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思与批判:广州离国际商贸中心有多远
——基于政府政策目标与实际绩效偏离的深层思考

2017-02-25王先庆

城市观察 2017年1期
关键词:流通业商贸广州

◎ 王先庆

反思与批判:广州离国际商贸中心有多远
——基于政府政策目标与实际绩效偏离的深层思考

◎ 王先庆

广州是全国唯一商脉不断传承的“千年商都”,具有客源多、商场多、商品多、商人多、体验多等特色优势,拥有足够优越的自然和地理条件、足够强大的商流和物流基础、足够好的商业文化和商业氛围、足够多的商业机会以及足够多的商业人才等一系列有利条件,是全国唯一具备创建世界一流国际商贸城市各种条件的国家中心城市。那么,广州为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提出了哪些政策目标?实际绩效如何?文章提出以繁荣大众商业为切入点,以培育和扶持本地商贸企业及商人群体为突破口,以打造世界一流的商贸产业链为主线,抢抓“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建设两大机遇,早日建成真正的国际商贸中心。

商贸流通 千年商都 国际商贸中心 国际贸易枢纽

多年来,国家一直对给广州的定位十分清晰,就是认为广州最适合建成中国最强大的商贸中心和商业城市。且不说一百多年前的“一口通商”时代,就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广交会”、改革开放初期的“前沿地”和“试验田”、近十年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布局,无一不是将广州定位为国内国际商贸中心,从来就没有将它定位于国家的政治中心、金融中心或其他什么中心。因此,广州建成中国最大、最旺、最强的国际商贸中心,是义不容辞的最高使命和责任。

实际上,广州确实有足够的条件去实现这一目标。它不仅凭借其地处粤港澳中心的区位以及坐拥中国第一展“广交会”而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贸易往来的最大枢纽,而且依托大珠三角“世界工厂”带来的强大商流物流基础,以及拥有全国最大的外来人口流向地,从而成为全国最大的商流、客流、物流的集散地和来源地,全国没有哪一座城市有这样的优势条件。因此,广州在2010年明确提出要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无论是媒体还是企业,社会各界都知道广州正前行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路上”,并都对它充满了期待和期望。

那么,建设了这么久,效果到底如何?到底离建成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还有多远?最终的“彼岸”在哪里?为什么现实中总是让人感觉到实际效果离设定的目标在不断地“偏离”?这么多年来,广州到底错过了哪些机会和“风口”?原因到底何在?这些机会还“会不会再来”?无论如何,从理论到实践,从政策到实际,面对这些疑问,是我们认真反思、探究的时候了,甚至是要拿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面对我们所走过的路,深刻地质疑、拷问我们自己了。否则,我们还会错失已经为数不多的机遇和机会,错过并不太持久的发育成长黄金时期。

一、理想与标准:国际商贸中心应该长成什么样

什么是国际商贸中心?我们一直希望建成的国际商贸中心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最佳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子?现实状态又可能是什么样子呢?

(一)国际商贸中心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贸易中心”“世界性商都”“国际商都”“国际商业大都市”“国际商业中心”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差不多,关于这些概念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和交流,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近几年甚至都进入“科研疲惫期”了,因此,这里不展开讨论,而是直接表述笔者自己的理解。

“商贸”是商业和贸易的简称。实际上,结合我国国情,“商贸”与“流通”合并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行业,即“商贸流通业”,有时也叫“商贸服务业”①。商贸中心是指商贸服务业集聚发展且产业链相对完整以及规模较大的地方。因此,所谓国际商贸中心,就是超大规模的国际商流、客流、物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信息流、资金流汇聚的地方②。这个“地方”,可能是一座城市,如美国纽约,也可能是一个区域,如日本东京湾区。换言之,只要具有强大的国际商流、客流、物流,这个地方就是国际商贸中心。关于国际商贸中心的定义,不管有多少种解释或理解,也不论大家如何研究和争论,都不应该脱离上述根本点。

从国际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国际商贸中心城市,都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成长过程。首先,由于交通、人口、产业等因素的集聚,带来了大量的商流、客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汇集,各种流通渠道在这里交织在一起,使这个城市成长为一个区域商贸中心;然后,随着这个区域商贸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不断扩大,有可能成为全国性的商贸中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可能永远只能成为一个区域性商贸中心,而无法成为全国性的商贸中心;最后,当全国性的商贸中心地位一旦巩固,并全面打通国际商流、客流、物流通道,融入到国际商贸体系中,才有可能成长为真正的国际商贸中心。

结合国际商贸中心的基本定义和成长过程来看,构成国际商贸中心的基本要素,包括是否拥有世界一流的商流、商圈、商人、商企、渠道、品牌六个方面。或许,影响国际商贸中心建成和发展的因素还有一些,如文化、资源等,但上述六个方面是基本的要素,它们以一定的结构方式,共同构成国际商贸中心这个有机体。

(二)国际商贸中心的理想状态与主要特点

关于“国际商贸中心”的理论解释,在现实决策研究中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③。因为,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一个纯粹虚拟的空想事物。每一个去过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新加坡等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人,他们都应该有自己的观感、印象和认识,都有自己的评判和标准。因此,不管理论上如何解释和描述,如果与人们各自心中的经验标准和感性判断不符,那么,这样的“国际商贸中心”仍然是不伦不类的“自我想象”。

尽管国际商贸中心可以有不同的类型,也可以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和“味道”,例如,纽约国际商贸中心,由于与华尔街相邻,因而散发出一种“金融”的味道;巴黎国际商贸中心则有一种“时尚”的味道;东京国际商贸中心可能有一种“马桶盖”的味道。但无论什么类型的国际商贸中心,一定有共同的“范儿”,即真正的国际商贸中心共同的“样子”。

那么,国际商贸中心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从直观经验上判断,国际商贸中心的理想状态,必须具有六个特点,即“六多”:客人多、商人多、商铺多、商品多、交易多、时尚多。这个理想状态用一个词来表达,就是“商业繁荣”。任何一个城市的繁荣和繁华,一定是指商业的繁荣和繁华,没有例外,也没有其他的解释。

(三)国际商贸中心的评价标准与基本指标

从理性角度分析,结合我国国情,国际商贸中心理想状态的另一种表达,就是“六力”,即从六个不同的角度所产生的作用力,这也是是否达到了国际商贸中心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④,具体而言,主要反映为六项基本指标。

1.对国内外客流强大的吸引力。就目前的经验而言,一个国际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每年应该能够吸引2000万人次以上的国际客流,8000万人次以上的国内客流,而且国际客流应占全部客流的20%以上。

2.对城市周边区域强大的辐射力。任何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都有5000万人口以上的基础支撑,也就是说能够辐射周边区域内5000万以上的人口,成为这个区域内生产、生活和要素配置的中心。

3.对产业扩张和经济增长强大的拉动力。类似于浙江义乌的商贸带动效应一样,真正的国际商贸中心对于整个制造业和服务业都具有巨大的拉动和带动效应,巨大的商流订单带动着周边生产制造业的发展,而且直接拉动着相关服务业(如设计、咨询、信息、金融等)的成长,进而给整个经济体系深深地打上“商贸”的印记,商贸流通业与生产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深度融合。理想状态上,该城市和区域内30%以上的经济增长直接或间接地由商贸流通业拉动,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000亿元以上,而且30%以上的城市就业与商贸流通业有关。

