议决议,仍然坚持前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和的意图,⑧为克服博古、李德指挥上的错误,执行红军进入黔北以后的行动方针,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重申了黎平会议决议,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重新恢复了中央政治局对全国红军的最高领导权。1935年初,红军突破乌江天险,渡过乌江,不久攻占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明确回答了红军战略战术方面的是非问题,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了新的历史阶段。
[注释]
①石仲泉.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和红军长征史研究的若干问题[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5).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一册)[C].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③④曾羽等编著.黎平会议[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9.
⑤⑥⑧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第一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
⑦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