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我是歌手》的音乐传播模式解读
2017-02-25黄雨彤
□黄雨彤
电视节目《我是歌手》的音乐传播模式解读
□黄雨彤
音乐传播模式及其效果分析帮助我们对音乐进行传播活动设计。电视节目《我是歌手》是大众传媒领域中音乐传播效果的杰出代表。本文从音乐现场传播模式和情感传播模式两个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互动传播与多级传播过程中音乐的情感传播方式及其效果,并考量信息“媒介化”对于情感传播的影响。
《我是歌手》;音乐传播;情感传播
一、《我是歌手》音乐传播概况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音乐的传播活动为文化的繁荣灿烂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交流信息和表达情感的需要是音乐发展的一大动力。包括音乐在内的人类传播活动是极其复杂的,通过“模式”分析,对复杂的音乐传播现象、过程和环节进行分析概括,将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音乐传播结构,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2013年初,湖南卫视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真人秀竞赛节目《我是歌手》。每期节目由7位明星歌手同场竞赛,500名观众现场听审投票。豪华的明星阵容和独特的创意视角让《我是歌手》一播出就得到极大关注,为湖南卫视领跑同类卫视综艺立下汗马功劳。据CSM统计数据,2013年第一季度推出的35档综艺节目中《我是歌手》居首位,市场份额达到7.92%。①第二季在与同时段节目《中国好歌曲》的正面交锋中稳居高位,以收视率4.0%、市场份额12.3%完美收官。②第二季关注度和市场占有率持续领先,关注度在1.40%以上,市场占有率在25%以上。③
二、《我是歌手》音乐传播模式分析
(一)音乐的“现场”传播模式
节目的录制现场,受传双方处在同一时空范围里,歌手的声音通过音响设备直接传递给观众。这种“技术性”音乐现场传播模式属于人际传播范畴。
1.传播模式要素
节目录制现场音乐传播包含二个基本要素:音乐信息传播者,演出舞台,音乐受众。
在《我是歌手》中,音乐信息的传播者是7组竞演歌手和伴奏乐团。节目定位于二四十岁的歌手,羽·泉、沙宝亮、韩红、郑淳元等导师级歌手,平均出道时间超过20年,舞台经验丰富。相比于由下向上的音乐选秀,他们在演唱功力和舞台表现等方面的实力是音乐信息得以更好传递的一份有力保障。
伴奏乐团是音乐传播效果的另一重保障因素。音乐总监梁翘柏是香港乐团“浮世绘”的灵魂人物,调音师、键盘手、小提琴手、吉他手均为各自领域内高水平的行家。
“技术性”传播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技术设备在传播过程中的辅助作用。第二季中,《我是歌手》节目组斥资百万引进森海塞尔最新款话筒,在1000平方米的录音棚中使用演唱会级别音响设备,大大减少音乐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损失。为加强视觉效果,节目组借用85台光束灯配合音乐节奏进程变换灯光造型。第二季首战中,灯光恰到好处的配合让歌手韩磊的表演更显大气磅礴,受众接收到的信息情感更加饱满。
2.传播主体与客体的双向选择
人际传播最主要的特点是人本身的“多媒体”性质。歌声扮演了音乐“现场”传播模式中核心媒体角色,通过音量、音调、音色变化传递着信息。歌手的表情、肢体动作以及造型等多种手段的配合形成了特殊传播情景,构成信息综合、复杂的涵义。
人际传播的特点决定了歌手和观众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角色转换。歌手将音乐传递出去,通过观众反应接收到信息反馈情况。大众评审团在接收到音乐信息之后的表情、动作都将影响歌手后续表演。当观众表现出感动、泪流满面等情绪表征,或随节奏挥手、跟唱,或出现对歌手预设的互动点反应模糊时,这些反馈信息提示歌手修正下一阶段信息传播手段。在此过程中双方互为音乐信息传递主体。此外,每个观众作为个体受众,身处于“500位大众听审”群体之中。信息接收与反馈中个体的反应会受到群体的影响,即感受到群体的强烈情感时个体会不由自主地被带入其中。“在群体中的人,大脑功能是处于停滞状态的,最活跃的是脊椎神经——群体行为完全是脊椎神经刺激下的本能性反映。”④这种本能反应对于音乐现场的人际传播具有良性刺激作用。
(二)音乐的“情感”传播模式
1.歌曲选择中情感元素的考量