4.对城市发展强大的推动力。一个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商贸流通业应该是第一大支柱产业,而且是这个城市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为,任何国际商贸中心城市都不可能脱离相应的商贸载体而发展,必须有若干个商圈、商业中心、商业街区、商贸园区等商业基础设施来支撑,同时由于商流、客流、物流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流、资金流等的汇集,必须带动会展、餐饮、旅游、酒店、广告、策划、培训、创意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对城市经济发展和繁荣巨大的推动力。理论上讲,真正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30%以上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布局以及经济活动都由商贸流通业推动。

5.对居民财富强大的贡献力。严格地说,一个国家商贸中心城市30%以上居民的财富来源都应该与商贸流通业有关。如新加坡、香港,就特别明显。广州也不例外,最富有的人群,就是那些与专业批发市场开发经营有关的商人群体。

6.对城市品牌强大的影响力。对于一个世界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来说,必须拥有一大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商贸企业、商贸景点、商业场所、游乐场所、商品品牌、商界人物等,进一步说,任何一个国际商贸中心,尤其是这个城市的主要企业创新活动,30%以上与商贸流通业有关。一方面,拥有强大的商贸产业链、创新链,包括丰富齐全的商业业态、极度丰富的商品品类,在国内国际领先的商品设计、时尚发布、策划推广等;另一方面,还要拥有强大的商贸生态链,即拥有一批有影响力的上下游商贸行业,如广州专业市场、会展业就具有国际影响力,以及知名的商圈或街区,如北京路、天河路。此外,还有一批知名的商贸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以及遍及全国和全球的渠道体系和连锁经营体系)和商界人物,他们是这个国际商贸中心的真正主人。这些都是这个城市的符号和名片,共同构成这个城市的品牌和个性特征。

(四)能否建成国际商贸中心的必要条件

经验表明,不是每一个城市希望打造成国际商贸中心就一定能如愿以偿的,这里有许多先天或后天的条件约束。如果条件不具备,无论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实现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全球性国际商贸中心只有屈指可数的那么几座城市的原因,这也是北京、上海等其他国家中心城市没有把自己定位为国家最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原因之一。

能否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必须具备六个方面的条件:

1.足够优越的自然和地理条件。在一条大河的入口,并具有足够大的海运通航条件;是一个国家和区域的陆路交通枢纽中心;气候条件较好,没有灾难性的气候发生,适宜国际旅游和消费;有一块较大的平原,并具有足够大空间延伸的腹地;具有较好的国际机场建设条件,处于国际航空的重要节点上,有利于集散国际人流。

2.足够强大的商流和物流基础。所谓商流基础,一是指足够强大的购买力和消费力,这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规模和收入水平;二是指足够强大的商品流通能力,这主要取决于商品渠道体系和商品交易体系。所谓物流基础,主要是生产规模、制造能力、物流供求以及物流基础设施。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规模和能力,就难以支撑起世界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

3.足够好的商业文化和商业氛围。整个纽约市,笼罩在犹太商业文化的氛围中,聚集了全球的犹太商业精英,因此,在过去近百年中,制订和引领全球的商贸流通规则,构筑起了全球第一的国际商贸中心。在一个国际商贸中心城市里,商贸的影响力应该是最高的,政治、文化、科学等的影响力都不超越它。就如同中国特色的餐桌文化:在北京谈论更多的是政治话题,在上海谈论更多的是国际话题,在深圳谈论更多的可能是科技话题,而在广州的餐桌上,谈论更多的是生意和机会。

4.足够多的商业机会。在一个国际商贸中心城市里,大量的商业谈判和交易在这里进行,大量的商品订单和服务订单在这里产生,大量的商业创新和创业活动在这里形成,更主要的是,这里有完整的商贸产业链,配套完善,服务体系成熟,从采购到销售分工发达,供应链管理水平高,各种商机多,交易成本和创业成本低,宜商宜居好赚钱,因此,造就持续旺盛的商业繁荣。

5.足够多的商业人才。发达繁荣的商业,背后必然有一大批优秀的本地商人和商贸企业,包括批发商、零售商、分销商、品牌策划和推广人才、会展策划人才、商务谈判人才、采购买手、时尚创意人才、成万上万的中高层商业管理人才、商业人才培训师、商业地产开发商等。更主要的是,这座城市有利于商业人才的生活和事业,有利于商务交流和交易,有大量的商贸企业总部基地,同时大中小不同的商贸企业能够共生共荣。

6.足够强大的政府支持力度。政府重视以及科学的发展战略是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基本保证和必要条件,尤其是在国际商贸中心的培育期和成长初期。这种“高度重视”,主要反映在对本地商贸企业的高度关注、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商贸资源的整合和拓展以及对商贸人才的重视。同时,政府的重视应该体现为坚定的“战略自信”并制订科学理性、持续有序的发展战略,包括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实施步骤、考核机制、推进体系以及保障措施。

以上六个方面,缺一不可,它们相互联系,互为支撑。否则,即使有足够好的自然条件和产业条件,或者有足够大的决心和信心,都无法真正达到目标。

二、优势与条件:广州最适宜建设国际商贸中心

这些年来,围绕广州能否建成国际商贸中心,一直有多种不同的声音,有的赞成,有的质疑,有的观望,还有的甚至冷嘲热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对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到底有哪些优势和有利条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二是对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缺少足够的自信心,从而缺少底气、力度和耐心,并在战略和决策上摇摆不定。但实际上,就中国国情而言,结合上述六个必要条件来看,只有广州最适宜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条件,因此,认清优势,重树自信,是当下建设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急迫任务。

(一)穿透表象: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到底有哪些优势

多年来,不少学界专家和政府决策研究人员,在论述广州为什么要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以及如何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过程中,发掘、罗列和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势因素和有利条件。比如,有专家说有“六大优势”,包括:千年商都优势、区位优势、经济总量优势、基础设施条件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广交会优势;另外有人加上“人才优势”、“创新优势”,形成“八大优势”,还有人再加上“粤商文化优势”、“体制机制优势”,提升为“十大优势”⑤。总之,让各界都感觉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优势多多、信心满满。

或许,这些优势确实存在,也都成立。但问题是,这些优势到底有多大呢?哪些是独特的或明显的优势?哪些是一般的和不明显的优势?哪些是正在消失的过去优势?哪些又是潜在的未来优势?这些优势对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起什么作用?各个优势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逻辑联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并列平等的关系还是根本不在同一个层面?这些优势如何才能得到发挥?或者发挥到什么水平?最为重要的是,有了这些优势是否就可以了?要不要培育和打造“新优势”?如果需要,又需要打造一些什么样的“新优势”?

对于上述诸多问题,可能需要专题研究,这里不做系统讨论。提出这些问题,只想说明一点,就是我们对于这一系列优势的认识和研究大多停留在表象的描述或三言两语式的提及,很少结合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目标、发展步骤、主要任务、重点难点以及实施方案,来评判这些“优势”到底是不是优势,对达到目标有多大效果和意义?

