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对王小波的影响研究
2017-02-25刘丽娟
刘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卡夫卡对王小波的影响研究
刘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0)
在有关王小波作品的比较研究中,大多是将他与杜拉斯、卡尔维诺、罗素等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很少有人将其与卡夫卡的文学创作进行研究分析。通过比较文学的方法,对王小波文学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找出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卡夫卡因素、作家在荒诞世界中的精神坚守,以及卡夫卡对王小波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其价值意义。
王小波;卡夫卡;影响研究;荒诞
王小波的辞世(1997),成为王小波文学现象研究的开端,以至于掀起王小波研究的热潮。近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王小波的自由主义思想、社会批判意识、性、叙述伦理等多方面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本文则从比较文学的领域切入,以渊源学的研究方法对卡夫卡对王小波的影响进行探究。我们首先得了解何为渊源学?渊源学有哪些研究方法?所谓渊源学“只以文学接受者为出发点,去寻找放送者的影响。”[1]49其具体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文本研究两种。本文则以文本研究为主,文献研究为辅,通过对其作品中异化主题的分析,从而找出王小波受卡夫卡影响的证据,以期进一步了解王小波与卡夫卡作品的影响接受。
一、王小波作品中的卡夫卡因素
从社会因素来看,纵观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一片寂静、凛然。在紧张的政治氛围的束缚下,“主流文学”歌舞升平、一统天下,这就为“地下文学”的兴盛提供了可能——暗地里掀起了一股“卡夫卡热”。从而使得在“如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余华、残雪、格非等现代作家都深受卡夫卡的影响,王小波也不可能例外,他更是被称誉为中国的卡夫卡。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发现,卡夫卡和王小波个性迥异:在叙述风格上,一个冷峻,一个幽默;在情感表达上,一个悲观,一个乐观。然而,在表现主题上,我们则可以见出二者的相似性与关联性。
在王小波的文学创作中,最能将其作品与卡夫卡的创作引起读者“共鸣”的是他们同名作品《变形记》。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凭借这一共同的题目,就认为像鲁迅《狂人日记》受果戈里《狂人日记》的影响一样,断定王小波的《变形记》受卡夫卡的影响?答案是值得商榷的。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发现,卡夫卡的《变形记》人物的形体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人变成了甲虫,以此揭示出西方社会人的异化和人情的冷漠。王小波的《变形记》则是一对男女互换身体,体验各自生活的故事,作品中有中国传统闹剧的因素。更有资料记载,王小波的《变形记》题目系“编者所加”。[2]89是以,硬要将二者题目上的“偶然性”事件说成“必然性”结果,使两位作家发生联系就显得牵强附会。事实上,在王小波的整个文学创作中,最接近卡夫卡《变形记》艺术风格的作品是他早期的“三部曲”:《绿毛水怪》《战福》和《这是真的》,这三部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人的“异化”主题——《绿毛水怪》中的女主人公变成了长着绿毛的人鱼、《战福》中的男主人公变成了一条狗、《这是真的》中的主任变成了一头驴,而他们外形上的转变与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一样,是荒诞社会的产物。那么,我们是否就能凭此相似性来臆断王小波的写作受影响于卡夫卡?恐怕还是不能。在有关王小波的走向写作之路的文章《我为什么要写作》一文中,作者清楚地回答了写作的缘由:他写作的初衷是源于对现实人生的不满,通过在作品中将人异化成动物来宣泄心中的愤懑。直到很久以后,他读到卡夫卡的作品才发现自己的叙述方式竟然和卡夫卡“雷同”了。由此可知,王小波作品异化主题成形于他遇到卡夫卡之前。另外,他在《我的师承》中直接提到杜拉斯、查良铮、王道乾等大师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对受影响于卡夫卡只字未提。这些似乎就足以证明王小波和卡夫卡的“陌路”关系了。然而,王小波在《未来的世界》和《万寿寺》两部作品中分别提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更有甚者,他在《红佛奔夜》第八章开头中坦言道:“本章的内容受到了卡夫卡《变形记》的影响,这位前辈大师的人格和作者极为近似。”[3]322这里,作者就坦承自己和卡夫卡在人格上的某种相似性促使卡夫卡艺术思想对他文学创作产生影响。因此,这就有了卡夫卡影响王小波的立论依据。
