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家校共建回归本质需精准发力
2017-02-25邓文圣
■邓文圣
近日,有关家长为学校做志愿者、帮孩子值日的话题,引来一波又一波的热议。有家长认为孩子小,帮他一把没什么大不了;也有家长表示是不得已而为之,说老师已经通过班级群排了值日表,不好意思不从。
《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在陕西榆林一学生家长因人在外地,不能替孩子打扫卫生,向老师请假,不料遭到老师“教育”。之后老师还愤愤地将聊天记录发到网上……
对于诸多学生家长的“代劳”,一些老师已经“习以为常”,被他们看作是一种“家校共建”。然笔者以为,像这种“家校共建”被异化,甚至被家长讨好班主任以期获取对孩子“青眼有加”的“利益交换”的“非正常生态”所取代,对教育、对学生来说,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那么是什么模糊了“家校共建”的边界呢?仔细揣摩一下,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舍不得孩子吃苦,宁愿代劳;二是个别教师把一些原则上应该教师来完成的工作试图转嫁给家长;三是一些管理者和教师不切实际,过分追求表面效果的高大上,能力、条件不够借家长的“智慧”和时间补。
因此,要让“家校共建”回归本位,必须精准发力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要让家长知道应该怎样爱孩子。目前溺爱子女是社会的普遍现象,校门口不难看到,孩子捧着吃的喝的,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挎着书包,举着雨伞;教室内,孩子站在一旁操着指令,“勤劳”的家长亦步亦趋地擦玻璃,抹凳子,排桌子。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还以简单的校内值日来说,让孩子参与劳动,其实是在弥补其因年龄幼小而在体力、意志、经验、沟通等方面的欠缺,是一种锻炼。如果让长辈替代,就会把一所所学校又变成了一间间“温室”,也让教育大纲中的劳动教育失去意义。
其次,要让教师明确本职边界。一个称职的教师要把教育当做事业做,而不能把他仅当做职业来做。如果没有事业心,那难免会过分计较利益而在工作中找借口偷奸耍滑。在低年级或幼儿园,有些如擦玻璃等有一定危险性的劳动应该是老师自己的任务,他们以家校共建名义转嫁给家长,甚至以多关注他们的孩子做“利益交换”,这不该是“行为世范”的老师应该做的。前不久,“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家长陪写作业论争,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一些老师长期转嫁责任而触发了家长的情绪反弹。所以,学校要教育教师清晰责任边界,不要试图逾越。
再次,尊重客观现实永远是教育的追求。当下,有个别教师有一种不妥的思想,凡事都希望“不同一般”,让人眼睛一亮。似乎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管理有方,教育得法。朋友圈看到一组幼儿园小朋友“废旧瓶子”再利用成果晒图,有些制作创意之精妙,别提幼儿啦,就是成人,没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制作能力也不能完成,这些所谓的“幼儿制作”实际上就是家长代做。就是这些“超越”规律,好高骛远的做法,不知不觉中成了逼迫家长“越位”的罪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