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五四杯”课堂教学展评看青年教师培养

2017-02-25潘建明

初中生世界 2017年24期
关键词:数学教育教师

潘建明

从“五四杯”课堂教学展评看青年教师培养

潘建明

2017年5月7日,江苏省第四届“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在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降下了帷幕。我有幸担任了初中数学评课组的评委,这使我有一个更好地向全省同行们深入学习和研讨的机会。由于是非封闭备课,上课老师的教学设计少不了“专家引领”或“同伴互助”,这对反映我省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具有一定的“样本意义”,正如主办方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的领导所说,“评奖不是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而是通过这次展评活动为江苏的基础教育把把脉,深度了解当下的基础教育现状,为深化新课程改革和提升江苏基础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服务”。由于我领衔常州市初中数学教育名师工作室,对年轻教师培养这个话题“特别敏感”,这次活动使我有一个更好地感知全省青年教师“成长现状”的机会。初中数学共开了8节课,开课教师来自全省微课大赛中海选出来的年轻教师,极具广泛的代表性。以他们为代表观察我省新一代数学教育人的“生存现状”,多少都具有一点“样本意义”,因为他们今天的教学“生存方式”就是明天江苏初中数学教育的“生活方式”。

一、亮点纷呈,特色鲜明

开课的8位青年教师教学功底深厚,从他们的新颖独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年轻的数学教育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的精神;从他们的新颖独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中,我们看到了“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初中数学教育界结出的累累硕果!

1.关注以学定教。这八节课都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关注以学定教,都能将生活与新知有机整合,围绕教学内容的三维目标,通过多途径来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历经体验、感受、探索、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促进自我建构、自我成长。来自常州市兰陵中学的丁峰老师,他所教的内容是“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稳健智慧”,他的教学设计很有特色,让学生进行了新课内容的准备性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立足学生预学习中的错误进行“抛锚教学”,并关注变式教学,思维拓宽到位,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

2.采用美育熏陶。有5节课分别用了适合教学主题的轻音乐、歌曲、图片、魔术、名人名言和问题悬念等导入新课,关注数学文化熏陶,让学生感悟数学中的美、数学和生活结合所生发的美,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数学殿堂去发现美和创造美。来自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的陈海燕老师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文静细腻”,她教的内容是九年级的“圆(1)”,她先展示了美丽的图片,再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探究了大量的生活中的对圆的理解问题,在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内容对发现美和创造美是很有帮助的。

3.深入联系生活。每一节课都充分关注“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又服务于生活”,很多教师的情境设计都是从生活问题入手,而且很有智慧。来自宜兴市树人中学的黄尧老师,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稳重深厚”,她教授的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复习”,她用激发深度思维的问题进行复习,并作为引入复习的先导,设计问题情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加强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4.善于寓教于乐。每一节课都注意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多途径和多手段来唤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持续热情,很多教师都寓教于乐,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来自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梅园校区的赵蕴老师,她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朝气阳光”,她所教的内容也是“一元一次不等式复习”,她的“留白”的导学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学前检测来暴露学生差异,根据检测的学情来设计学习活动,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来进行互助反思性学习,促进对新知的深度理解。

5.增强做中体验。很多课都关注了“做中体验”“做中感悟”“做中思考”和“做中学”,让学生通过操作或计算等进行尝试,来增强体验感悟、积累活动经验,为后续思维品质和能力的提升奠定厚实的基础。张家港市常青藤中学的丁胤骥老师,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激情活力”,他所教的内容是“圆(1)”,他用生活问题创设情境,并回归了数学教学的“本真”,从圆的运动定义到集合定义、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到四点共圆引领学生,层层递进,讲中有探、探中有练,讲、探、练相结合。

6.体现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灵魂,这8节课都非常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他们分别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和图形转换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很多教师也十分重视数学建模思想,他们关注了方程、不等式组等数学模型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7.提升认知策略。很多教师关注了将学生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加强学生的做后感悟、归纳和总结,促进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都能较好地将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来自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初级中学的王涛老师,她留给我们的印象是“热情感性”,她执教的内容是八年级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1)”,她通过买玻璃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对三角形全等条件数量的探究层层深入,教学和学具的使用恰当有效,关注3种数学语言的转换,在例题探究完成后,由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8.多媒体运用娴熟。这一次赛课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一大亮点,所有的赛课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从PPT、白板、几何画板等,特别是手机与白板的同屏显示功能用得较好,他们的技术娴熟,驾驭轻松自如,娴熟的多媒体技术使核心问题得到了“优化”呈现,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核心知识的形成使学生一目了然,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各位选手教学风采是精彩纷呈,展现了新一代江苏初中数学教育人的数学情怀和孜孜以求的不懈精神。

