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奖助政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践探析
——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
2017-02-25刘旖
刘 旖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 510631)
基于奖助政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践探析
——以华南师范大学为例
刘 旖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 510631)
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新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与当前国家研究生奖、助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密不可分。奖助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应积极推进奖助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构建新的奖助体系,通过设立新机构、强化新导向、依托新媒体、创设助推器等途径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受助研究生坚定理想,提升价值信念,合理竞争,培养合作精神,学会感恩,强化责任意识。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奖助体系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新形势下,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新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与当前国家研究生奖、助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密不可分。充分发挥奖、助学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进一步推进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研究生奖助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投入机制面临着新的调整和改革。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改革与奖助体系的改革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阶段,对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深化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发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功能与作用,是我们实现改革目标的重要保证。”[1]
以往,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道德法制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这三大模块。这三大模块的教育内容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演化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使得这些基础性内容的普适性增强,适用于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固化的模式忽视了研究生群体和研究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难以将之与研究生自身发展的不同需求结合起来,加大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发展和改革的难度。而思想政治教育与激励机制的相结合,是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构建研究生思想教育新体系的一大方向。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的构建,对于满足研究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激励广大研究生积极进取、钻研创新,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层次与质量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而研究生培养激励机制的构建重点在于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构建。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建立长效、多元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强化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对研究生的激励作用。健全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制度”。[2]“公费”研究生成为历史,研究生教育收费实现公费、自费并轨,所有学生都要缴纳学费。
(二)研究生奖助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缺失
从经济、教育、社会公平三个层面来看,研究生奖助体系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具有多重的功能。经济层面上,主要体现在给予研究生最直接的经济支持,帮助研究生完成学业;教育层面上,主要体现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社会公平层面上,主要体现在有效地保障教育公平,充分尊重公民的受教育权。
目前,传统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上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边缘化:第一,从研究生奖、助学体系的内容来看,一般以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经济困难补助、奖学金等为主要内容,比较侧重于“助”而非“奖”,无可避免偏重于经济物质上的支持,忽视了研究生精神上的需求和激励;第二,从奖助学金的评定标准来看,主要从学业成绩、学术科研成果、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三大方面来评定获奖人选,评定标准单一,忽视了对研究生的组织协调、沟通合作、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的考察,重“分数”而轻“能力”,客观上导致了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与社会对高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导向相去甚远;第三,从奖助学金的绩效评价来看,高校的奖、助学体系缺乏严密、规范、公平的程序,尤其缺乏评奖的绩效评价与监督体制,而这种程序的不规范则必然影响到奖、助学体系育人功能的发挥,科学、公平、系统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亟待建立。
二、新形势下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一)新形势下奖助体系改革的必然性
传统的研究生奖助体系中,奖助资金一般以“计划经济”形式,按照统一标准和研究生人数比例拨付经费。高校对下拨经费没有根据本单位情况实行调整支配的能力,经费的使用按部就班,缺乏灵活性,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且“研究生的科研表现也并未与其资助联系起来,这种资助政策没有考虑研究生的能力和需求,更没有激励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3]而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改革旨在通过在保障公平的前提下,利用经济的杠杆作用,引进激励竞争机制,构建一个科学、公平、系统的研究生奖助新体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的热情,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动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二)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构建
华南师范大学位于华南经济发达省份广东的省府广州市,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根据国家和广东省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相关政策和要求,着手实施研究生奖助体系的调整和完善,构建更加完善、科学、公平、合理的研究生奖助新体系。根据《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办法》(华师〔2014〕141号),该校研究生奖助体系由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和荣誉称号评选三部分组成。[4]
