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奏,让品德课堂流光溢彩
2017-02-25苏秀媚
文/苏秀媚
五重奏,让品德课堂流光溢彩
文/苏秀媚
本文主要阐述了要实现品德课堂的高效,可把握五重奏:一、教学准备是品德课堂的重要前提;二、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是拉开品德高效课堂的序幕;三、开展活动,是五重奏的发展。通过体验活动与探究活动,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发现,自我判断,自我发展;四、善待品德课堂上的生成是高效课堂的高潮;五、有效的课后延伸活动是品德课堂教育的延续与发展。把握好课堂之五重奏,就可以实现高效课堂。
品德新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变得更加人文。谁抓住了课堂,谁就抓住了教学工作的关键。故当前如何提高品德课堂的高效性是每个德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只要做好教学准备,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在交流讨论的同时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参与亲身感受、体验产生共鸣,善待品德课堂上的生成,有效的课后延伸活动使学生升华道德情感,从而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把握好课堂五重奏,就可以实现高效课堂,让品德课堂流光溢彩。
1 教学准备是品德课堂的重要前提
教学准备是为完成教学目标,使课堂教学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的准备。任何教学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有效进行教学活动,离开了这一条件,任何课堂教学都有可能出现低效。因此,课前教学准备非常重要,师生课前精心准备是开展活动教学的必要前提。教学准备包括的内容很多,此处,重点讲述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
1.1 教师准备
1.1.1 领会教学大纲,教材疏理。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才能驾驭教材,提高课堂实效。
1.1.2 了解和把握学生,实现师生互动。
1.1.3 结合教材内容整合教学资源。
1.1.4 结合学生实际补充教学内容,准备课件,教学工具,教学手段等。
1.2 学生准备
课前,让学生认识生活,接触真实的社会生活,可以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认识,触动学生的心灵,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我在教学《乡风乡俗》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利用业余时间向长辈了解家乡特有的风俗,并让学生到新塘图书馆找到了新塘很多本土素材。有的学生收集了瓜岭村的水上碉楼“宁远楼”的历史;有的学生收集了新塘这个地名的来历;有的学生收集了新塘“帅府爷”诞这一风俗特点……在课堂上,学生们自信地展示,兴致勃勃地交流自己的家乡,整节课气氛活跃,收到了极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的课前准备不但使课堂充满活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能力,探究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道德实践能力。学生的课前准备活动常有以下几方面:
1.2.1 搜集资料活动:学生亲身经历远比教师讲授深刻。所以,课前让学生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数据、故事、文字等资料,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1.2.2 课前调查活动:《新课标》指出,调查活动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通过调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让学生通过调查而获得亲身体验,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2.3 参观访问活动:课前针对教学内容让学生设计参观访问计划,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用耳聆听,用眼睛去看,用手去记录,用心灵去感受,这样培养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社区需要我们的共同参与》这一活动内容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调查一下自己社区的不文明情况,然后通过访问社区的居民,制定了“社区是我们大家的,社区的事情靠大家的具体实施办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作为社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也增进了自己对社区的情感。
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动,使学生在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帮助形成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是拉开品德高效课堂的序幕
2.1 优化教学内容
品德教材中的内容及主题活动的设计都体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教材是我们“用教材教”的教学资源的支撑点,却不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唯一资源,品德教材看上去表现形式很“浅”,但设计上却内涵深刻。如果课堂上捧着教材“照本宣科”一番,那么好几页的内容只需半节课就可以结束了。品德课就成了“无源之水”。作为教师,要带领学生从图文并茂的“浅”教材中融入到教材背后的“深内涵”中。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我们同有一个家中”单元中,虽然只有两个学习主题,但每个主题涵盖的内容较多。仅以《走进民族大家庭》主题为例,就包括“走进民族大家庭”“一起采集民族之花”“民族一家亲”和“打开天山脚下的民族之窗”等四个活动主题,每个活动主题又有许多例子。如果教师对一每活动主题教材内容都做到面面俱到的处理,那么就会把课上成“看图说话”课,学生学起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很难对教材有深入的认识。所以,我们可以将本学习主题重组,优化教学内容。可以从“走进民族大家庭”这一个活动主题进入,将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民族传说、信仰等方面联系起来,弄懂、异透,再以点带面,通过课前收集,资料交流等方式扩充到各民族的服饰,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融合贯通本单元每个主题的知识点。这样,既多方面,多角度了解了民族特色与文化,又提高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2 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发教材,丰富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处村乡一处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地方、每个家乡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例如我们新塘镇,地处珠三角的黄金地段,蕴含着独特浓郁的农村风味,“水南白蔗”“新塘鱼包”等地道小吃驰名全国,而新塘的传统节日,各种风俗习惯保持至今,驰名中外的新塘牛仔节、春节的击鼓醒狮、各村的龙舟节,准备好丰盛的酒菜款待亲朋、“帅府爷”诞巡游……,这些特色也与节日味道较淡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本土纯朴的民风,悠久的历史底蕴又是我们品德课程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在讲授与家乡有关的活动内容时,就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这样就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丰润、充实品德课堂。
