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菊花栽培生产技术
2017-02-25温春爽
温春爽
药用菊花栽培生产技术
温春爽
南和县地处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交汇处,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该区域的气候、土壤、水质都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生长,近几年一直加大中药材种植发展力度,今年我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为18000亩,主要种植品种有菊花、天花粉、柴胡等。经营模式:均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订单”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订单式生产;采用大田种植和林下间作的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种植业收入。具体栽培技术如下:
一、选地整地
菊花适应性强,喜温暖环境,耐寒冷,较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沙壤土、黏壤土均可。不能连作,前作以禾本科作物为宜。前作收获后施有机基肥2000~2400公斤/亩,然后深耕25厘米,整平耙细,做成宽4~5米的垄。
二、繁殖方法
1、分株繁殖
11月份采收菊花后,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植株,将茎叶齐地面割除,并将全根挖出,重新栽植于肥沃地块,施1层有机肥以保暖、越冬,次年3~4月浇水1次,4~5月苗高15厘米时,挖起全株分苗立即栽植,按照行株距40厘米挖穴,穴深5~6厘米,每穴栽1株,然后盖土压实,浇定根水。
2、扦插繁殖
(1)扦插时间和方法
次年4~5月,扦穗应从生长健壮的母株上选取,剪取半木质化、长度6~8厘米(大约4节)的一段为扦穗。剪去下部叶子,留上部两片叶子,同时剪口要平滑,上部剪口剪成圆形,下部剪口剪成马蹄形。摘除下端6~8厘米的叶片,按行距20~25厘米开沟,插入插条长度的1/3~2/3,过浅,扦条易失水,造成生根困难,过深,易造成皮层腐烂不能成活。将插条放入沟内(间距6~7厘米),然后覆土压实,浇透水。
(2)扦插基质
扦插基质要选用疏松、透气、保水排水性好、pH值适中的河沙为宜。因扦条依靠自身营养和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所制造的养分供其生根发芽,基质中以不含养分为好,否则易使病菌繁殖,引起扦穗霉烂。为了提高扦插育苗的成活率,可利用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和萘乙酸等植物生根素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是把扦穗基部在1000ppm的生根素溶液中浸泡3~5秒钟,然后扦插。经过生根素处理的扦穗生根快,叶片油绿,生长健壮。
(3)加强管理
对扦插苗的管理,关键要做到防晒和保湿。一般苗床设在中小型塑料棚内,棚上搭设遮阳网遮光。由于温度高,水分散失快,必须保证每天上午喷水1次,下午喷水1~2次,以降温、保湿,保持叶片湿润,切忌出现叶片晒蔫、晒干等情况。扦插苗两周即可生根发芽,要及时移栽定植,过迟会因营养不足和苗木拥挤而生长不良。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一般在移植20天后中耕除草1次,7月下旬1次,但中耕不宜过深,以免伤根。
2、追肥
移栽时施人畜粪水1200~1400公斤/亩作基肥;打顶时施人畜粪水1500公斤/亩或磷钾复混肥15公斤/亩,施肥后培土;孕蕾时施人畜粪水1800公斤/亩,复合肥10公斤/亩,施后浇水,同时可用过磷酸钙水溶液均匀喷施叶面。
3、打顶
生长期内打顶3~4次,第1次在菊花移栽前7天,苗高25厘米时打去7~8厘米顶梢;第2次在6月上中旬,即植株抽出3~4个长约3厘米的新枝时打去分枝顶梢;第3次在7月上旬打顶,使主茎粗壮减少倒伏,增加分枝,提高菊花产量。
4、排灌
扦插或移栽时应浇水以保证幼苗成活,蕾期天气干旱时注意浇水,但雨季应及时清沟排水,以防积水烂根。病虫枝、叶等统一烧毁。对于病害较轻的,对樟枝树冠、内部小枝、细枝、无用枝要清空,以利通风透气,防止病害发生。
5、施肥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行道樟树由于透水面积少,肥水条件差,树势衰退较严重,可以增施肥水,一是树冠远端地表穴施基肥;二是勤浇肥水,平时绿地浇水与施肥相结合,在水中稀释适量的氮肥、复合肥进行小水漫灌;三是喷施叶面肥,如磷酸二氢钾等。
四、病虫害的防治
经过多年的田间观测调查,为害菊花生长造成减产的主要病虫害有菊花斑枯病、菊花黑斑病、菊花瘿蚊、菊花天牛、菊花潜叶蝇。
1、菊花斑枯病
属于真菌性病害,菊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病叶率在25%,病株率30%,可导致减产30%以上,严重影响菊花的产量和经济性状。
