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稻孙《万叶集》汉译中的中庸思想*

2017-02-25孙伏辰

关键词:中庸译文日本

孙伏辰,金 中

(西安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钱稻孙《万叶集》汉译中的中庸思想*

孙伏辰,金 中

(西安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钱稻孙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取向。他以追求诚信的儒家伦理观平等地看待外来文化,主张通过学习日本文化的优点完善中国文化。《万叶集》中译本所见“以诗译诗”“汉形和魂”“注释恰适”等翻译手法便是其中庸思想的具体实践,钱稻孙的目标是为了达到“和”的最高境界,实现内外合一、文化融合的理想。

钱稻孙;万叶集;和歌翻译;中庸;诚信

一 引 言

钱稻孙翻译的《汉译万叶选》是最初的《万叶集》中译本,1959年由日本学术振兴会出版。虽然钱稻孙一生翻译过不少作品,但他在《万叶集》翻译上倾注了30年的心血,他的译作得到了中日学界的高度赞扬。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认为钱稻孙是翻译《万叶集》最合适的人选,他说:“除了钱稻孙没有人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本论文中关于日本学者的评论的中文译文均为作者自译。[1],并且评价译本说:“钱稻孙的主要成就当推《万叶集》的翻译,即便作为中国的诗作也很美。”[1]钱稻孙翻译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借中国古诗形式翻译日本诗歌,其意图在于表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阐明异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会促进优秀文化的形成这一观点,他对翻译事业的执着来源于儒家中庸思想。因此,客观、公正地评价译者和译本,必须跳出语言层面的狭隘范围,深入剖析译者的翻译思想以及探索其形成的根源。然而迄今为止,钱稻孙译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体形式、语言风格等翻译策略的层面上,忽略了翻译思想的探索。基于上述问题,本论文将围绕钱稻孙《万叶集》汉译实践,通过对其翻译策略的分析,揭示影响钱稻孙翻译实践的儒家中庸思想及其成因。

二 对“诚”与“信”的伦理认同

(一)内外合一,成己成他

在《中庸》*本论文《中庸》、《论语》原文引自:陈晓芬,徐儒宗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的《问政》、《诚明》、《尽性》、《致曲》、《前知》、《自成》、《无息》等连续7篇中,孔子将“诚”看作天地的法则,“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真诚贯穿于万物的开始与终止,没有真诚就不存在万物。因此,为人的最高境界就是真诚,完善自己,这样就“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诚”,是博大、深厚、高大、光明、深远、长久,要做到“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需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又反复阐述了“信”这一道德范畴,“敬事而信”、“谨而信”、“主忠信”,无论安邦治国,还是侍君交友,都要诚实守信,而且“信近于义”,信合乎义,才能实行承诺。“诚”与“信”合起来即诚信,完善自身的同时完善他人,充分发挥事物的本性达到极致,最终化育万物与天地并立。诚信,一直都是钱稻孙所奉行的处世之道和价值标准,一方面形成了广博的世界观和平等的文化观,另一方面对诚信的伦理认同形成了双向式思维,并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

在“诚”的影响之下,钱稻孙形成了广博的世界观和平等的文化态度,他始终坚持以一种谦虚的态度接受日本文化,反对民族中心主义。山室三良曾说“日本很早时代就研究贵国(中国)的古典……我国几乎翻译了个无遗。可是贵国翻译过几部日本书呢?……双方都还该用谦虚的态度,来互相贡献去。”[2]钱稻孙在对待日本文化的态度上,也是一直主张中国文化应该吸收日本文化的精华,学习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做法。他将《万叶集》翻译成汉语,希望中国读者阅读,理解、接受和学习日本文化,从而促进中国文化在弥补自身不足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而关于如何吸收日本文化,他并不赞成否定原有的中国文化而去过分吸收外来文化,而是拿来日本的优秀文化之后,与中国文化相互调和,最终形成先进的、有特色的中国文化。钱稻孙这种海纳百川、平等的文化受容态度根源于儒家“诚”的思想,博大深厚负载万物,其终极目标是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发展,内外合一。因此,他的世界观是广博的,在翻译过程中坚持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原则,重视学习。《中庸·问政》中说:“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儒家认为学习能使人获得大智慧,从而修养德性就知道如何治理人,如何治理国家。因此,中国文化不应沉醉于几千年的传统中自我闭锁,而要抱有向别国优秀文化学习的态度,获得真正的大智慧才能强国。《中庸·自成》中说:“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内,指的是自身,完善自身就是仁义;外,指的是万物,完善万物就是智慧。中庸追求的是内外合一的思想境界,投射在文化受容方面的做法就是通过学习消除异文化间的摩擦,达到“和”的状态。《论语·学而》中的“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强调的也是人不但要修养自身的德性,更要重视对外物的了解,从而完善自己和他人,提高德性,获得完善万物的智慧。

