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问题与对策
2017-02-25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张翠敏王雪迪
■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张翠敏 王雪迪
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问题与对策
■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张翠敏 王雪迪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出台了系列推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工作环境、工资待遇、职称评审等方面较过去有了很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社会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教师专业化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教师的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笔者在一年多来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走访、跟踪的基础上,试就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对策做一些探讨。
一、提高农村教师教育科学素养是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的关键
我国目前已将农村教育确立为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打开了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视野与通道。然而必须看到,我国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态势十分明显,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依然严峻,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状况不太理想。立足城乡教育统筹背景研究农村教师教育科学素养,有助于促进农村教育的科学发展,缩小城乡教育的发展差距。
首先,有利于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就领导者而言,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的大小,是衡量其领导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学校与社会紧密相连,社会的迅速变化和发展,不能不反映到学校中来。特别是今天,社会对人才的客观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能适应新的历史时代发展需要的一代新人。教育科研以其综合的知识体系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帮助领导者获得系统性和完整性信息,根据最佳信息选择方案,从而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化。
其次,有利于完善教育理论。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是总结、反思其教学实践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进行批判的、有意识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如果广大教师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通过科学研究,对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和分类,就可能发现规律,发展和完善相关的教育科学理论,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再次,有利于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但是坚持以科研的眼光来发现、审视进而有选择地来加以研究,并非每一位教师能够做到。这与教师的科研意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通过亲身参与教育科研,这方面的意识就会显著增强。教师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可以增强捕捉问题的敏感性,也可以增强对某一问题的研究意义与价值的判断能力,这对于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问题、解决问题十分重要。
二、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研究意识淡薄。
教育思想是教育行动的先导。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相脱离的研究模式的影响,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研究意识淡薄,认为研究是专家学者们的事情,教师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即可。这种错误意识一方面导致一线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缺乏兴趣与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导致他们对研究产生恐惧感,认为研究是神秘而高不可攀的事情,缺乏参与研究的信心和勇气。此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往往过度依赖专家,专家来学校参观、调研,就立刻想和专家共同研究专家所擅长的领域,丧失了研究的自主性。
(二)教师从事科研的功利性倾向明显。
尽管许多教师都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并不是出自学术性目的,研究宗旨也不在于解决教育实际问题,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一些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而科研,一些是迫于晋职评优需求而科研。这种研究往往脱离了教育教学实践,好大喜功,助长了浮躁、功利的社会风气。
(三)缺乏研究资源。
当下很多农村学校对教师参加科研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学校既没有充足的图书馆资源,更无法向教师提供方便、快捷的各类网络研究数据库。这样,教师得不到相关的参考资料,无法了解相关领域的研究理论,缺乏展开行动研究所必需的技术条件。这就从课题的筛选、研究资料的搜集、研究视野的拓展上限制了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四)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较低。
由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十分琐碎,既要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学生思想教育、备课和与家长沟通等工作,还要参加各种校内外培训和各种教科研活动。这些不利的客观因素都制约着教师的研究热情。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存在的另一个问题表现在研究成果的撰写方面。作为科研成果,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还要有理论指导的价值,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成果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理论程度不高,指导性不强。
三、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素养的建议与对策
(一)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
针对当前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功利性问题,首先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端正教师的科研目的,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科研的本质与价值。教师应该了解科学研究是为了丰富学科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对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及学校教学的改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不仅仅只是评定职称、评优评奖的标准,从根本上杜绝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应付心理。其次,学校领导应该对教师科研活动给予充分的重视,制定科研成果评定的标准,在制度上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而且可以通过学校内科研成果较高、科研风气较正的教师做出表扬,发挥榜样的力量,对其他教师形成一种示范作用,使教师树立正确的科研意识。
(二)加强教师科研培训。
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科研培训是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重要途径。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定期开展专项培训,使教师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原理,指导教师如何进行课题选择、如何制定研究方案、如何运用研究方法以及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从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养。另外,各中小学应该积极加强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优秀科研资源,选派本校优秀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学习先进的科研理念及科研方法,在研究结束之后与本校其他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从而起到传达先进理念的作用,达到间接提高其他教师科研意识及科研素养的目的。
(三)改善科研环境。
作为学校,要尽量在资金、实践、资源等方面为教师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教师解决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实际难题,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例如,鼓励各年级保障这一部分教师的科研时间,为这些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创设条件。另外,在教师评价方面,不仅要注重教学成绩,更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要将教师的科研能力及成果与学年考评挂钩,鼓励质量取胜,从教育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学生与教师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
(四)搭建科研平台。
一方面,学校可以专门设立科研经费,用于购置中教师研究所需要的书籍、期刊等,充实和丰富相关教研资料,除此之外学校还应重视网络资源建设,在校园网上开设教育技术专栏,分别开设政策文件、培训动态、课题研究、学习资源、研修天地等模块,为教师开展教育技术研修活动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学校应帮助教师获得成功。首先,学校在引导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应特别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包括专家报告会、学术交流会、读书活动会、专题研讨会、新课程论坛等活动,以此实现开阔视野,转变观念,吸收和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在正确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另外,作为教师个人应借助于专家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同伴互助,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归纳、总结和提炼,进而提出有价值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