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公园局部景观改造设计
2017-02-25江西财经大学葛星延
江西财经大学 葛星延
沭阳县虞姬公园始建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人文历史丰富,近年来由于公园管理不善、空间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老旧化严重,公园周围居民普遍有改造虞姬公园的愿望。本文以虞姬公园作为改造试验点,提出“衔接人文历史与现代生态”的设计主题。以为沭阳县北部城区居民提供一个可供观赏、游憩、娱乐和健身的活动空间为主旨,提出了以园中的水体改造为主,其他局部景观节点改造为辅的设计方案。
虞姬公园;景观;改造;设计;沭阳县
虞姬公园局部景观改造设计
江西财经大学 葛星延
1 公园概况
1.1 公园历史沿革
1929年沭阳县“民气略开”,民众有建立共公共娱乐场所的愿望,县长董圣翰主持在沭阳县内建一座公园,城北清末大官僚吕又祥的私家花园被作为首选,吕家花园北部地势稍洼,南部偏西有程、周、吕几家祠和两座“节孝坊”可做古建点缀。公园历时六年建成,后改名为“城北公园”。1949年至1986年间城北公园陆续进行建设,扩大城北公园面积至120市亩,城北公园初步成型,2004年城北公园改名为虞姬公园。
1.2 公园现状分析
1.2.1 区位
虞姬公园处于北部城区的中心位置,北临沂河,东靠京沪高速,公园四周的商业发展较为完善,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集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商业区域。1996年区划调整后,沭阳开始大力开发南部新城,北部老城区的发展逐渐落后,随着迎宾大道边上的虞姬生态园、南湖路的南湖公园相继建成,虞姬公园的区位优势逐渐减弱。
1.2.2 水体和园路
1986年沭阳航道开凿,同时在原城北公园内开挖人工湖,据说当时水体清澈见底,曾是公园内一道绚丽的风景,虞姬公园内部主干园路较为简洁,能够满足居民游览需要。
1.2.3 植被
虞姬公园内部多栽种本土乔木,如柳树、银杏、朴树、梧桐、梅花、广玉兰、桂花、合欢等。园内古树名木众多,有珍稀树种楸树、梓树等。园内设有西苑牡丹园和东篱菊园,院内菊花经过多年精心培育,现已有500多个品种。
1.2.4 人文
园内现有吕府节孝坊遗址,原节孝坊为乾隆年间为吕徐氏夫人所立,为表彰其勤俭持家,教子成才,封其为“恭人”,立节孝坊供吕氏族人敬仰,被称为“苏北第一牌坊”。园内西部建民有族式风格“逍遥厅”,是县内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人文建筑。北部建有沭宿海抗日中学纪念塔、纪念碑亭,由沭宿海抗日中学的学子筹建,塔身有七层,象征“七·七”事变,现在已形成革命传统教育景点,2005年虞姬公园正式成为县级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2.5 存在问题
近年来虞姬公园由于缺乏规范管理、保护措施不到位、历史古迹破坏严重、植物后期养护不当,致使景观效果较差。公园景观节点空间布局不合理,古树名木保护不到位;人工湖水质差,垃圾多;许多儿童娱乐设施老旧化严重,趋于荒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公共设施配置不到位,体育设施较少,难以满足居民健身需要。
2 改造原则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讲究“天人合一”,追求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在虞姬公园的改造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为居民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休憩空间。
第二,丰富活动内容,增加虞姬公园居民活动空间。作为一个小型综合性的公园不仅要满足居民的观赏、游憩、娱乐和健身的需求,也要满足居民精神品味上的追求。
第三,改造过程中也要注意运用生态改造手法,以保护植被为目的,丰富植物种类,每年定期监控绿化质量,确保绿色可持续的效果。
第四,改造过程中要注意设计风格的和谐和整体性,与公园周围居民区环境相协调,各景观节点之间连接要流畅,做到变化中的统一。
第五,虞姬公园历史悠久,古树名木和历史建筑较多,在改造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措施,古树名木和建筑慎重改动,减少因改造而造成的二次破坏。
3 改造定位
虞姬公园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本次改造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并重新定位,实现“衔接人文历史与现代生态”的设计主题。目的是提升公园品位、建立生态循环系统。在保留原园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增加或拆除局部设施,设计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景观节点,保证满足周围居民的活动需要和精神需要。
4 改造方法
4.1 改造思路
虞姬公园的改造设计思路想是将现代的科学生态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升公园品味。改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因地制宜”的造园方法,整合空间,增加公园的开放度;合理布局,空间疏密结合;扬长避短,提升公园地方特色;丰富景观特征,增设水生植物和灌木,丰富植被层次,保证生态环境。改造中考虑规范游园路线,部分景观小品拆迁或改建,重点改造人工湖岸。
4.2 合理调整布局
虞姬公园现有古迹遗址、爱国主义文化教育基地、游人休憩区、儿童活动区、文体活动区、花卉专类园、动物园等,功能分区之间串联关系不强。合理规划分区,拆除或更换儿童活动空间内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保护儿童和家长的生命安全。改造时要注意强化重要景观节点的特色,可运用对景、框景、独景、障景、引景等艺术手法,丰富景观表现形式。
