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动心弦
2017-02-24吴静雯
吴静雯
古人最喜言“字如其人”,即从每笔或娟秀或洒脱、或轻灵或笨重的字迹里,可见其本性一角。
此话自是不假。可要我说,从那玄之又玄的琴心剑意中也能窥心性之一二。
我学习古筝六年有余。当初也不知缘何,大抵是憧憬于从只言片语间勾勒出的衣袖翩飞、余音绕梁、琴弦清吟的画面,便缠着母亲学琴。母亲从阿姨处取了在她家尘封已久的一架筝,领我去琴行学习。
我至今忘却不了那日。
天色微霁,我踏着袅袅琴声入了琴行,前台是位办事利索的妇人。母亲在一旁和妇人谈论着价格,我便四处打量,周遭满是一架架精雕细琢的古筝,不需觸碰便可知音色之美。我不禁痴了,连母亲牵我都未发觉。正要出门,我忽地转头问道:“怎么练好古筝呀?”妇人似惊讶我的坦率、天真,微愣了一下,随即意味深长地笑道:“每天练半小时。”
初至琴行,即与琴结缘。
习筝的时日过得很快。那些时日,我会与母亲骑自行车悠哉游哉地逛到琴行,兴致不减地向老师汲取知识与技巧。大抵可概括为“朝来云彩送,暮归斜阳留”般逍遥惬意。
可是好景不长。随着功课日益繁忙,我的时间也愈发少了,草草过了考级,不再提起练琴。此时我方才明了,那“每日半小时”竟如此艰难与奢侈,其中不知有多少慎重与深意啊!
习琴匆匆,转瞬与琴别。
若不是亲历,我不曾知晓,时间强大如斯,令人由熟悉至陌生,却又在疏冷时狭路相遇。琴与我亦如此。我本已几年未弹,母亲却一时兴起,让我弹一曲。我心中不情不愿,又不好拂了母亲好意,指尖于是带着怒气和郁情触碰冰冷的琴弦,弦也只是象征性地鸣动几声,清脆悦耳如故,但心意相通不再。
我不禁恍然,何时极亲密的朋友会疏离至斯?何时我弹琴带着不忿与哀怨?恐怕一切的转变,是在那一言半语的不愿弹、懒得弹中渐渐改变。冰冻三尺,岂是一日之寒?我终因功利、浮躁,与琴一天天远了。
不愿触琴,只道心难再。
似乎冥冥中自有天意,不让我平白弃了琴。数月前,我央母亲搬了那琴与我作伴。奇怪在于,久别重逢,我与它之间的隔膜似又不见,只剩下一声喟叹——又与你见面了,也不知今夕何夕啊。
我凝视着眼前乌木作台、白丝作弦的琴,心弦微动,生疏地戴上许久未碰的指甲——我似乎快忘却是何种感觉——尝试着拨弦。“铮——”我的技巧称不上一气呵成,可谓疏漏百出,但心中的盔甲却悄然卸下,那积攒于心的苦闷、无法言说的忧愁轻轻溢出……抚琴三轮,终于心绪安定,如与老友交谈,默契的谈话下是对彼此的了然于心。
摩挲着琴,我第一次发觉,失而复得之喜悦是那般可叹。琴心,不过是弹琴之人与琴的默契,如剑客的剑意,依人而定,呼吸间尽可知何种性情罢了。
重与琴逢,兜转又明悟。
世间几多烦恼事,何不仗剑行侠?
心中无数忧愁绪,可否执琴轻弹?
琴心难得。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中学
指导教师:韩央妮
吉吉工作室
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记述了自己学习古筝的经历。学琴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兜兜转转,先是从“初至琴行,即与琴结缘”到“习琴匆匆,转瞬与琴别”,而后又从“不愿触琴,只道心难再”到“重与琴逢,兜转又明悟”,这些言简意赅的段后小结足见作者对学琴的感触颇深。此外,文章的深刻之处在于作者能够通过学琴的经历推而广之,从中悟出生活的道理,即唯有琴与心之间产生默契,才可能获得快意人生的享受。由是,学琴,亦是解读人生。
【适用文题】学有感;默契;解读人生……(小引)