钱稻孙在翻译《万叶集》时,尽量采取保留日语汉字的手法,让一种独特的、新颖诗歌表现法融入到中国文化中。事实上,日语汉字大多习用的是汉语汉字,日本人经过再创造、重组等方式,给汉字和词汇赋予了新的意义。在译诗中保留原诗汉字的形式和意义的做法,使具有新意的词汇逆输入到汉语中,在丰富汉语词汇的同时,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意象表达。比如第266号“柿本朝臣人麻吕歌一首”的译文*本论文《万叶集》译文引自:钱稻孙.万叶集精选(增订本).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

淡海之湄,夕波千鸟,汝也嚖嚖,使我心槁,为思古老。

钱稻孙直接挪用“夕波千鸟”这个日语词汇,这四个汉字的组合对中国读者来说,猜测其整体意思并不困难。夕阳映衬下的海波上,群鸟停歇的一幅景象勾起了作者的怀古忧思,黄昏鸟鸣声总会让人些许感伤。尽管汉语词汇中并无“夕波千鸟”,而汉字重组却能带来中国读者与原诗作者情感上的互通,产生共鸣的效果。

(二)以达者而信为旨

钱稻孙曾在1937年时说过:“译事有时不能无所损益字句,凡以达者而信为旨。”[3]他在翻译过程中始终贯彻诚信为本,坚持“信”和“达”的翻译标准,尽力保留原诗的文学体裁、修辞特色和文化特征。“信”有两个方面,对原作的信和对译文读者的信。[4]从翻译过程中的伦理关系来看,“信”即是译者对原作者、译者对译文读者的“信”。具体说,译者与原作者之间、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约定,这种约定就是诚实地再现原文。译者既要对原文作者负责,也要对读者负责,译文如果偏离原文便失信于原作者;如果不通顺就是失信于译文读者。关于“达”的意义,如果作为“通顺”之意解释的话,那么“达”是译者对译文读者承担的最起码的责任。金中指出:“通顺,可以说是对所有正式文章的最低要求,如果译文不通顺,首先作为一篇正式文章即是失格的,会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其内容的理解,‘信’字便也无从谈起。”[5]因此,无论将“达”理解为“达旨(原文中心)”,还是“畅达(译文读者中心)”,“达”即是“信”。可以说,“信”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维系自己与他者的人际关系,最终达到整体上的和谐而必须遵守的伦理规范。像这样从伦理层面诠释“信”和“达”的话,这二者可以视为“敬事而信”、“辞达而已”的中庸思想在翻译活动中的活用。

“以诗译诗”是钱稻孙在“信”的思想之下选择的翻译策略。译诗在形式上模仿中国古诗,注重用韵,而且不拘泥于一种诗歌形式,从诗经、楚辞到宋词、元曲,甚至民谣无一不被他借以表现日本诗歌的格调和思想。比如,钱稻孙在第十四卷中选译了57首东歌和防人歌,其中16首诗以诗经四言形式译出,因为《万叶集》的歌谣和《诗经》中的优秀篇章一样,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之作,感情健康、纯真。[6]例如第3360号伊豆国歌一首:

伊豆海上,白浪连连,恋恋我思,岂不绵绵。

“连连”、“恋恋”、“绵绵”这三组叠字不仅押韵,而且都含有“连绵不绝”之意。伊豆海上惊涛拍岸,一波又一波涌来的海浪寄托了诗人缠绵的情感。“恋恋我思”与《诗经·子衿》中“悠悠我心”有着同样寄物思人的情结。形式、叠字、表达等方面的模仿,使中国读者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三 中庸中和观的具体实践