二、荒诞世界的精神坚守
二十世纪的西方社会,经济发展,“上帝已死”,人的非理性因素上升为主导地位。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的主体性的丧失、人的不在场,使得异化主题成为现代主义作家叙述的主体因素,“人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往往以非理性和异化形态表现出来”,[4]卡夫卡的《变形记》就通过人外形的异化,揭示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以及格里高尔在这异化的环境中最终被同化“他几乎不感到惊奇,他最近居然很少体谅别人了,以前这种体谅是他引以为自豪的。”[5]76的悲剧命运。与鲁迅的“反抗绝望”哲学一样,卡夫卡也是通过死亡来对这个异化的世界进行反抗的。这一悲剧性的行动最后也就获得了人们的怜悯和思考。体现出来的正是亚里士多德说的那种不可情理的可能的反抗。
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在文化大革命的社会环境下,人们也陷入了一种癫狂的极地境遇之中。“反智”风气盛行,客观性也被极端狭隘和武断的主观性所取代,人性则更是被压抑、被禁锢,人被机械化为没有个性的“这一类”。在如此环境下,客观写作已经不被政治话语权力所允许,知识分子只能用荒诞的艺术构思和放诞不羁的语言来揭示社会的真实和表达自己的情怀,王小波亦是这类艺术构造的佼佼者。王小说中的人物“异形”是人物自由选择的结果。他的小说《绿毛水怪》中的妖妖出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通过喝一种药水躲进了他们自制的“理想国”中。人们可以通过“药水”逃离这一怪诞的世界,而进入另一个理想的国度过上满意的生活。另外,王小波由于受罗素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其作品中表现出一定的自由主义倾向。作品《绿毛水怪》在描写海底世界的人时,着意写了他们长了蝙蝠的翅膀,这里“翅膀”这一意象十分有趣。众所周知,翅膀的价值在于飞翔,而生活在水里面的“海人”似乎难以实现翅膀的价值。因此,这里的翅膀仅仅是作者追求自由的一种美好愿望。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甲虫的翅膀则是被剪掉了的。自然中的甲虫一般都有翅膀,而翅膀就意味着自由,这一点就与作家所要表现的“异化了的人”主题相悖的,故此,将此剪除。通过比照这两个作家对待“翅膀”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卡夫卡所持有的是一种冷峻的、谨慎的,怀疑的态度,对这个荒诞的世界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姿态的拒绝。而王小波则是“以荒诞治荒诞”,更用一种戏谑、幽默的话语消解作品中厚重的荒诞感,从而达到一种“契科夫式”的含泪的微笑的效果。
三、卡夫卡对王小波文学创作的影响
从国别文学的角度来看,卡夫卡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据统计,他作品的中国元素有10处之多。其短篇《中国人来访》《万里长城建造时》,都是直接以中国元素命名。在他与女友的往来书信中,他们更是共同探讨了对中国诗歌的意境感悟。由此可见,卡夫卡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这就为王小波与卡夫卡的文学共鸣提供了趋同的文化背景。另外,王小波所处的社会环境给他与卡夫卡的相遇、相知提供了推力作用。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服务于政治,文学批判意识被政治宣传泯没,使其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这一时代的文学停滞不前、虽生犹死。卡夫卡热的出现,给中国文学输入了新的补给,同时也给处于迷茫和苦闷中的有识之士提供了思考的可能,王小波更在其中。
在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中,一个作家对另一个对家影响的形式应该是多维度的。它既可以是主动的同化,也可以是被动的顺应。王小波对卡夫卡的作品的接受,既有自觉的同化,也有不自觉的疏离。首先,王小波与卡夫卡相似的人生经历。尽管他们所处的具体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人物所历经的事件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对异化世界的认识和感悟是相似的。其次,在王小波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他对卡夫卡异化主题的疏离与应用。“王小波和卡夫卡都生活在一个其所认为缺乏自由、充满非理性的社会”,[6]9在这个社会中,人性被忽略、扭曲,世界成为一个让人惶恐不安、身陷困境的地狱。众所周知,王小波与卡夫卡的作品的面世都是出于历史的“偶然”。作为业余作家的卡夫卡,生前作品并没有得以出版,直到死后,在朋友马克斯.布罗德的“无心之举”下,才使得他的作品得以面世。王小波的作品由于叙述上的越界,在大陆难以出版。直到他1997年因心脏病逝世,其文学创作才引起各界的关注。这似乎印证他在《未来世界》中说的那样,他舅舅生前无名,死后突然就成为了作家。死亡似乎成了异端话语“最好的护身符”,[7]242-243这两个作家终生都致力于叙述异化世界的异化现象,殊不知,他们作品与世界的关系却成了对“异化”最好的诠释。