以笔者近20年对广州商贸流通业的长期调研和实践观察来看,广州除了不同程度地具备了区位好、商流大、气氛浓、商机多等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六大条件外,以及前面提到的广州天气好⑥、文化氛围好⑦,但总体而言,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是以下五个方面,即客源多、商场多、商品多、商人多、体验多(直白地说,就是“好吃,好玩”),这也是北京、上海等其他国家中心城市所不具备的。

1.客源多:人兴财旺,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基本条件

人多,才好做生意,才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这是商业常识。没有足够多的客人和人气聚集,一切所谓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都是梦想,而这也是广州商业能够持续繁荣的根本原因。

(1)广州本地常住人口1300多万,加上流动人口在1800万人,这样庞大的人口基数,自身就具有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基本人口支撑。

(2)珠三角有近7000多万人口,这些人口相对年轻、中产阶层基数大、时尚新潮、消费购买力强,而广州则是这7000多万人的人脉交集中心,因此,广州商贸流通业实际辐射的常住就在5000万人以上。

(3)广州是全国最大的外来务工人员集散地,广州火车站、汽车客运站每年发送大量的客流,“广州春运”是世界奇观,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州客源的庞大程度,这些客源的规模每年都在一亿人次以上。

(4)每年两届广交会以及近千个不同的展会、交流会、博览会等带来的商务交流人员、采购分销人员,尤其是广州近千个不同类型的专业市场带来的庞大人流,形成了超过3000万人次以上的商务人流。

(5)每年近1000万人的旅游人口。

总之,广州的综合客源潜力及总量规模,是全国任何一个其他城市所不可比拟的,这也是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最大的动力来源和最宝贵的资源。

2.商场多:商铺密布,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基本支撑

广州是一个商业场所无处不在的城市。密密麻麻的大小商场,正是见证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基础载体和基本支撑。无论是本地居民,还是外地客人,来广州购物或消费,极为方便。便民、便利,是繁荣繁华的基本前提。

笔者十多年来,对广州市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商圈、商业综合体和主要专业批发市场,都进行过广泛的摸底调查⑧。这些商场主要有四大类,一是全市12区近200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和购物中心以及十多万个大大小小的单体百货店、超市和商业广场;二是全市近1000个不同类型的专业批发市场,这些市场有近20万个不同形态的商铺;三是街铺商业,尤其是城中村密密麻麻的街铺商店,以及各大型楼盘内的底层商业,主要是一些夫妻档、个体商店以及临时商业网点,近100万个;四是分布在各类机关、学校、医院、车站、机场、港口、地铁等地方的大量商场,约30万个以上。虽然上述数据中,有一部分存在交叉重复,但它反映出广州商业面积的巨大和商场数量的庞大。广州有“一铺养三代”之说,它反映出广州人对商铺的重视,全国其他城市的人可能热衷于买房,但广州人热衷于“买铺”。初步估计,广州平均5个人就有一个商铺或商店。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一个国际商贸中心来说,商业的繁荣繁华,绝对不是靠少数几个大型高端购物中心或消费场所来支撑的,而是成千上万个中小商贸企业的蓬勃发展来支撑的。如果看不清这一点,那么在决策导向上必然会陷入误区⑨。

3.商人多:全民皆商,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基本动力

任何一个国际商贸中心,都是依靠本地的商人群体来推动和发展的。脱离了本地商贸企业的发育成长以及本地大量中小商贸企业的生机盎然,所谓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都是类似于水上的浮萍,无根地漂荡着。

广州拥有全国最大的商人群体。初步估计,广州本地直接或间接从商的人数在300万至400万人之间。一百多年来,广州商人,从这里起家,然后把生意做到全国,走向世界。香港利丰,就是从广州迁移至香港的;早期的上海商人,相当一部分就是从广州过去的;今天的义乌商人中,早期约1/4是从广州的专业市场迁移或分拆过去的。目前,全国各地的大型购物中心、专业市场和物流园区,1/5以上的开发商或经营商,都有广州商业基因。

此外,广州商人群体中,还有来自珠三角工厂的销售队伍,这些珠三角的工业企业,相当一部分在广州设立总部、销售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发货地,其中一部分人也加入到商人队伍行列。

4.商品多:品类丰富,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基本保证

目前,全球商品种类最多的单一商贸企业是浙江义乌小商品城,有近100万种不同类型的商品。但是如果你去义乌调查了解就会发现,其中不少商家的货源地或真正的上家,其实是广州各主要专业批发市场和众多的特色商业街区,如一德路。

进一步说,如果从某一大类商品或原材料的丰富度和齐全程度来看,全世界只有广州这座城市才是最丰富、最齐全的,如服装、玩具、文具、皮具、布匹、眼镜、茶叶、鞋类等。例如,广州中大布匹市场目前有30个不同特色的专业市场,10000多个档口,是全球目前商品最丰富、花色最齐全、款式最新颖的布匹市场,各种布匹品种数量在一万种以上,因此有“全国看广东,广东看中大”之说。实际上,其他几个行业领域,也同样如此。虽然目前没有权威部门统计过广州近千个专业市场以及近200个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商品种类数量,但初步估计远远超过300万种以上。这是因为,全世界没有哪一座城市有如此多的专业批发市场,它们担负着许多产业的集散、采购、分销、批发功能。

或许,有些决策者认为,广州缺少高端品牌或名牌商品,从而难以成为国际商贸中心,这实际上是对国际商贸中心认识的第二大误区。一个国际商贸中心确实有一些高端品牌或国际名牌商品,但这却不是它成为国际商贸中心的理由。因为,这一部分消费人群和消费力,在国际消费额和交易额中所占比重始终会很小。只有足够丰富的商品,满足不同的消费人群需求,才能吸引世界各地数以亿计的消费者前来消费、度假和采购。

5.体验多:“好吃”“好玩”,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基本抓手

任何人,除了基本生存外,消费的本质是为了生活享受。如果一个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既没有好吃的,也没有好玩的,如何吸引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前来消费?如何留住客人?

实际上,广州吸引全国各地客人的原因之一,就是这里“好吃好玩”,是一个典型的平民城市,大众消费场所发达,能够让大多数来消费的人,来了还想来,来了甚至不想走,这就是广州能够吸客、留客的主要原因。

(1)好逛。到处都是商品市场、商业街区、商业广场以及各种消费购买场所,可以边逛边购。

(2)好吃。“食在广东,食在广州”,广州到处都是吃的地方,煲汤、喝茶,这些特色消费,主要在广州。更主要的是,广州一天24小时都有吃的地方,从“喝早茶”到“吃夜宵”,可以全天候满足各类不同的游客和消费者的基本餐饮需求。

(3)好玩。广州休闲娱乐业态丰富,服务态度好,尤其是大众“娱乐业”、“休闲业”十分发达,广泛而普及。此外,广州还有大量其他好玩的地方,主要是指一些“好看”的旅游景点,如长隆、广州塔、珠江夜游,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以及“好听”的音乐场所等。

(二)扬长补短: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还欠缺什么优势

与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系列优势条件相比,存在的一系列弱势条件却长期没有被重视或关注。这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广州一直缺少一批引领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大型现代商贸企业,广州商贸企业长期“走不出”,也“做不大”;另一方面,广州城市建设一直缺少具有国际商贸中心特点的大格局,有不少断头路、死路,外地人进广州如同进入“迷宫”,从而也影响了城市商贸形象。

总而言之,相对于优势而言,广州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的条件完全具备,现在所欠缺的优势,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加以“补短”或“增强”,通过增创“新优势”获得力量,因此,只要找准了引爆点,扬长补短,“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就可以扬帆远航。

三、目标与选择: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政策目标的确立

广州既然拥有如此多的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优势因素和有利条件,那么确立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政策目标应该是必然选择,它不仅是广州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国家宏观经济布局和整体统筹发展的必然。然而,改革开放近40年来,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如此多的“必然”是否催生了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发展战略政策目标的完全确立?具体的政策目标如何呢?实际上,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政策目标的确立,是国家及省市级政府、企业界、学术界、行业协会长期研讨、交流和博弈的结果。