《中庸·大知》中,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意思是说舜之所以有大智慧,是因为他表扬别人的好处,掌握好“过”和“不及”两个极端,对人民使用折中的办法。孔子的中庸之道强调“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中庸”反映了事物之间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的必然性,注重整体,求和谐,尚求同存异。[7]《中庸·天命》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关于“中和”的解释,雷庆翼指出,中和是儒家把“中”道用到处理各种实际事物中以求和谐,主要指人们运用“中庸”而达到理想和谐境界而言。[8]钱稻孙译本“文白兼顾”、“注释恰适”、“善于沟通”等特点都是以中庸中和观的具体实践。

日本诗歌汉译过程中存在几点矛盾:一是保留原文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必然会导致译文不通;二是译文既要保留原文的深度,还要从广度上满足中国读者的普遍需求;三是注释过多影响阅读速度和连贯性;过少则影响读者的理解。以上三个问题,钱稻孙尽力多方面关照,充分考虑原文、译文、原作者、译者、读者等要素,减小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首先文白兼顾。钱稻孙的译文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同一首诗歌兼有文言和白话两种文体的译文。文言译文力求接近原诗的风貌,白话译文以传递原诗的内容大意为主旨。尤其像《诗经》比较古奥的语言,虽然仿《诗经》的语言使译文读者体会到了万叶初期诗歌的古朴之风,却因古奥的字词,使不熟悉古文的读者望而生畏。两种形式的并存,是折中思想的具体化,因为古朴格调是通过古文字的组合形成的,既要满足格调的需要,又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这在一种译文上无法实现,文言与白话形式的共存,就能兼顾上述两种需求,读者在阅读白话译文之后,再阅读文言译文,相对容易理解原文。事实上,在译本中,白话译文所占比例约为20%,大多数译文都是文言五言形式,格调上接近唐诗,既没有《诗经》那样古奥难懂,也没有民谣那么通俗,是一种度量取中的做法。译本中还有少数类似元曲的半文半白形式的译文,形式上既接近日本诗歌的长短句,语言上又通俗易懂,是相对比较理想的选择。例如,第175号皇子尊宫舍人等恸伤作歌:

桧树森森,桧里丘陵,悒郁心情,奉仕殿庭;从也不曾见过的梦境啊。

这首译诗前四句采取文言体四言形式,最后一句“的”和尾字“啊”朴素直白的表现出赴真弓冈守墓途中舍人们的郁闷悲伤的心情。

再如第131号柿本人麻吕从石见国别妻上来时歌:

……朝风扇来长缱绻,夕浪推来尽缠绵。

我可把随波依靡的同衾妹,雪霜般留着在家园……

这首译诗的中间两句“朝风扇来长缱绻,夕浪推来尽缠绵”的文言译文似乎与全诗的格调格格不入,其前后的诗句都是口语表达。然而却又提升了整首诗的诗味。钱稻孙的这种翻译策略在译本中所见极少,近似民谣却夹杂文语,可以说这是一种钱稻孙式的翻译尝试,译文并不完全陷入民谣的框架中,而是努力创造出一种介于文白之间的新形式。

其次适度注释。对比杨烈译本,发现钱稻孙的译本中对诗歌背景、作者背景、字词意义、历史典故、民俗信仰注释相对完善,篇幅上既没有过分冗赘而喧宾夺主,也没有过分简略而埋没日本文化的妙趣。比如第105号和第106号是大津皇子私自探访做斋宫的大伯皇女时,皇女所作的两首诗歌,钱稻孙译文如下:

①第105号译文

目送吾子,大和之行;

伫沾夜露,迨及鸡鸣。

②第106号译文

二人同行,犹多辛苦;