1.研究生奖学金制度
华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奖学金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社会资助奖学金,形成国家、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奖学金制度。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2〕342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万元;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2万元。根据国家文件和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办法》,采用学院推荐的方式,各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和专业实际,自行制定科学合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审指标体系,将评审过程公开化、公正化、透明化,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保障学生评选权利。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3〕219号)的相关规定,华南师范大学针对原奖学金制度进行改革,实施更加科学合理的学业奖学金制度,覆盖了所有的全日制在读研究生,奖助覆盖面和额度大为提高。根据博硕士研究生和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实施动态的评审标准。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不分年级,分为两等,一等1.5万元,二等1万元,每个等级各占总人数的50%;硕士研究生奖学金一年级分为两等,一等1万元,二等0.6万元,二三年级按照20%、30%、50%等比例分为三等,金额分别为1万元、0.8万元和0.6万元。博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评审以“学风道德表现”“课业成绩”“学术科研”“导师评价”为依据,硕士研究生以“学风道德表现”“课业成绩”“学术科研”(适用于学术型硕士生)或“专业实践成果”(适用于专业型硕士生)、“社会服务与实践”为依据。在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的评选中,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学术型研究生侧重于对其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的考察,专业型研究生侧重于对其专业实践能力和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的考察。社会资助奖学金来源于社会团体、企业或者个人的资助,比较典型的如“曾永裕奖学金”和“华藏奖学金”。资助的对象倾向于学业成绩优秀,科研创新或实践创新能力和成果突出的研究生。经过实践。华南师范大学学业奖学金“奖优助学”“奖优促学”的激励作用日益显现,切实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
2.研究生助学金制度
研究生助学金包括国家助学金、助教助管助研(以下简称“三助”)岗位津贴、国家助学贷款和特殊困难补助。根据2013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华南师范大学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覆盖全校全日制脱产在读研究生(有固定收入者除外)。博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万元,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0.6万元,每年按10个月计发。为了达到资助和提升科研、教学、管理实践能力的目的,该校设立了研究生“三助”岗位津贴,用于资助研究生从事“助教、助管、助研”工作。随着“三助”岗位的设立,加大了对研究生的资助力度,“三助”岗位的数量持续增长,通过担任“三助”岗位获得资助的研究生数量与日俱增,改善了原有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越来越多的研究生通过“三助”岗位得到锻炼。国家助学贷款主要面向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帮助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主要为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除了以上常规性的助学政策以外,为了应对研究生的特殊困难(如个人发生重大疾病、家庭重大变故或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等),还设立了研究生特殊困难补助(应急助学政策),保障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
3.荣誉称号制度
研究生荣誉称号包括优秀研究生干部标兵、优秀研究生干部、研究生文体活动标兵、研究生文体活动先进个人、研究生志愿服务兵、研究生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研究生社团活动标兵、研究生社团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制度旨在鼓励在校研究生奋发向上,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5]与奖学金制度和助学金制度不同,荣誉称号制度侧重于精神层面的奖励,通过表彰在学生工作、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各个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三)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实践
在研究生奖助体系的积极构建和具体实践中,该校特别注意研究生奖助体系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引导广大研究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坚定理想,提升价值信念
传统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偏重于“助”,研究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成为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而言,传统的资助体系大大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使他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经济问题的困扰,集中时间和精力,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新的奖助体系注重“奖助并举”,兼顾到了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两者在经济上的不同需求。在新奖助体系的实践中,华南师范大学注重对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励志教育,以奖助学金和荣誉称号的物质精神双重导向与激励机制“奖优助学”“奖优促学”,帮助研究生坚定自身理想信念,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激发钻研创新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符合国家与社会需求的人才。
2.合理竞争,培养合作精神
传统的奖助体系覆盖面相对较窄,难以兼顾到不同层次、不同经济情况的研究生的需要,而且在奖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难免出现学生带着功利性目参加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非受助学生积极性的挫伤,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合理竞争和团结协作。华南师范大学新奖助体系中,奖助学金的覆盖面迅速扩大,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和研究生学业奖学金覆盖全体全日制研究生,覆盖率达100%,使所有的全日制研究生都能享受到经济上支持。在保障公平的基础上,实施动态评选标准的学业奖学金和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荣誉称号,以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鞭策研究生积极参与合理的竞争,在竞争学会合作,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水平。