电视音乐节目传递的信息与一般物质商品不同,人们消费的是信息当中所蕴含的意义和内容及音乐带来的情感满足,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对于节目的一般受众,“感受性”需求强于“艺术性”需求,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态度是音乐信息传递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对歌曲情感进行量化,时间跨度从2013年1月18日《我是歌手》的第一季第一期到2015年3月27日该节目的第二季第十二期,以39场常规赛为抽样框,按照歌曲进行顺序编号后以9为单位,对全部295首歌曲进行等距抽样,获得32个样本。根据Thayer二维情感模型,从“能量”和“压力”两个维度去描述受众主体的“情感活跃程度”与“主观感受”。⑤同时参考Hevner情感环模型里8组情感形容词表,选择出8个基本情感描述词汇:雄壮、悲伤、向往、抒情、快乐、轻盈、激情、生机。⑥见表1。
表1
注释:平静的-a1;活力的-a2;积极的-b1;消极的-b2
通过定性分析发现,随机抽样的32首歌曲中,“情感的低级活跃”与“消极”压力来源占主流,即通过舒缓方式表达悲伤情绪的“伤心情歌”类有15首;第二大类情感为“情感高度活跃”与“积极”压力来源共同作用的“欢快动感”歌曲11首;以《重整山河待后生》为代表,用强烈情感来表达消极情绪的歌曲有4首,这类歌曲常带有雄壮、悲愤、大气磅礴之感,在流行音乐中往往比较小众。音乐之外,节目中穿插了歌手后台辛苦排练、实力雄厚的幕后团队、专业乐评人好评等带有明显指向性的花絮,其目的是向目标观众文化价值取向靠拢,为提高传播接受度营造情感认同。
2.双向互动传播与二次传播中情感元素的植入与运用
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过程中,音乐信息传递空间得以扩大和延伸,但传播单向性较强,音乐情感传递出现反馈受阻问题,对此,需要充分利用互动传播。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音乐传播过程中的辅助性越来越得到重视。以官方视频播放平台“芒果TV”为例,节目播放窗口下设功能区中点赞、评论、分享、节目收藏等按钮,方便网络受众通过简便操作表达受传者感受,借助第二方平台反馈接受效果。“互动式”传播弥补了反馈渠道不畅的缺点。
视频网站与社交平台合作的“分享”功能还帮助音乐进行二次传播和多次传播。社交网站中的音乐分享行为常伴有个人评论呈现裂变式传播。基于分享概念的传播动机包括音乐爱好者或粉丝出于对音乐的喜爱进行推荐以及为参与相关话题探讨附带音乐分享。网络分享帮助信息突破常规传播渠道,以“网络大V”“音乐明星”为代表的意见领袖充当了宣传推手,对节目话题的舆情监督和管理将成为传播者收集反馈信息的便捷渠道。
互动传播与多级传播模式下音乐信息形态都带有大众传播媒介塑造的“拟态环境”特质。受众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收到的音乐信息,是经过技术处理的信息,这种加工与重构在受众看不到的地方进行,因此常被忽略。《我是歌手》第二季总决赛采用直播后被评“车祸现场”,可见现场音乐效果和节目播出的音乐效果有所差别。录播节目中,调音师和后期技术人员充当了大众传播中修改、加工客观环境的角色。专业乐评人的评价及穿插在歌曲表演中的观众镜头都是节目组为提升音乐传播效果而加入的媒介技术手段。受众接收到的音乐信息已带有鲜明情感倾向,而不是客观真实的环境再现。电视台通过媒介把关和复制向电视和网络观众传播“媒介化”的音乐信息。凭借不断提高的后期制作技术和准确的受众定位,“媒介化”的音乐信息会更加贴近受众诉求,从而获得更好的情感表达效果和更高的收视率。
三、结语
通过对《我是歌手》音乐传播模式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不同传播模式彼此互动而并非孤立存在。“情感”是音乐信息传递的核心问题,在“现场”传播模式和“情感”传播模式的统领下,熟练运用各种传播技巧,整合不同传播类型中的社会资源,关注信息反馈,充分尊重音乐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变化中获得更好的音乐传播效果。
注释:
①收视中国.2013年第一季度上星频道综艺节目回顾[EB/OL].http://www.csm.com.cn/Content/2016/11-11/ 1054580044.htm l.
②收视中国.声音类选秀节目收视分析[EB/OL].http:// www.csm.com.cn/Content/2016/11-11/1054351534.htm l.
③收视中国.2015年声音类选秀节目收视分析[EB/OL]. http://www.csm.com.cn/Content/2016/11-11/1054154102. htm l.
④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学研究[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23.
⑤赵健谕.音乐情感识别方法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1.
⑥刘涛.音乐情感认知模型与交互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6.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