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展览馆展示设计的视觉语言研究
2017-02-24张锰
张锰
摘 要:美术馆展览视觉语言的角度出发,先从与美术馆相关因素、国内外美术馆现状差别的原因阐述,对美术馆展览中视觉语言的要素、特点、要求等几个角度进行论述,说明展览视觉语言的重要性以及特别性。再从视觉语言在美术馆展览中的应用这一层面论述,具体通过美术馆的展品、空间、视觉识别系统、海报、口票等方面,分析视觉语言在艺术展览中的重要性。美术馆中展览展示设计与形象包装推广,在成为吸引更多观众走进美术馆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美术馆;展览视觉;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065-01
一、美术馆在中国的发展
1936 年 8 月建成的国立美术陈列馆,为中国近现代第一座国家级别的美术馆,是中国美术馆事业发展的开端。于 1960 年 9 月正式定名为江苏省美术馆,是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
展览场地的作用,没有被当作美术博物馆来看待。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国内兴起公立美术馆建立潮。美术馆的硬件上从无到有,学术发展要求从单一的展览陈列功能,逐渐向国际化的美术馆形态靠近。经过一二十年的发展,美术馆的典藏、保存、展示、研究、教育、推广、社会服务等功能日益丰富和完善起来。随着这些功能的增加和完善,对美术馆设计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内容更加丰富,设计制作材料种类更加多变。
国内美术馆的观众组成基本集中在美术专业人群和美术爱好者之间,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有刚性需求的人群,一般公众普遍没有习惯、也没有兴趣走进美术馆。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有“刚性需求”的人群进入美术馆参观的目的、主要集中在对美术馆中陈列作品本身的观摩、学习和交流方面,能否近距离清楚地看到原作,是他们最关心的。在这种刚性需求的驱动下只要作品本身的质量过得去,无论展览的陈列方式是否经过精心安排、展厅参观气氛是否舒适。他们都会再次走进美术馆。因此,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美术馆界都没有能够充分意识到,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自己有义务承担广大公众的审美普及的任务.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有必要为普通百姓打造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产品,而仅仅把自身当作国家文化事业单位机构、采用了自我封闭的运作模式。由于对公众的切身需求缺乏应有的关注,过去的国内美术馆并不注重在公众中建立口碑和形象.也无意于激起普通公众的参观兴趣;同时,美术馆过去长期作为国家文化事业机构.其本身的运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也不够完善,缺乏对普通公众文化需求和审美口昧的了解和理解。对于展览陈列质量的好坏、公众并没有什么发言权。
二、美术馆展览设计中的视觉语言
(一)视觉语言的概念
视觉语言是由设汁原则和视觉基本元素两部分构成的创达创作者思想和人文关怀的符号系统或规范。基本元素包括;形状、线条、光线、色彩、空间、质感等,他们是构成视觉要素的基础,是艺术家传情达意的物质依托。艺术家根据自己想要表达的形式需要,选择适当的表现形式和材料,将各元素之间运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合理配合,形成能够传达作品本身含义的二维图像或H维事物。生活中的不同视觉图像,多是运用视觉语言传运意义,但不同的视觉形象由于表达方式的不同,传达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会产生很大差异。
(二)美术馆展览设计视觉语言的要求
美术馆展览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展览手法上比较内敛与含蓄,艺术性的表达可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人深省的情感力量,令美术馆的文化服務功能被更好的利用。商业性的展览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形式思维型强,其利益性趋势展览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视觉效果与冲击,通常运用能够抓人眼球的细丽而夸张的表现手法,注重色彩对视觉的刺激,反映出产品的商业主体,达到化人印象深刻的目的,实现其商业价值。而美术馆展览一起非商业化的性质,和文化功能的界定,展览更注重体现艺术的价,W及文化传播能力,顾在表现手法上比没有像商业空间一样商业化。
美术馆艺术品展示中,艺术作品的完全意义上的表达,不单单靠的是作品本身色彩、质感、历史感的表达,最理想的观赏角度要提供给观者。设计风格独到的视觉形象可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大家的认可、吸引大众的兴趣。视觉语言在展览中的运用同样决定了展览本身对作品的影响,从更宏观角度,将视觉语言引入到展览中,视觉语言和展览作品相结合是展览所在。展览中优秀视觉语言的传达,必定是为展览的主题、性质、人文思想服务,不同主题的展览与其相适应的视觉必然不同。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美术馆的功能有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和分类。对美术馆的公共服务功能,审美引导等功能进一步的重视。创新的理念为基础,做出更加突出艺术品本质、更吸引观众的展示效果,中国的美术馆不是曲高和寡,它是为公共审美的提高,全民素质的培养为主要任务的。随着技术的进步,我国美术展览馆设计将来会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唐斌.美术馆与知识生产[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2]卢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