独逾秋山,谅尔何忍。

这两首诗是大津皇子私自去探望在伊势神宫做斋宫的姐姐大伯皇女时,大伯皇女所作的和歌。杨烈译本中没有对大津皇子的背景进行介绍,只是简单介绍了大伯皇女:“系大津皇子之姐,于白凤三年(675)往驻伊势,朱雀元年(686)返京”,[9]大伯皇女因何故去伊势,大津皇子为何要偷偷地去看望姐姐?这样有关历史背景的问题最后谜一般留给了读者,那么读者阅读起诗歌就如同雾里看花,似懂非懂。历史背景的了解有时关系到诗人情感的再现,因为任何诗歌都离不开创作当时的环境,诗人在那时的环境下抒发心境,为了产生与诗人共鸣的阅读效果,历史背景的阐述自然是不可缺少的。况且这二首诗的作者描写的都是真实的场景,因而历史实情的简单阐述对挖掘诗歌潜在的思想感情起到重要的作用。钱稻孙译文中对大伯皇女和大津皇子均有注释,阐述大伯皇女依当时的制度必须要去供奉天照大神的伊势神宫驻宫持斋祭,大津皇子违禁探望胞姐,姐弟情深离别难舍伤感的情怀都体现在这两首诗歌中。大津皇子返回不久被陷害以谋反罪刺死,这一次的相聚却成了最后一次,之后是阴阳相隔的离别。[10]看过钱稻孙的注释之后,再去理解秋天拂晓露水湿衣的气氛之下,亲人离别甚至是诀别的悲情,不但体会到了原诗人的心境,连译诗的伤情色彩也得以增强。可见,译文虽然不能依赖注释解决一切问题,注释过多也容易影响读者流畅地阅读原诗,然而含有丰富内涵的地名、以及与历史事件相关的人名,其注释是不可以省略的。钱稻孙的注释从读者理解的角度出发,更能丰富读者现有的知识。

四 钱稻孙中庸翻译思想探源

(一)来自家庭教育的影响

钱稻孙出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9岁读完《四书》,学习《毛诗》,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来自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祖父钱振常是清代同治举人,曾担任礼部主事,做过绍兴龙山书院山长,晚年湛深经学,精于考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体,其中蕴藏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钱稻孙从小随祖父学习传统经学,思想上从启蒙时期就开始接受儒家经典,儒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深刻影响着他的思维和行动,他以“仁义礼智信”的儒家“五常”分别为五个儿子取名,足以表明钱稻孙对儒家思想的遵奉。不仅如此,他对学问的热烈追求和一丝不苟的研究态度,在翻译过程中求真务实、严格考据的精神,是儒家经典与生活、事业的融合。

儒家思想对钱稻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上。他看待中国文化和外来文化,比如日本文化、西洋文化始终是平等的,既不以民族中心主义的意识夸大自国文化,轻视外国文化,也不崇洋媚外丢弃自国文化,一味以外国文化为中心。而是抱着相互学习的态度,以促进不同文化的共同发展为目标。在他的精神世界中一切不同的文化应该是和谐共处的,这是放眼世界的、开放式的文化观。这种文化观的形成得益于其父钱恂这位清末思想开明的外交家。钱恂对于旧学新知都有所了解,编成《文澜阁缺书目录》,筹措专款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著有《中俄界约觏注》七卷等,曾任中国驻日、英、法、德、俄、荷、意等国使馆参赞及公使。钱恂的工作性质使钱稻孙获得了游历世界的机会,国外先进文化的魅力开阔了他的视野,吸引他去学习借鉴。他极其赞赏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方式,在旧的传统文化之上一层一层叠加新的文化,新旧并存,这种重叠性和并存性就是日本式的混交主义文化特质,其根源也是儒家中庸之道,即排斥外来文化是“不及”,过分吸收外来文化而冲刷掉本国文化则是“过”,批判地吸收。这种世界观的形成也与来自母亲的教育不可分割。钱稻孙的母亲单士厘是一名知识女性,提倡文明开化、妇女解放,热心介绍西方文化与文明,把托尔斯泰、欧洲神话介绍到中国,所著《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两本书被钟叔河列入“走向世界丛书”。单士厘这种善于学习先进文化的精神感染了钱稻孙,他说:“不要以为日本什么东西都模仿别人,所以就看不起日本。要知道日本人的模仿往往是一种创造,什么东西,一经日本模仿,后来常常成功(为)日本自己的东西了”。[11]在他看来学习外国优秀文化就是一条强国之路,学习的方式应是接受——协调——融合,最终达到的“和”的状态,这便是中庸的理想境界,也是钱稻孙的理想。他一生始终践行儒家思想,在翻译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以“天下大同”这个中国古来的大理想为其终极目标的。