3 开展活动,是五重奏的发展
3.1 活动是儿童认识的源泉,是儿童发展的基础,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儿童天性爱玩、生性好动,喜欢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品德与生活》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品德与生活课教学要“活动化”。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获得体验,提高道德自觉性。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语文式的教学方式,组织开展儿童直接参与的感受体验活动、游戏娱乐活动、模拟操作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表演欣赏活动、讨论交流活动、作品展示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做,玩中思”,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冒出智慧的火花,在活动中创出新的情感。
如在教学《我们来造彩虹》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动手操作,寻找彩虹。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用了以下的方法自己动手寻找彩虹:(1)用吹泡泡的方法造彩虹;(2)用光碟的方法来造彩虹。(3)用装水的脸盆和镜子来造彩虹,把镜子的一半放入水中,在阳光的照射下,白色的墙壁上就能看到彩虹。(4)拿着尺子或笔对着日光看。(5)用喷水壶对着有阳光的墙角喷水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直接参与实践活动,观察、体验、合作、游戏、创新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注意与儿童生活中的经验相结合,完全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儿童认识到太阳光和彩虹的简单知识并对光的色彩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同时培养儿童坚持不懈,不怕失败进行探索的精神。
3.2 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课堂氛围,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小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在品德课堂上单纯说教会让学生觉得品德课堂枯燥无味。而在品德课堂上配合图片、音像等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利用视频创设情景:
例如,在教学《伟大的普通一兵》的主题时,在学生分享完收集到的学雷锋的人物事迹后,我适时地播放了学校义工队在校门口冒着倾盆大雨指挥交通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义工叔叔阿姨那种坚持不懈,不求回报的雷锋精神。
3.4 利用图片创设情景
在教学《生活中不能没有的人》一课中,我展示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着许多普通的劳动者,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教育学生懂得他们工作的艰辛。在两个星期后,负责三年级教学楼清洁卫生的阿姨突然生病了,教学楼卫生一时找不到人打理,学生们自觉地安排好小组打理教学楼卫生。那时我感动了,为我的学生美好的心灵而感动,为我的学生课堂教学取得高效而感动!
4 善待品德课堂上的生成是高效课堂的高潮
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征。它不仅是一门预设课程,更是一门观察的、真实的,不断生成的课程。
在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恰恰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体现。我们要追求动态生成的课堂,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将回归生活,开放的品德教育有效地展现在课堂上,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引导生活,学习做人,开辟出真实、灵动、活力创新、富有积极向上的品德课堂。
如我在教学《当灾害降临的时候》一课时,我预设了其中一个环节是情景模拟演练——学生正在上课,突然地震发生了,怎么办呢?当时学生的做法无非有两种:一是用书护着头,躲在桌子下;二是躲到了墙角去。可是,在这节课上,却出现了第三种逃避地震的方法:一个男生用头顶着桌子一溜烟从三楼跑到一楼的操场上,然后又嬉皮笑脸地跑回来。大家都意识到,这个男生在把模拟演练当成了恶搞的游戏。这时,如果我单纯严厉批评他或置之不理都不是教育的最佳办法,面对这突遇的“意外”,我马上通过学生互相采访的形式解决了预设中出现的两种情况后,接着把“顶着桌子跑到操场上的做法怎么样”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让他们进行一切辩论。通过辩论,学生谈到了“大震逃不掉,小震不用逃”、“面对地震躲比逃好”“铁三角是躲避地震的最佳方法”……道理,明白了要根据实际情况:地震往往是几秒钟的事,从楼上跑到操场肯定九死一生,在原地上躲避才是最好的办法。这样,一个小小的”恶作剧“在集体智慧下顺利解决了,在解决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学习过程的快乐,经历了思想转化,而搞恶作剧的男生也因为我的宽容深感惭愧,这样的意外生成,在课堂上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
作为品德课教师,面对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首先应该持有理解,鼓励的态度,而不是回避、否定或敷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个体的情感经历,感受到在课堂上获得尊重,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提出的不同观点的欢迎,从而敞开心扉,流露真实情感,这样学生品德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不断增强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驱力。
5 有效的课后延伸活动是是品德课堂教育的延续与发展
有效的课后延伸活动使我们的课堂意犹未尽,让德育教育扩展到现实生活中去。
5.1 有效地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教学《逛超市》一课后,我布置这样的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们运用学到的知识独立逛一次超市。在购物之前,先做一个家庭小调查,家里需要些什么?父母需要什么?我需要什么?并估算一下大概需要多少钱?然后通过超市购物,让学生尝试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不但巩固了购物的知识,实践过程中学生还学会了文明购物、更懂得了按需购物。课后的家庭实践活动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实现课堂教育真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的教育目的。
5.2 有效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回归社会,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是品德课堂教育的延续与发展的性质所必需的。可以开展小宣传和小建议活动等。延伸活动是对课堂的深化,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课后延伸”犹如一杯调试好的香醇的鸡尾酒后的装饰与点缀,有了后缀,活动显得更精彩,更完美,也更完整。
这五重奏韵律不同,却连成了一首完整的曲子,它们联结得是那么紧密,哪怕一个音符错了,也会影响整首曲子的效果。我想,只要我们奏响高效课堂五重奏,那实现高效课堂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甘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