二、气韵不足,还需求精

这次的赛课过程中,在开课教师表现出“亮点纷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不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很可能对他们的成长是“致命的”。

1.学段融合缺位。部分教师在“生本研究”上还有所欠缺,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关注不多,对小学的教学内容不熟悉,对学生已深入了解的知识还在“穷追猛打”,在课堂上花了很多的时间,学生得到的“信息量为零”,白白地浪费了学生的“生命”。

2.数学气质缺少。部分教师过分倚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过分强调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导致生活的味“太浓”了,数学的味“太淡”了。

3.知识呈现不佳。高效课堂离不开高效的知识呈现方式!大部分教师都用了导学案,只有少数教师的导学案的设计具有“导”的功能,大部分是学生练习的“菜单”,其中的问题设计的梯度和思维的逻辑推进方面还有待商榷;另一方面,部分情境的创设是“牵强附会”的,对提示问题的本质意义不大;此外,有几位教师的“问题”设计没有将“揭示本质”的一面“朝向”学生,使其“教育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4.主体地位不强。从理念中大家都知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但在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还是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学生的知识生成不是在“自觉”中生成的,而是在教师的“牵引”中生成的。

5.经验升华不足。虽然很多教师都注意到了让学生在做中体验、思考和感悟,但只是在经验的“原始积累”层面“徘徊”,没有对问题的本质进行深入地揭示,错失了使学生学习经验升华的良机。特别是“例题教学”变成“练习化”处理,用优秀学生的思考替代全体学生的思维,掩盖了教学中的“矛盾”。

6.个性尊重不够。少数教师对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思维成果不是很重视,对于在学生思维展示过程中由“碰撞火花”生成的多个成果,不是由学生来甄别选择,而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总是抢学生的“台词”。

三、观后感悟,发人深省

虽然“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但由于是非封闭性备课,他们的教学设计可能也少不了“专家引领”或“同伴互助”,但从他们身上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来看,不得不让人“往深处想”……我说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对他们“求全责备”,他们是“无辜的”,不是他们不努力,他们都很优秀,是我们对他们的关爱、引领、鞭策还不够。

1.我们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是重“行政思维”还是重“专业思维”?

因为只有“本质理解”数学科学、数学文化、数学教学、学生数学发展需要和数学学习才是做好数学教育人的重要前提。在初中数学的传、帮、带中,我们要让年轻教师体悟到数学教育中本质的东西,学会进行“质”性的“专业化”思考,这里面有许多东西要我们传承给他们,这一方面我做得还很不够。

2.我们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是立足“技术改良”还是立足“学理素养”?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大家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与创新,同时也十分关注名校、名师的经验和教学主张,从他们的教学中看到了当下名校经验中的“先进技术”的“影子”,但别人的经验是“平面的”东西,只有具有深厚学理素养的教师才会使它在自己的教学中有“立体的”教学效果;同时,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数学教学的手段载体,本质还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切不可将信息技术带来优质教学的“可能性”当成“必然性”。

3.我们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是功利性的“短期行为”还是面向“教育未来”?

我们正处在新旧教育教学方式更替、冲突、交融、过渡时期,在新的数学教育转型期,必须用超越的眼光来观照数学教育,“减负增效”“高效课堂”和“教育创新”是不可逆转的时代对数学教育的要求,它将会“迫使”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出现“阵痛”般的悄然变革,我们要引导他们不能用沉重阴暗的心态去面对即将到来的这一切,应用热情和智慧来点亮自己的心灯,用辛劳和汗水引领年轻教师向着“教学创新”的“智慧深处”行走。

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说:“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发展。他们代表了我省初中数学教育战线上的一批“雏鹰”,为了江苏省初中数学教育的未来和苏派教育的繁荣,我们要让他们到风雨中“见世面”,要创造机会去历练他们,让他们学会“在暴风雨中高傲地飞翔”,但更要对他们进行百般呵护、关怀、培养和鞭策,要送给他们一双双“实实在在的”通向成功的“隐形翅膀”,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会发出呐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作者为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中学正高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数学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