尽管记载钱稻孙的言论和思想的资料很少,然而我们还是能从现存的资料中窥视到扎根于他精神世界最深处的“和”的思想。钱稻孙曾劝导毕业生:“从此将本其专攻之学,去为国家社会尽力贡献,做一个国家社会有为之士”[12]他引用了《论语》中孔子对子产说的话: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所见,乃是孔子当时,并且是对子产说,所以只就他的当前使命,拈出了这“事上”二字,至其所以“事上”的终究的目的,乃不外乎“治国平天下”的大理想。鉴于现在情形,而换置以今日当前的目标。

……原来“天下大同”是中国古来的一个大理想。治国平天下的极致要在“天下大同”。……[12]

钱稻孙认为做学问之人要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成为治国平天下的“君子”,追求“天下大同”的终极目标。具体讲的话就是:“由是而忠实于所事,事事从民生着想,从民德着想,来指导社会,调和社会于不言中,来提高社会的文化。”[12]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做好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凡事要以服务人民为本,以身作则去指导和调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从而提高社会整体文化水平。可见在钱稻孙的思想深处总有一种作为“君子”的社会使命感,从20世纪30年代起至60年代这30年间,他始终坚持《万叶集》的翻译事业,在这部诗集上倾注了最多的心血。认真的翻译态度、对原诗的深刻理解、对译文详尽的注释、以诗译诗的翻译策略,他无时无刻不践行着中庸翻译思想,正如他所说的“无论何种文化,不能全没有外来的分子,不能吸取,消化、调和外来的文化,那便会陷于营养不足而堕落而衰颓的”[12]无疑他希望通过翻译外国作品使中国文化吸收、消化,调和外国文化,达到各民族文化间的真正平等。他始终奉行中庸思想,视“和”为提高文化的重要手段,重视异文化间的“调和”,而“调和”的目的是“融合”,也就是“调和”以“求和”,达到人类优秀文化的平等发展,实现“天下大同”的伟大理想。

(二)来自传统翻译观“信达雅”的影响

严复首倡的“信达雅”之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界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自1898年问世以来的百余年来,一直作为一种权威的翻译标准被应用。时至今日,在西方译论被中国译界探讨并接受的新形势下,“信达雅”仍然作为传统译论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严复在其所译的《天演论》“译例言”中说:“《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曰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13]所谓“修辞立诚”意为人际交往不但要讲究语言优美得体,还要做到诚实守信。从伦理的层面诠释,意为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要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遵守“诚信”的行为规范;“辞达而已”讲究言辞以表达明白为目的,过分雕琢反会过犹不及。这些都是中庸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儒家所谓的“君子之道”。严复将中庸之道活用于翻译事业中,“修辞立诚”、“辞达而已”被视为翻译的准则,要维系原文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使读者最大限度去理解原文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必须遵守“信”和“达”的原则,译文最大限度接近原文的同时,还要实现读者理解的最大化,此外还要追求语言表现的优美得体。严复实际上是将翻译作为一种交际活动来看待,从伦理层面的中庸之道来诠释他的翻译理论,可见这位中国第一位翻译理论家对儒学颇有会心,而且善于利用。他的“信达雅”之说与标榜中庸之道的儒学一脉相承。[14]