(一)国家厚爱:国家对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定位

广州建设国家商贸中心城市,并不是广州主动的战略选择,它一直是国家宏观经济战略布局的一种选择,凝结了国家对广州的期待、厚爱和定位。

中国这么大,为什么是广州?理由有很多,最关键的有三点:一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从来就不可能脱离国际贸易,必须有一个城市代表国家最高商贸水平参与全球国际贸易体系布局。就如同中国可以有若干个足球队参与国际竞争,但国家足球队却只有一个。基于国家战略考量,无论北京、上海,还是武汉、成都等都不合适,只有广州,才初步具备这个基础和条件;二是由商贸流通业的特性所决定的。中国需要一个世界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但并不是随便一个城市凭借主观努力或政策优势就可以成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它对商流、客流、物流的形成和汇集有特殊的要求,也就是前述提到的必要条件很难同时具备;三是广州这座城市在全国的特殊地理区位以及它在亚洲和全球商贸通路节点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着它“天生”的城市地位。可以说,广州之所以被定位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近十年来,国家先是确认广州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从而掀起了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大讨论和大行动。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需要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高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一批复已经十分清晰地指出,就经济而言,广州的战略定位就是“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这一选项,至于“综合交通枢纽”,则是由航空枢纽、航运枢纽、铁路枢纽、公路枢纽等组成的综合交通中心,它的定位则是与国际商贸中心产生的强大客流、人流、商流、物流的需求相匹配的。逻辑上讲,没有人流(客流)、商流、物流,所谓的“交通枢纽”就成了无源之水,不可能真正得到发展。

更主要的是,在同样的批复中,国家给上海的战略定位是“我国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⑩,而给北京的战略定位则是“我国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在新一轮的国家规划中,天津、重庆、武汉等城市也被定位为“国际商贸中心城市”,但他们都主要是面向各自区域(如北方、西南等)的国际商贸中心。

(二)广东期盼:广东各地对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期待

广东各地,尤其是珠三角各城市,都十分期盼广州建成国际商贸中心,从而为各自城市的经济与产业发展提供更宽广的商贸物流服务空间。

首先,几十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一直期待广州建设好国际商贸中心城市。1996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相关的决策建议中,期待广州重点发展商贸、金融等服务业,尽量不要发展汽车、钢铁等制造业,为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的工业化进程提供总部经济式的服务支持;200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广东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并发展一批流通龙头企业,带动广东全省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这份文件的出台,实际上是为广州城市发展定位指明了方向。

200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纲要明确规定,广州市要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这是国家第一次明确赋予广州市以“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它不仅明确要求广州将承担更多的国家责任,同时也要更多地为广东及珠三角其他城市提供服务。正是在此背景下,广州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事实表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珠三角各城市都主要采取与广州差异化发展的策略,利用广州商贸服务业发达、科技和教育发达等优势,发展各种制造业,同时也期待着广州能在商贸服务业上有更大的发展,以满足各城市制造业在采购、分销、会展、物流、国际贸易等各方面的需要。实际上,这也是佛山市长期以来第三产业比重极低的主要原因。

(三)民间呼唤:广州应尽早发挥千年商都优势以免错失机会

从改革开放初期起,在珠江三角洲强大的工业化浪潮冲击下,相当长时期内,广州没有从战略上重视发展商贸流通业,除了汽车、石化、钢铁等制造业外,对整个第三产业都不太重视,尤其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广州批发、零售、酒店、旅游、餐饮等各种服务业都处于野蛮生长状态,政府没有重视和规划发展⑪。在此背景下,2003年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期间,有一批广州商贸流通企业的人大代表联名提案,提出“发挥千年商都优势,做大做强广州商贸流通业”,开启了广州商贸企业界对政府喊话的先河。

与此同时,广州高校有一批参加了2001年底在深圳召开的“广东省第一次流通工作会议”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和重视广州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问题,并对此展开调研。2005年,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发起成立了“广州市商贸流通现代化重点研究基地”,并用了近一年时间对“广州流通业生存环境与现代化程度”进行大规模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广州提升流通领域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产生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后来,这些成果融入到了《广州流通发展报告(2007~2008)》这本“流通蓝皮书”中。在这本著作中,笔者以主编的身份发布了“发挥千年商都优势,打造广州国际一流商业大都市”的主报告,并系统地阐述了广州在发展商贸流通业存在的系列问题以及发展战略和对策。

此外,在相当长时期内,广州商业总会、广州连锁经营协会、广州专业市场商会等行业协会,都在为广州如何发展商贸流通业以及重视本地商贸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奔走呼号,向政府各部门提交了一系列的决策建议,对推动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定位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四)艰难选择:广州初步确立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目标

到目前为止,广州从初步重视商贸流通业到初步确立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定位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之前,轻视商贸流通业。在广州专业市场长期受到冷落的背景下,受到浙江义乌小商品城快速扩张的刺激,广州市人民政府相关主要部门负责人在集体考察的基础上,于2007年4月20日颁发了《关于借鉴义乌市经验大力推进我市批发市场整合和发展工作方案》,以此推动全市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而且拟在广州番禺化龙镇打造国际商品展贸城,要建成世界顶级的展贸交易平台和中心城区批发市场迁移再发展的提升平台。可以说,这是十多年来,广州市政府第一次高度关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问题。可惜的是,由于时机、模式以及发展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至今这个项目还处于烂尾之中。

第二阶段,2010年至2012年,高度重视商贸流通业,并确立国际商贸中心的城市定位。2010年11月8日,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广州市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实现“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首次提出“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为着力点”,并全力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及“不断增强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国际大都市的新格局”。

2010年12月15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推进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第一份政府文件。《意见》指出,为充分发挥千年商都优势,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建设符合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的国际商贸中心,广州市委九届九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建设商贸中心城市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支撑,并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以打造国际购物天堂、国际采购中心、现代产业物流中心、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和国际美食之都为主线,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大力推行现代流通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培育发展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完善现代商品流通体系”。

这份文件的最大特点是第一次将商贸流通业列为广州的支柱产业。但遗憾的是,计划编制的《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发展战略规划》一直没有出台并有效实施。《意见》提出将在2015年“基本建成”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并力争到2015年培育发展一批千亿、百亿级商贸企业,培育2家商贸企业进入全国行业20强。

以广州亚运会为契机,经过两年多的重视和推动,“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在2012年达到了一个高潮。2012年8月31日,广州市委市政府结合《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发布了《关于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实施意见》, 在这份文件中,进一步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即:到2015年,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发达、内外贸融合、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重发展的商贸格局,国际商贸中心功能明显提升。到2020年,营商环境法治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商贸发展效益与质量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市场开放度与贸易便利化程度高,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强大,会展中心、购物天堂、贸易枢纽、采购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物流航空航运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美食之都等主体功能完备的国际商贸中心,在全球商贸的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和强化。

这份文件最大的特点是,将“国际商贸中心”置于其他各类“中心”之上,将会展中心、购物天堂、贸易枢纽、采购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物流航空航运中心、区域金融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美食之都八个方面,看成是“国际商贸中心的功能支撑”,从而首次明确了“广州国际商贸中心”与其他各种定位之间的关系。

第三阶段,2013年之后,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的新变化。自2012年之后,广州关于城市发展定位又在调整,并出现了新动向。尽管从“三中心一体系”到“三大战略枢纽”⑫的战略定位中,仍然有“国际商贸中心”的定位或位置,但在不同的战略规划体系中,“国际商贸中心”的最高城市定位却实际上被“调整”了。一方面,“国际商贸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等的关系,变成了并列的关系;另一方面,“国际商贸中心”的位置降为“国际航运中心”之后了。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国务院关于广州城市发展规划的批复仍然坚持广州的基本战略定位还是“国际商贸中心”,其次才是“综合交通枢纽”,从而在国家层面上维持着“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核心战略定位。