(1)发生规律。病菌在病叶或植株基部新芽上越冬,次年温湿度适宜时,借风雨、昆虫和农事操作传播至新叶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斑上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温度在15~20℃,田间有雨露时即可发病。7~8月份连续阴雨造成田间湿度大,加之高温有利于病菌的侵染、传播蔓延。根头老的植株抗病性差,偏施N肥使植株嫩弱也有利于发病。
(2)症状。一般菊花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初期出现褐色小点,扩展后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成褐色、紫褐色或黑褐色,边缘清晰,叶缘病斑呈半圆形或扇形。后期病斑上密生针尖状细小黑点,多个病斑聚合成大病斑,叶片变黄、皱缩。发生严重时叶片自下而上变黑枯死,枝叶多悬垂于茎秆上。
(3)防治方法。采花后割掉地上部并彻底清除病残体及落叶集中烧掉;实施3年以上轮作,新栽培地要深翻;选用健壮无病的植株新芽繁殖,以培育壮苗;发现病株及时摘除下部病叶,带出田外烧掉;实行配方施肥,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雨后及时开沟排水。幼龄植株于发病初期摘除病叶,选用50%多菌灵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等交替使用,每15~20天喷1次,老龄或发病严重植株,每7~10天喷1次,视病情及天气情况共喷4~5次,采花前25天禁止喷药。
2、菊花黑斑病
属于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病叶率在20%以上,可造成减产40%。
(1)发生规律。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田间病残体为该病初侵染来源。降雨量大,雨日数多,又遇高温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蔓延。生长季节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不断引起再侵染、蔓延为害,连作菊花发病率高于轮作菊花,春播菊花比夏播菊花发病轻。6~10月份均可发病,7~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9月份后病菌传染较慢,为害减轻。
(2)症状。受害叶片多从叶尖、叶缘处开始发生,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或灰色病斑,外围具浅黄色晕圈,无明显轮纹,后期病斑上生黑色霉层,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展导致全叶枯死。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全株、叶片变黑枯死,病叶不脱落。
(3)防治方法。要实行轮作换茬,不能连作。菊花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集中焚烧或深埋。提倡春栽植,压缩夏栽菊花种植面积。加强栽培管理,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0倍液,75%森锰锌600倍液,50%扑海因800倍液等交替喷施3~4次,每10~15天喷1次。
3、菊花瘿蚊
主要为害菊花植株地上部,影响光合作用,可导致减产20%。
(1)发生规律。主要以老熟幼虫越冬,4月初开始成虫在植株上部幼嫩部皮下组织内产卵,4月中旬幼虫孵化后在菊花组织内吸食汁液,并剌吸组织后膨大形成瘤状虫瘿,虫瘿初期呈绿色,后逐渐变为紫红色。5月份开始转移为害,不断进行繁殖。严重时多个虫瘿连在一起,形成大瘿虫,影响植株进行光合作用,从而造成减产。
(2)症状。受害植株形成虫瘿。苗期被害后枝条不能正常生长,形成小老苗,花蕾期受害可使花蕾数减少,花朵瘦小,造成减产。
(3)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结合中耕除草人工摘除有虫枝叶并深埋,在8月上中旬不能用药,以保护天敌寄生蜂自然抑制。9~10月份可用10%吡虫啉1500倍液喷雾防治,15~20天喷1次,连喷3~4次。
五、采收加工
1、采收。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采收。当花瓣平直,花心散开2/3,花色洁白时采摘,不采露水花,以防腐烂。一般采花2次,头花占总产量的80%;二花在头花采后5~8天后采摘,约占总产量的20%。鲜花切忌堆放,应薄摊于通风处及时加工。
2、加工。通常用蒸熟烘干法,即将采回的鲜花摊晾半天,后置蒸汽通道蒸笼内用高压蒸汽(笼内温度110℃以上),用热风烘20~30小时 (在第15小时翻动1次),然后置于室内通风处摊晾4天,后再烘10~15小时,花心完全变硬时即可包装。
六、包装
菊花干燥至花心完全变硬时即可包装,用加厚透明的防水塑料袋封装,每袋装25-30公斤,装好的袋尽量避免相互挤压,破坏菊花外观形状。
(作者单位:南和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