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硬译”做法固然有些偏激,钱稻孙更重视“以达而信为旨”,将“达”放在“信”之前。事实上他们都是希望通过“信”,将外国文化吸纳到中国文化中,经过磨合的过程,最终走向调和的境界。虽然微观层面上他们的翻译策略各自不同,但从宏观上来看,他们都是以一种由外自内的模式去接受外来文化,从而促进自国文化的发展,将儒家“和”的思想具体化。对于如何调和两种文化,钱稻孙的做法是将日本诗歌的形式解体,内容和思想保留下来,并重新浇铸到中国古诗的形式当中,在由冲突走向融合的过程中,铸就新的表现样式。因此,钱稻孙“以达而信为旨”的终极目标就是“和”,这是对严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严复、鲁迅还有钱稻孙,这些翻译大家的翻译观始终离不开中庸中和观的牵绊。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一场关于和歌翻译形式标准的激烈争论中,各家提出不同的主张。李芒认为译诗句数和字数,难以要求一律,宜从原歌出发,使用七言(一般可多用于译长歌)、五言、四言和长短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15]。孙久富赞同李芒的观点,主张应根据短歌的单词量及一般构成情况,采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四言四句或五句、五言四句、七言联句[16]。刘德润也认为传统和歌以中国汉诗的七言二句形式翻译,从结构、内容量、抒情方式、余韵等方面都是合理的[17]。尽管各家所主张的形式不同,但采用中国古诗形式的做法,是对钱稻孙早期和歌翻译尝试的进一步发展。

五 结 论

钱稻孙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在少年时期开始远渡重洋学习日本文化和西洋文化,对自国文化的崇拜和对外国文化的赞赏,促使他形成了多重文化取向。“和”的思想将内外不同的文化协调统一起来,并且贯穿于钱稻孙翻译实践的全过程。在其翻译过程中,他以多重身份参与其中,努力协调原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追求和谐、理解与相互学习,以求消除异文化间的摩擦,完善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完善外国文化,达到最高境界的万物之“和”。

[1] 钱稻孙译.汉译万叶集选[M].东京:日本学术振兴会,1959:195-197.[2] 山室三良.一封信[J].北平近代科学图书馆馆刊,1937(1):75-78.

[3] 钱稻孙.日本古歌诠译二则[J].北平近代科学图书馆馆刊,1937(1):1-7.

[4] 林璋.解读严复“信达雅”[J].中国科技翻译,2000(4):1-4.

[5] 金中.日本诗歌翻译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

[6] 王晓平.日本诗经学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215.

[7] 周文革.中国传统译论中的“中庸”之道[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58-160.

[8] 雷庆翼.“中”、“中庸”、“中和”评议[J].孔子研究,2000(3):4-14.

[9] 杨烈译.万叶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28-29.

[10] 钱稻孙译.万叶集精选(增订本)[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59-60.

[11] 顾良.周作人和钱稻孙——我所知道的两个认识日本的人[J].宇宙风,1936(27):195-197.

[12] 钱稻孙.在学园门口的临别赠言[J].中和月刊,1942(8):11-17.

[13] 严复译.天演论[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13.

[14] 乔华林,谢玉红.信、达、雅与中庸之道[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1):70-71.

[15] 李芒.和歌汉译问题小议[J].日语学习与研究,1979(1):37-40.

[16] 孙久富.关于日本和歌汉译的形式问题[J].中国翻译,1984(7):19-23.

[17] 刘德润.俳句和歌汉译之我见[J].教学研究,1986(3):54-60.

TheDoctrineofMeanReflectedinQianDaosun’sTranslationofManyosyu

SUN Fu-chen,JIN Zho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Qian Daosun has been greatly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ince childhood,firmly believing in Confucianism.He values such Confucian ethics as “sincerity” and “credibility” and tends to approach different cultures accordingly.He believes that Chinese culture can be perfected by absorbing Japanese cultural essence.The Chinese version ofManyosyutranslated by him is the manifestation of Confucius neutralism.In the translation,he employs “poetry for poetry”,“note” etc.to show the blending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cultures.Qian Daosun is aiming at the ultimate faithfulness,in terms of both form and meaning.

Qian Daosun;Manyosyu;Waka translation;the doctrine of mean;credibility and integrity

H059

A

1008—1763(2017)05—0091—06

2017-05-16

孙伏辰(1977—),女,山西长治人,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古典文学、日本诗歌翻译。

猜你喜欢

中庸译文日本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日本元旦是新年
中庸自明
探寻日本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译文摘要
《黄金时代》日本版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I Like Thinking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