(五)前行路上:广州要建成什么样的“国际商贸中心”

自2010年开始,整个“十二五”期间,广州商贸流通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商圈建设到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从现代物流到电子商务发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无论是政府规划和实施方案,还是政府投资和扶持政策,都没有得到强有力的实施,因此,原来设定的2015年基本建成“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还遥遥无期。

正因为如此,从学界到企业界,从行业协会到人大政协,每年仍然有不少人在为“广州要进一步重视商贸流通业”而建言献策。2014年9月,广州政协召开十二届十二次常委会议,专题围绕“发展各类交易平台,增强国际商贸中心功能”开展讨论,并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商贸中心功能,将广州这个“千年商都”打造成为现代国际商都。

2016年9月19日,在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广州市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简称《规划》)获得审议通过,该《规划》提出,广州在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商贸中心。这也是广州市政府出台的相关规划中,第二次提到“建成国际商贸中心”。

《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广州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基本思路是:把握国家“一带一路”和自贸区重大战略机遇,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型经济战略,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为总目标,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为动力,积极转变商务发展方式,加快国际贸易中心、国际消费城市、国际会展中心、内外贸创新发展城市和国际资本集聚高地建设,推动广州市从“贸易大市”向“贸易强市”转变。到2020年,基本建成内外贸一体化,“引进来”与“走出去”国际资源双向配置,新兴业态与传统业态双轮驱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协调发展,带动华南、服务全国、辐射“一带一路”和联结全球,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力、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国际商贸中心城市。

其中,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设目标,包括:到20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00亿元,达到伦敦、纽约等世界级城市消费规模;提升广州在全球贸易网络中的枢纽地位,城市贸易流通的集聚和辐射枢纽功能日益突出;力争培育10家左右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本地跨国公司,从而在全球价值链上整合配置资源的能力显著提升;新培育和引进优质专业品牌展会累计20个,重点展馆展览面积突破1000万平方米,打造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达20个,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和价格指数成为行业重要风向标,等等。

总的来看,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政策目标尽管存在着某些不确定性,但整体而言,它已经牢牢地嵌入到广州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规划中,必将持续地存在下去。

四、差距与反思: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实际绩效分析

自2010年广州明确提出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目标已经近七年了,那么,它的实际绩效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效?现实情况与理想状态存在哪些差距?就现实而言,离建成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还有多少距离?

(一)正视差距:广州离建成国际商贸中心还有多远

从数据和事实来看,广州经过五年多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在商贸流通业的某些方面,有了一些变化和进展。比如,天河路商圈的规划与打造、部分专业市场及集群的转型升级、电子商务园区及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城市物流配送尤其是快递物流、一批新兴商圈和商业中心的崛起等。但总体而言,广州离建成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目标似乎并没有“走近”多少,甚至在某些方面反而渐行渐远。

对照国际商贸中心的评价标准来看,其现实情况与理想状态差距如表1:

从各指标看,这些年来,广州离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并没有更加接近;另一方面,由于佛山、东莞等城市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导致客人“回流”,再加电子商务冲击,传统专业市场、百货等实体商业的经营压力加大,商人们“脱离”商贸流通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导致政策目标的推进和执行情况并不理想。

如果说,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是一次长征的话,那么,目前还只走了一半的路,还有漫长的距离要走。

表1 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理想状态与现实差距

(二)敢于承认:揭示广州商贸流通业影响力下降的原因

必须承认一点,在改革开放初期,大约是1979年至1995年,广州得改革开放之先的优势,迎来了商贸流通业大发展的“黄金时代”,一度在全国处于至高无上的影响力。国外各种各样的商品正是从这里流向全国,使它继续充当全国最发达繁荣的商业城市,引领着全国的商业大潮。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广州商贸流通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一是商贸流通业的主要行业,广州的影响力下降:广交会对广州及周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小;随着义乌小商品城、长沙高桥大市场等一批各地专业市场的崛起,广州专业批发市场客源在急剧减少,主动性关闭、退出和转型正在加速;广州几大传统百货企业正面临转型困境;广州本地连锁超市,除个别外,几乎“全军覆没”,在广东省外,几乎没有一家广州的连锁超市;除正佳广场等少数几家大型购物中心转型成功外,相当一部分购物中心处于自救状态;与杭州、深圳、北京等城市的电子商务发展相比,广州只有唯品会还有些影响力,但广州整体则挤不进第一梯队;现代物流,尤其是快递物流,无论是菜鸟、京东,还是顺丰、“四通一达”,广州没有一家可以与它们相比的有较大影响力的物流上市公司;在餐饮行业,广州目前只有真功夫一家有些影响力,其余在国内餐饮连锁领域谈不上多少地位。总之,不得不说,在整个商贸流通各领域,广州已经辉煌不再。

(三)冷静面对:如何看待广州获得最佳商业城市等殊荣

在许多场合,广州市商贸流通相关部门,特别强调三个方面的数据,以及来证明广州在商贸流通领域的成绩和影响力。一是广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持续增长;二是连续多年获得“最佳商业城市”荣誉;三是获得一系列国家试点城市的荣誉。对此,笔者以为,需要以“平常心”来看待,且不宜用它来说明成绩。

首先,就“社会消费零售品总额”这一数据来看,2015年广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88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各大城市第3位,占全省25.3%,年均增长14.2%;批发和零售业商品销售额5.09万亿元,稳居全国各大城市第3位,年均增长22.1%。尤其是这个“老三”的位置一直保持了20多年,因此,我们引以为荣。这里,只是有两个问题需要冷静思考:一是这种持续增长是如何实现的?与我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决策或规划有多少关系?二是广州坐拥全国最多的外来务工人口和商务人流,而且是全国最具国际商贸中心的城市,为何没有想着超越北京、上海?

其次,关于“最佳商业城市”的殊荣问题。据报道,“十二五”期间,广州凭借良好的营商环境,连续4年(2012年除外)领衔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首。从披露的资料看,这个评选是根据公开的统计资料,从人才指数、城市规模指数、消费力指数、客运指数、货运指数、经营成本指数、私营经济活力指数、创新指数8个方面来进行的。这些指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广州是一个“宜商”的城市。但问题是,这些数据且不说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出商贸流通业的繁荣发展程度,但有一点要关注的是,这些数据或结果有多少与政府的决策导向或推动有关?