4.3 体现个性特征
虞姬公园兼具中式园林的古典美和现代自然景观之美,是典型的混合式园林,改造时要注意保留这一特色。公园内部的爱国主义文化氛围浓郁,体现出时代特色,以及当时的审美和工艺水平,是人民发展历史的见证。改造时可以深入挖掘,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以达到科普教育的效果。
5 按要素分项改造
5.1 水体改造
5.1.1 生态驳岸
虞姬公园的水体改造是本次设计的重点,良好的水系可以划分空间,也能够发挥生态作用。水面主体造型不变,仍为先前的岸线形状。原公园内部水体驳岸为普通混凝土驳岸,生硬呆板,景观效果差。在水体的生态改造方面,运用“生态驳岸”的设计理念,改普通混凝土驳岸为隔离带,中间填满砂石,水面以下部位用小石头和水泥砂浆固定,这样做若遇雨水冲刷可避免泥土流入人工湖内,保护水质,部分泥浆可被砂石沉淀,抓牢水生植物的根系。湖中岛采用草坡入水的方式,景观效果较为整体,土壤富含氧气,可以为两栖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生存环境,保护鱼卵繁殖,保护生物多样性。
5.1.2 水生植物配置
在水生植物的配置方面一要保证景观效果,二要选用自身净化水体效果较好的植物,如:海寿花(Pontederiacordata)、再力花(Thaliadealbata)、水葱(Scirpusvalidus)、芦竹(Arundodonax)等。丰富水生植物品种,利用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净化功能减少水体污染;植物与岸边景观石之间亲密接触,完善生态系统,加强水体物质流动。
5.2 道路改造
虞姬公园内部保留主干道,对山坡上人为踩出的小步道和部分景观节点的人行步道做选择性合并,以达到园路顺畅的效果。原主干道的铺装材质为灌浇混凝土,缺乏美感且易于积水,现改为仿古渗透砖,砖与砖之间存在间隙,雨水得以渗入土壤,可以固持土壤减少水土流失,达到生态效益。
5.3 植物景观改造
在水体改造部分要进行水生植物的种植,组合群落,保证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园内两座山坡的树木原以刺松为主,较为单一,为了达到植被多样性,增植多种传统园林乔、灌、草,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合理配置具有人文意义的植物,如竹、柳等,营造意境。园内东篱菊园原为每年菊花展所设,作为时令性花卉菊花只在特定的季节开放,其余时间实际上是荒废状态,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可在菊花展其余时间摆放当季时令花卉,以保证园中花卉的多样性。
植物配置时要注意病虫害防治,对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设置围栏保护,带刺的植物注意种植地点的选择,尽量避开老人和儿童的活动区域。
5.4 设施改造规划
虞姬公园年代久远,许多公共设施老化或缺失严重,座椅和垃圾桶数量较少,改造时考虑游人浏览路线和时间,设置座椅供游客休息。儿童活动空间部分拆除老旧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娱乐设施,根据儿童年龄分布增设活动器材,并完善好安全设施。
5.5 景观节点改造
5.5.1 文体活动区
拆除东部小操场与虞姬公园的围墙,扩大体育活动范围,使附近居民无需绕路即可在饱览秀丽风景的同时进行健身活动,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5.5.2 文化栏
整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造原抗日文化宣传栏,将其移建到抗日纪念塔边,呈环塔之势,便于中小学生科普教学和爱国主义文化的传播,塔前设景观门作为指引。
5.5.3 情人坡
园内东北角增设情人坡,樱花因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和景观效果近年来颇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故选择在情人坡四周种植樱花林,等到樱花盛开的季节,微风阵阵落英缤纷,可吸引情侣和游客拍照留念。
5.5.4 亲水平台
原公园内设置游船码头,可供游人湖面泛舟,由于游客们普遍素质不高,常有在湖中随意丢弃垃圾的行为发生,严重影响人工湖的生态环境。现取消游船,并改游船码头为亲水平台,加大游客和水体的亲密接触。
6 结语
沭阳本地人民对虞姬公园有深厚的感情,虞姬公园见证了县城的发展和变迁。随着南部新城的崛起,北部城区也面临改建,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虞姬公园的改造势在必行。本设计以“衔接人文历史和现代生态”为设计主题,结合现代混合式园林的造园方法,力求建设一个能够满足居民需求的小型综合性公园,对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重要意义。
在改造过程中笔者发现,虞姬公园的老旧化问题与公园管理失职有重要联系,希望沭阳县园林管理部门完善虞姬公园管理条例,并做好公园后期养护工作。
[1]巢茜.城北公园:口口相传的老城记忆 [N].宿迁日报,2016.4.1.
[2]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重修沭阳系志[M].凤凰出版社,2008.
[3]唐传涛,周宝银.沭阳县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J].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学术年会,2011.
[4]周成玲.城市旧公园改造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8.
[5]徐慧为.论上海老公园改造指导思想——以杨浦公园为例[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