3.学会感恩,强化责任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感恩与责任意识紧密关联、相辅相成,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更容易理解外界给予的恩惠,自然也会逐步产生内在的责任意识。”[6]华南师范大学在研究生奖助工作中,注意开展对研究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在奖助学金的评选过程中,学业成绩、科研创新和家庭经济困难程度不再是评选的唯一标准,“社会服务与实践”也成了考核的重要标准。“三助”岗位实施聘任制,研究生以“三助”岗位为平台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中,通过努力工作而获得酬劳。荣誉称号制度通过荣誉称号表彰的形式鼓励研究生参与到学生工作、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去。通过以上的不同的形式,强化研究生的责任意识,鼓励他们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理解并接受资助,促使他们意识到国家奖助政策的真正目的和意义,从而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误区,“自觉地以感恩的心态去回报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的帮助,从而成长为一个有着良好品质和完善人格的人”。[7]
三、新形势下奖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且能内化为研究生积极进取、刻苦钻研的学习动力和前进动力。新形势下,在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具体实施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兼顾奖助学金评选各个方面,多途径实现奖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设立新机构,建设奖助工作队伍
根据《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办法(试行)》,该校设立了专门的奖助学金评定组织机构,奖助学金评定组织机构有学校评审领导小组与学院评审委员会。学校评审领导小组作为最高的领导与组织机构,统筹全校的奖助工作,指导各个学院公平、公正、透明地开展奖助工作。同时协同管理奖学金、助学金与荣誉称号各项奖助计划,公正合理地实行奖助资源的分配,优化奖助资源的配置,加强奖助资源使用的内外监督,以保证奖助工作的相对公平,提高奖助资源的使用效率。学院评审委员会根据学校的整体规划和要求,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初步的奖助学金评审细则,经各专业各年级学生讨论提出修改意见并公示无异议后方正式开始实行。评审中,由学院行政领导、导师、辅导员、研究生代表一同举行评审会,保证奖助学金评审的公正、公开、公平,保障研究生的权利。此外,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研究生奖助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奖助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及时把握研究生奖助工作的动态信息,提高奖助工作的工作效率。这方面,该校已经自主开发了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已广泛应用到了本科生的奖助工作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下一步将逐步推广。
(二)强化新导向,完善奖助评定标准
奖助学金的评审标准由于其特殊性,往往在研究生学习与成长中形成一种导向。在高校奖助学金的评审过程中,一方面,评定标准的细化、量化、程序化,能够保障奖助学金评审的规范性、公平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评审标准中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导向,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奖助体系育人导向功能的发挥。华南师范大学在制定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评审标准时,注意把握评审标准的导向性,在评审标准的各个组成部分[8]之间实施科学的可调整的动态比例机制,引导研究生制定科学的学习与发展计划。如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评审标准中“学术科研”这一部分所占比例较大,目的在于激励学术型研究生积极参与到科研创新之中。而对于专业型研究生,评审标准中“专业实践成果”所占比例较大,目的在于调动专业型研究生主攻自身的专业实践,提升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在学院层面上,由学院自行组织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评审标准,注意评审标准中形成一种合理、公平竞争的导向,让更多优秀的研究生脱颖而出,也激励后进者奋发向上,不断提升自身。
(三)依托新媒体,抢占奖助宣传阵地
对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站、微博、微信、QQ群、校园BBS等新媒体是正在逐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华南师范大学在奖助工作中,注重依托新媒体,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奖助政策的广泛宣传,积极组织发动研究生学习相关的奖助政策和评审办法。在引导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奖助政策和评审办法的重点内容进行充分的解读,使他们认识到助政策的意义,帮助他们意识到奖助政策目的在于激励广大研究生奋发向上,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对国家与社会有用的人,培养他们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针对评审过程中研究生提出的疑问和诉求,通过新媒体及时回应和反馈,保证信息交流的畅通,保证奖助学金的评审工作公开透明。
(四)创设助推器,深化奖助思政教育
“在奖助学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要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受助学生的特点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回馈活动,寓教于行,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自己感悟和体验教育的内容与精神实质。”[9]在奖助工作中,华南师范大学非常注重研究生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充分发挥校研究生会和各学院研究生分会的组织桥梁作用,为受助研究生创设助推器,组织开展形式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领袖训练营”“学生党员卓越班”“青马班”、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所谓“实践出真知”,受助学生在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自身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学会感恩,以实际的行动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同时,这也对受助研究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在高校的奖助工作中,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受助研究生学习与成长创设助推器,是深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极为有效的一大措施。
[1]李炎芳,徐刚.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功能、作用与要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37.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研〔2013〕1号.2013年3月29日.
[3]王仰麟,生玉海,黄俊平,陈秋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与研究生奖助体系的构建——以北京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2004,(4).12.
[4]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实施办法.华南师范大学文件〔2014〕141号.2014年10月17日.
[5]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先进个人评选暂行办法.华南师范大学文件〔2014〕141号.2014年10月17日.
[6]周超.对研究生奖助政策思想教育功能的思考[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3,(1):63.
[7]杨婧.高校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241-245.
[8]包括“学风道德表现”“课业成绩”“学术科研”“专业实践成果”“社会服务与实践”等方面.
[9]杨婧.高校奖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242.
责任编辑 满令怡
刘 旖(1987—),女,广东兴宁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