最后,关于“试点”或“示范城市”问题。自2011年以来,广州市先后成功获批和创建了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城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以及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城市。这些国家荣誉的获得与广州市商贸流通主管部门的争取和努力有关,更与国家对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期盼和厚爱有关。

严格地说,这么多年来,广州还没有一项由政府规划、引导、推动、实施、建成并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大型商贸项目,无论是批发、零售,还是物流、餐饮,因此,从政府决策实施绩效来看,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努力还没有看到明显成效。

(四)反思原因:为何总体目标与实际努力发生偏离

广州为何既出不了阿里巴巴、万达,也出不了京东、苏宁,同时也出不了义乌、华南城?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广州本地商贸企业“走不出”“长不大”“做不强”?弄清楚这些问题的根源,也就弄明白了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政策目标与实际绩效发生偏离的原因。

导致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目标难以实现的原因很多:一是政府在战略上对商贸流通业缺乏足够重视,广州商贸流通业的“土壤退化”现象严重,一些早期发展较好的商贸企业也开始营养不良,在短期内难以恢复。二是“重工业,轻商业”的政策导向,导致大量的商贸资源流失,流向了深圳、东莞等其他周边区域,甚至浙江杭州、义乌或湖南长沙、株洲等其他省市。三是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成立了“商务局”的情况下,广州一直固守原来的体制和做法,直到2016年才改制到位,体制机制的磨合才开始。四是商贸创新的力度减弱,例如,在内外贸一体化方面,弱于义乌;在国有商业资本整合和运作方面,弱于上海;在商贸企业走出去方面,弱于杭州等。五是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滞后,不仅至今还没有编制“国际商贸中心发展战略规划”,而且也没有相应的城市商圈发展规划等,无论是大大小小的专业市场,还是各种类型的物流园区,由于缺少规划引导,盲目布局,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更主要的是,由于缺少战略规划指导,整个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目标并不清晰,重点难点、发展顺序、实施细则、投资保障等,大多落实不到实处。六是缺少一种“战略自信”,无论是对外宣传,还是政策解读,广州在建设国际商贸中心方面似乎没有“找到感觉”,没有了解自己真正的优势,摸不清发展方向。七是不重视对本地商贸流通业的培育和扶持 。

(五)追根究源:缺少对本地商贸流通业的培育和扶持

广州商贸流通业影响力下降,与距离建成国际商贸中心距离越来越远,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上面列举了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七方面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长期对本地商贸流通业的冷落、轻视和缺少培育、扶持,以至于这些商贸流通企业在“夹缝”中生存,营养不良,力量不足,进而缺少能力,“走不出”“长不大”“跑不快”“做不强”。

广州本地商业企业规模偏小,与其本身的实力和基础条件严重不相称。广州商业贸易总量一直居全国前列,但无论是批发、零售、酒店、餐饮,还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各类商贸流通企业,可以说广州没有一家位居全国前3名的。

特别是在我国零售业扩张的黄金15年里(1995年至2010年),广州不仅没有一家企业实现了真正的扩张,反而出现了转让、倒闭的高潮,包括宏城超市在内的几乎所有的中小连锁超市都被卖掉。与此同时,在同一时期,广州近一半的“老字号”出现倒闭和死亡,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即使是号称全国最早、效益最好的天河城购物中心、白马服装市场等一批知名商贸企业,在这一段最适宜资本上市或对外扩张的时期,几乎都没有走出广州。

如果没有一批优秀的本地商贸流通企业,尤其是跨界、跨区域、跨国的上市公司,如何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而国内外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表明,如果没有政府的鼓励和支持,这种跨区域的扩张和并购是很难成功的,而且这些商贸企业扩张的土地供应和建设规划得不到保障,也难以正常扩张。

五、批判与创新:构建广州特色的国际商贸中心理论体系

(一)重构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的理论体系

尽管“千年商都”到“国际商都”,再到“国际商贸中心”,广州商贸学术界和决策研究部门并不缺少人研究,甚至也有不少成果发表。但总体看来,这些成果大多停留在对商贸流通业的个别现象和浅表性问题进行“快餐式”研究,急于解释或寻找答案,实际上这些研究不仅起点低、多重复、多罗列性表述,缺少体系和深度,进而缺少专业性和持续性。

实际上,近十年来,关于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问题的研究,大家都研究过一些什么问题?有哪些研究基础?研究到了什么程度?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研究?都有些什么样的研究计划?配置了哪些研究力量?几乎都处于盲目自发状态,没有一个沟通协调和交流机制,更无权威机构统筹或引导。因此,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建设一直在“理论缺位”的状态,不只是“滞后”,而是基本“空缺”。

表面上看,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决策研究部门,都发表了不少研究报告或著作,但不可否认,这些成果大多经不起专业知识的检验。因为不少研究人员临时“跨界”进行商贸研究,对商贸流通业的基本常识都不太了解,尽管看上去做了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却是建立在对专业知识和实际情况并不熟悉的基础上,对商业、贸易、流通、市场、商圈、业态、渠道、商流、物流、会展、批发、分销、零售、供应链、国际商贸中心等一系列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发展演变规律缺少专业性了解,对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因此,大量研究成果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决策建议,不仅无法科学引导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实践,而且会起到误导作用。

可以说,过去多年中,在应急性“快餐式”研究模式下,有少数“假专家”出了不少“歪主意”,比如,“广州要大力发展高端商业”之类,甚至将现代商贸流通业说成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组成部分。最关键的是,这些研究者极少真正深入了解广州商贸流通业的实际情况,比如,各行业的重点业态如何构成?客流、商流、物流的规模与流向如何?有多少商圈?有多少专业市场?它们各自有什么特色?商贸产业链构成情况如何?商贸流通生存的实际状态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都没有来得及进行调研,就“急匆匆”地出主意。

因此,即使是现在,我们对广州商贸流通业到底有哪些特色?国际商贸中心到底由哪些因素构成?它如何形成?如何发展?有哪些评价标准?这些基础问题都没有系统研究。

为了真正推动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必须找回理论上的自信,要结合广州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色,构建适应广州商贸流通业发育成长规律和与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相匹配的理论体系。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拿起批判的武器,对各种缺少科学研究方法和逻辑支撑的现有成果进行系统地检讨和批判;二是研究“真问题”,当“真专家”,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着科学负责的精神,在深入调研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谨慎地向政府部门提出决策建议,特别是,部分非专业研究人员尽量不要在缺少对商贸常识的情况下,直接越过自身学习的过程,而以专家身份提出各种对策,实际上耽误和干扰政府决策;三是尽快推动相关部门组建相对固定的专业性研究团队,凝聚专业资源,产学研结合,政府决策部门与研究机构协同,系统深入地展开相关课题的研究,以为持续的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二)尽快明晰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发展战略规划

只有清晰的发展战略,才能有清晰的发展目标和步骤,才能制定出有利于目标实现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否则,效果很难保证。比如,如果在一个国际商贸中心的发展战略里,却包含着如何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内容,那么,这个战略规划,肯定是违背常识的,其实施效果也是可以预见的。

在制订科学有效的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首先必须走出一系列的认识误区,比如,以为“国际商贸中心就要发展高端商贸服务业”,以为国际商贸中心与国际会展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是一种并列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制订的发展战略,肯定是不科学合理的。

其次,在制订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还要真正明确商贸流通业在广州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地位。因为,长期以来,商贸流通业作为事实上的支柱产业地位一直没有被充分重视和肯定。

再次,就是城市规划的滞后。广州的城市规划一直没有从战略高度上根据国际商贸中心的城市形态进行规划和布局。从城市规划角度而言,迄今为止,除南沙自由贸易区和空港经济区外,广州还没有从规划角度在城区建设国际一流的商圈、物流园区、商贸景区等代表国际商贸中心形象的标志性商业区域。

最后,商贸流通业缺少整体规划和有力地推进,规划忽视商业发展的特性和需求。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房地产商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而商贸流通业却得到了巨大的牺牲和挤压。大型流通基础设施所要求的通透、顺畅、交通便捷等要求被迫让位于寸土寸金的各类楼盘的高容积率和房地产利益,甚至绿化带和马路都被挤得窄窄的。对社区商业、新城区商业缺少有效的政策调控。

(三)深化研究与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

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定位已经基本确立,但是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它都处于迷失状态,为了不再迷失,必须广泛深入地研究与之相关的重点难点问题。这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优势到底有哪些?哪些已经得到了发挥?哪些还没有得到发挥?如何才能真正发挥这些优势?发挥了这些优势,会产生什么的效应?还需继续创造哪些“新优势”?