在异化主题的表述上,王小波与卡夫卡一样,选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异化关系进行构思,在情感态度上二者则有所差异:卡夫卡的是撕裂;王小波的是消解。这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西方文人重悲剧意识,中国文人更多的是消解悲剧。卡夫卡在表现人性的异化主题时,他往往是将人性中卑劣的部分撕裂给人看,超然的看着他的悲剧主人公在绝境中孤立的挣扎和无能为力;将人物丢入西方“荒原”的处境之下,又设计出身处“禁闭”的人际关系,人物自始至终处于紧张、颤栗的绝望之中;作品陷入了无尽的冷色调中,唯一的出路只剩死亡。卡夫卡所表现出来的是人性真正的痛感。王小波在表现异化主题的时候,也写出了社会的荒诞,然而更多表现出来的是荒诞处境下人物的“滑稽”,且作者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不同程度地注入了爱情(《绿毛水怪》)、亲情(《战福》)等情感因素来消解作品中的悲剧氛围,使得作者难以将异化的内核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这就使得王小波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异化缺少卡夫卡式的厚重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削弱了小说的批判力度,但却表现出了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因此,王小波在接受卡夫卡表现异化主题影响的同时,融入了本民族的审美因素,使得其作品情感表现出明朗的色调。
因此,王小波对卡夫卡的接受是一种继承与发展并存的影响接受。由于二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人生经历的不同,使得他们在某些同质的基础上又显示出各自的差异。卡夫卡则是以严谨和怀疑的态度,冷眼观察着这个荒诞的世界,并将真相血淋淋地剥开,展示在世人的眼前,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冷漠地近乎冷酷。他更多的是充当着历史的“书记官”的角色。而王小波由于其深受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其作品中彰显出了人道主义的色调,没有让人们深陷绝望之境中,而是运用反讽、戏谑的态度,消解了作品中的那种无望的绝望之感,更多地显现出一种温情的、契科夫式的含泪的微笑式的表述,让读者在嬉笑怒骂中体悟人生的真谛。
[1]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小波.王小波小说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3]王小波.红佛夜奔.青铜时代[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4]荒诞 [OL].http://baike.com/view/15174112.htm.
[5]卡夫卡.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6]赖志伟.论王小波对卡夫卡的接受与疏离开[D].湖南大学,2010.
[7]刘胜华,顾勇.未来世界.王小波作品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Class No.:I206.7 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Impact of Kafka’s Works on Wang Xiaobo’s Writing
Liu Lij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0,China)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Wang Xiaobo’s works, many people made a comparison of Wang’s works to some foreign writers, such as Duras ,Italo Calvino, Russell. Few people made a comparison of Wang’s works with Kafka. This paper tried to find out the factors contained in the Kafka’s works and the impact of Kafka’s works on Wang’s literary creation.
Wang Xiaobo; Kafka; influence; absurd
刘丽娟,在读硕士,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672-6758(2017)03-0111-4
I206.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