2.广州本地商贸企业和商人的实际生存状态到底如何?制约他们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他们对资本运作、市场拓展、企业扩张等有哪些要求?政府部门如何引导他们树立信心,做大做强?政府如何处理好“招商引资”和扶持本地企业的关系?在当前背景下,如何尽量把发展机会给本地商贸企业?如何推动本地商贸企业以并购等方式走向全国和世界?

3.如何构建广州特色的商业体系?尤其是,如何重新重视和布局广州特色的大众商业体系,如街铺商业、城中村商业、河岸商业、机场商业、地铁商业、车站商业、展会商业、社区商业、“夜商业”、“老字号”等?中小商贸企业与广州商贸流通业的关系如何定位?如何布局和梳理现有的商业网点?如何发展新型的商业网点?

4.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定位与其他发展定位是什么样的关系?广州如何真正构建一个以国际商贸中心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发展体系?

5.与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以及纽约、东京、巴黎、伦敦等其他城市相比,广州到底有哪些优势和差距?还有多少距离?如何评价这种差距?更主要的是,如何超过这些城市?可能性有多大?有哪些途径和方式达到目标?至少,广州在未来十年至十五年内,应该确立赶超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战略目标。

6.广州如何处理与周边其他城市的商贸流通关系?如何分工整合和错位发展?如何将自己的渠道中心延伸和辐射到这些城市并与他们共存共荣?如何以国际商贸中心的“高姿势”带动其他城市商业的繁荣发展?

7.如何构建与世界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相匹配的商业生态环境?如何推动商贸流通业内部的批发、零售、物流、会展、餐饮等行业的业态创新与发展?如何推动这些行业与文化、旅游、酒店、体育、养老、医疗、教育、地产等各种相关行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8.如何结合互联网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发展,重构新型的实体商业体系?如何发展体验型商业?如何推动线上线下商业的融合?如何真正推动平台型与特色专业型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如何借助互联网渠道,促进广州跨境电子商务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

9.如何真正发挥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的优势,沿着“一带一路”进行全球商业布局,推进广州商贸流通业的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如何促进广州商贸流通业与沿线各国的合作?

10.如何推动广州市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的重视和关注?政府各部门,如商务、公安、消防、海关、商检、工商、税务、农业、教育、宣传等各部门,如何关心爱护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形象?如何为繁荣广州的商贸流通业做出各自的贡献?等等。

总之,由于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理论研究的时间并不长,基础十分薄弱,因此,需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只有将这些重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道路才能相对比较顺利,实现目标的机会才会更大。

六、突破与跨越:广州建成国际商贸中心还要跨过多少坎

为了真正推动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笔者提出的基本思路是:以繁荣大众商业为切入点,以培育和扶持本地商贸企业及商人群体为突破口,以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商贸枢纽和国际商贸产业链为主线,抢抓“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建设两大机遇,早日建成真正的国际商贸中心。

(一)时不待我: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的艰巨性和紧迫性

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道路并不平坦,一方面,要从战略战术上进行大变革、大“转身”,尤其是从重“招商引资”到重本地商贸企业培育扶持 ,从高端商业向从大众商业转型,要实现这种“变身”,要迈过许多坎,如战略问题、资源问题、规划问题、观念问题等;另一方面,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时间紧迫,机会已经不多。而且,这是最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一个城市或区域的商贸流通业的成长过程,从发育期到衰退期,其生命周期并不长,它是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而演变的。近十年来,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流通革命”,加速建设商业网点和流通渠道体系,加大了对各种商贸流通基础的投资,尤其是以京东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为代表的现代商贸企业,凭借强大的资本力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渠道体系的布局和建设。

进一步讲,未来留给广州本地商贸流通企业以及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发展的空间,都已经十分有限。这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方面,商贸流通业扩张的高成长期已经接近尾声,商贸流通业的许多业态已经发展成熟,各地局部性的区域现代流通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全国性的流通骨干通道基本打通,各种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已经建成,市场为导向的商贸流通体系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另一方面,全国各地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都已经充分认识到商贸流通业的作用,广州周边区域各个城市,近几年都在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尤其是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因此,从华南到全国,商贸流通业的产业空间和市场空间越来越小。

广州应该充分认识到加快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任务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把握好适当的时机,取得理想的效果。从我国商贸流通业目前的发展环境来看,可以说,“一带一路”和“自由贸易区建设”应该是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最后两大机遇,如果这次再错过,那么,广州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目标就始终行走在“半路”上。

(二)重回本质:以发展繁荣繁华的大众商业为切入点,发展特色商业

前面说过,商贸流通业的本质就是有利于企业和家庭的生产与生活,并由此造就城市的繁荣繁华。“高端商业”永远只是小众,它不可能代表商贸流通业的主流,更不是方向。高端商业可能服务的对象只是一个城市客流的1%,而99%的消费者都会选择大众消费。大众化的商业和消费,才是构成商业繁荣繁华的根本力量,这也是客流多、商铺多、商品多、商人多等国际商贸中心特征的印证。

广州之所以被定位为国际商贸中心,并不是它的“高端”,而是它的人多、商铺多、商品多而体现出来的商业繁荣。只有繁荣的大众化商业,才能集聚人气、形成商圈、滋生新兴业态,并在此基础上,做大做强规模。

从目前广州的商业基础和发展前景看,要发挥广州商业优势,做大做强广州的商贸流通业,必须以大众商业为切入点,重新构建发展战略。至于要培育和建成多少个商圈或商贸园区,这里就不展开,只是重点提及几种业态。

一是城中村商业。广州有800多个城中村,集聚了广州近2/3以上的流动人口。这些城中村商业规模非常庞大,形成一种独特的商业生态链和产业链,尤其是大量24小时服务的商业业态就存在于城中村,它们构成广州“夜商业”的一个特色,因此,如果有序推进这些城中村商业的合理布局和转型升级,特别值得关注。

二是社区商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结构和质量正在发生巨大转型,老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正出现新变化,如保健、美容化妆、一次性用品、股民的证券交易、健身等。这样,消费结构的变化,就给社区商业的大发展带来巨大空间,尤其是社区超市、连锁便利店等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三是河岸商业。广州琵州国际会展中心就在珠江边上,同时珠江游已成为品牌,而未来商业正由购物型转为休闲、购物并重型,因此珠江两岸所显现出的商业前景正代表未来广州作为现代化大商都的形象所在。从一个较长的时段看,珠江两岸商业带正是广州建设现代化大商都的主轴所在。这一商业带西起白鹅潭,东至黄浦港,中心在琵州岛。在这一带不仅汇聚了广州千年商都的历史精华,而且正逐步起到凝聚广州河南河北两岸商业能量的中心作用。在广州,也只有珠江两岸商业带才能形成华南商都的大气魄、大容量和辐射动力。当然,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或许这一商业带仍然处于发育状态,处于广州商业的“低洼地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和城市商业的转型,以及珠江两岸的持续开发和琵州会展中心、广州大学城、珠江新城、黄浦军校旧址等的开发,在未来十至二十年内,它一定会成为带动广州商业起飞的龙头。

此外,从全球大商都的形成看,无一不是以河岸或港湾为轴心。如东京的东京湾、香港的维多利亚湾、上海的黄浦江等。因此,珠江两岸商业带将是未来广州商业最大的发展空间。围绕这一商业带,可形成购物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休闲中心等。

四是新兴商业服务业。庞大的珠江三角洲制造业所带来的商业服务业,包括物流服务、采购服务、商业信息、商业管理顾问、广告咨询、中介服务业等。总之,广州如果站在一个省会城市的高度,从带动广东、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大战略出发,将自身定位于一个领导整个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的巨大商业服务中心和交易中心,那么,广州商业的格局将会一个崭新的局面。

从以上四方面看,广州商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还有相当大的潜力。

(三)全球配置: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贸易枢纽和国际商贸产业链

一个世界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一定是全球性的国际贸易枢纽,并构建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商贸产业链。所谓“国际贸易枢纽”是指商流、客流、物流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散中枢,并汇集了这些商贸流通渠道的各种总部,控制着这种渠道的运行和流通。至于其他枢纽,如国际航运枢纽,只不过为这种流通渠道提供服务的载体而已。所谓“国际商贸产业链”是指围绕商贸流通业的上下游及相关行业不断发展的庞大产业体系,它们相互分工,共存共荣,形成一个有机体。

广州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就是要充分利用广州本来的“人多”、“商人多”的优势,通过不断培育和吸引商贸总部型集聚发展,不断扩大和完善商贸产业链,形成对商流、客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聚拢、汇流、截流,不断扩大流量规模,提升流通能力,进而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贸易枢纽和渠道网络。这就是世界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的基本形态。在这种枢纽中,广州一定要充分重视“客流”资源,包括三个“五千万”,即“五千万过夜游客、五千万机场客流、五千万专业市场客户和消费者”。这些是构成广州商业繁荣的基本力量,无论如何要珍惜。

实际上,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自由贸易区”建设,本质内容就是建设国际贸易枢纽和国际商贸产业链,这是一种天然的匹配。因此,广州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商贸中心,当前是最佳时机,也必将迎来空前的发展前景。

注释:

①从理论上看,“商贸流通业”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但商业、贸易、流通三个词的完整组合,它们反映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其中,商业是一种行业,贸易是一种行为,流通是一种过程。

②关于“国际商贸中心”的定义,笔者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参见王先庆主编《广州流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出版)、王先庆“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新视角——基于商贸中心能量等级分析的战略研究”(《城市观察》2011年第4期)以及王先庆“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布局与重点难点”(《广州商贸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出版)等研究成果。这里是笔者最新的一种表述。

③这也就是为何某些政府决策机构或决策制订者,直接跳出商贸基础理论学习和研究过程,凭借常识和决策需要,就出台一系列决策文件的原因。

④国际商贸中心,按照客流人数、交易规模等,还可以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所谓高级,也就是完全实现和建成了的国际商贸中心。本文所指的国际商贸中心,基本上泛指形态的国际商贸中心。这是与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的需要相匹配的。

⑤这些不同的说法,在大量的文献中反复提到,多有重复,因此,这里不一一列举资料出处或文献来源,在网络中均可查到。

⑥广州天气好,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冬天夏天,广州都适应做生意,有利于购物消费。

⑦广州人重商、崇商、务实,因此,日常生活中很少谈及政治、文化及国际大事,他们不是不关心,而是更愿意把这种集会的机会用来谈生意、谈合作、谈商机。

⑧目前许多媒体和研究人员发布的有关广州专业市场、城市商圈以及商业综合体的大量第一手数据,主要出自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的长期调查和整理。

⑨国内许多城市的决策者都误解了国际商贸中心的特点和存在意义,以为只有发展所谓的高端商业,打造几个著名的商圈或消费场所,吸引一些所谓的高端消费人群,就是国际商贸中心。之所以如此,除了我们在理论研究上的欠缺外,最关键的是,转型时期我国消费观念中的奢华导向和传统文化中的面子主义作崇,进而导致误解。

⑩2002年,上海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起步之年的大机遇,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提出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即“三大中心”战略;2009年,上海市结合“十二规划”制订,提出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四个中心”战略,然而,国务院批复的是“到2020年,上海将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⑪关于这一点,后面在“反思”时,有专门提及。

⑫“三中心一体系”是指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三大战略枢纽”是指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与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1]王先庆.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新视角——基于商贸中心能量等级分析的战略研究[J].城市观察,2011(04):65-73.

[2]王先庆.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战略布局与重点难点[R].广州商贸业发展报告[R],2012.

[3]徐印州.发挥广州最佳商业城市优势 推动商贸流通业转型发展[R].广州商贸业发展报告,2016.

[4]邱伟年,隋广军.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国际大都市发展转型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12(05):94-106.

[5]李铁成,刘力.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目标下广州会展产业加快发展问题研究[J].城市观察,2011(01):135-144.

[6]马鹏,李文秀.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基础条件与策略选择[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02):86-91.

[7]张强,李江涛.以国际商贸中心引领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研究[J].城市观察,2011(04):10-36.

[8]陈剑,张强.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1(01):66-67.

[9]米锦欣.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演变路径与特质分析[J].商业时代,2011(17):15-16.

[10]陈海权.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主要差距和突破思路[R].广州商贸业发展报告,2012.

[11]张昱.由传统商都到现代商都:广州的差距与升级路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04):5-8.

[1]张颖,曹阳昭.从日本城市化中的政府调控看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法治化路径[J].法制博览, 2015(07):43-45.

[13]张颖.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城市建设的法治化思考[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04):9-13.

[14]肖奎喜,黄晓丹.金融创新的国际经验与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的建设[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3(04):18-22.

[15]魏作磊,侯瑞瑞.构建广州国际商贸中心研究——基于现代服务业的视角[J].城市观察,2010(04): 162-168.

[16]金永亮.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建设[J].广东经济,2012(10):51-54.

[17]王先庆.工业化后期珠三角市场深化与商贸流通体系再造[J].经济研究参考,2016(13):45-47.

[18]王先庆.加快广州大型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4(06):53-57.

[19]黄国雄,宋丕丞.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分析比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1-6.

[20]王先庆,陈富强.都市型商圈的聚集与扩散分析——以广州天河路商圈为例[J].商业经济,2010(04):1-3. [21]赵莉.国际大都市增长方式转变的规律与启示[J].新视野,2009(01):35-37.

[22]梁钢华.天河路商圈建设的政府支持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23]李笑娟等.加快国际商贸中心核心区建设,打造天河路国际一流商圈[R].广州商贸业发展报告,2013.

[24]徐印州.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的背景、意义和路径,中国流通产业网,2012,06,05.

[25]王先庆.国际商贸中心,广州在路上.投资广州,2012(3).

[26]王先庆,林至颖.珠三角流通业发展报告:珠三角商圈发展研究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7]王先庆.广州流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8]欧开培.广州商贸有业发展报告2013[M].社科文献出版社.

[29]欧开培.广州商贸有业发展报告2014[M].社科文献出版社.

A Reflective and Critical Thinking on the Gaps between Guangzhou and a Worldclass Commercial Centre Based on Policy Targets and Actual Performance

Wang Xianqing

Guangzhou is the only uninterrupted millennium commercial centre in China, with advantages including adequate inflows of customers, shopping malls, commodities, businessmen and experience. It is also endowed with advantageous natur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strong commercial and logistics infrastructure, favorable business culture and atmosphere, and abundant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nd talents, making it the only national central city qualified to become a world-class commercial centre. What are Guangzhou’s policy targets towards this goal? What are its performances go? The author suggest to study this issue from the point of supporting public commerce, with the theme of building up world-class industrial chains, and holding on to the twin opportunities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so that Guangzhou can truly become 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hub.

business flow; millennium commercial centre; world-class commercial centr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hub

F727

10.3969/j.issn.1674-7178.2017.01.001

王先庆,教授,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流通经济、商贸经济。

(责任编辑:卢小文)

猜你喜欢

流通业商贸广州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画像即墨商贸
商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